单元 第4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蜜蜂》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在《蜜蜂》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中,教材继续深化了对法布尔实验过程的描述,并着重展现了实验的结果和作者的结论。这部分内容既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通过详细解读实验结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结论的可靠性。同时,课文也通过法布尔的观察和分析,向学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态度,即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蜜蜂》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法布尔的实验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实验结果和作者的结论,这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对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产生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会更加关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理解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等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升他们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
2.理解课文内容,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
3.能梳理并按顺序概括实验过程,品味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探究蜜蜂辨别方向的能力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难点:能梳理并按顺序概括实验过程,品味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
核心问题 能梳理并按顺序概括实验过程,品味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蜜蜂的奇妙世界,探索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对自然的贡献。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一奇妙的旅程,进一步揭开蜜蜂世界的神秘面纱。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同跟随蜜蜂的足迹,探索更多关于它们的秘密吧!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有效地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不仅巩固了学生们对蜜蜂的基本认知,还激发了他们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这样的导入方式也为学生们构建了一个连贯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通过引导学生跟随蜜蜂的足迹,探索更多关于它们的秘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拓展,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读文本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一边理清法布尔的实验步骤,一边画出相关句子。 (1)生答:法布尔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先是在自家草料棚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纸袋里。接着,他做了白色记号,把它们带了两里多路,让蜜蜂飞出去。然后,他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则走进自己的帐篷里,并记录下蜜蜂飞回的时间。最后,他发现至少有十五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2)学生归纳要点。 (3)生答:去掉实验的一个步骤是不行的。因为法布尔的实验是系统性且环环相扣的,每一步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重要性。 (4)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总结。 2.学生自由朗读关键句。 (1)同桌讨论。 (2)生答: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3)生答:假如我是作者,听到蜜蜂飞回来了,我的心情将会是无比的激动和喜悦。 4.(1)学生交流。 (2)学生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3)生答:语言的严谨。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生答: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品读语言,准确表达 生答:“推测”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前文介绍了“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因为情况不确定,所以作者用了“推测”一词,这样表达就更加准确了。 2.学生交流反馈,师生共同总结。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梳理实验过程。 师: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实验过程,理清法布尔的实验步骤。可以边读边画出法布尔做实验的句子或词语。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梳理得怎么样。请同学们对照课件出示的实验过程,看看自己总结得是否到位。 (1)引导学生试着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实验过程。 (2)指导梳理,归纳要点。 (3)师:去掉实验的一个步骤行不行? (4)师总结要点:介绍一项实验时,先要理清实验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的,然后才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介绍给大家。 2.法布尔做实验时哪些地方想得很周到?抓住关键语句说实验过程。 “放在纸袋里”让蜜蜂弄不清方向。 “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 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别。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能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走了四公里路” 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3.体验想法。放飞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1)同桌讨论。 (2)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3)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飞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4.探究结论。已经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呢 为什么 (1)学生交流。 (2)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 请大家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从加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 (5)从语段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品读语言,准确表达 1.体会词语。 (1)对比感悟。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精准。 课件出示: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2)能不能把“推测”换成“觉得” (3)交流反馈。 2.学法迁移。文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词语,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出这样的词语,写上批注。(课件出示句子) (1)交流反馈。 (2)交流比较,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3)小结:文章中“左右、将近、至少”等一类词语,表达的是作者的猜测、推断,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描述实验过程时,作者用上这类词语,看似模糊,实则准确。这体现了科普性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巧妙地引导了学生深入理解法布尔的实验过程,通过梳理和归纳,学生不仅能够清晰掌握实验步骤,还能够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首先,学生被要求默读课文并借助关键词梳理实验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接着,通过让学生使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描述实验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实验的顺序和逻辑。随后,教师的指导梳理和归纳要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最后,教师提问是否可以去掉实验的一个步骤,引发学生思考实验步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严谨地对待科学实验。整个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如“放在纸袋里”、“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以及“走了四公里路”等,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法布尔在实验中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避免蜜蜂在实验中受到其他干扰、确保实验对象的可识别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增加实验的说服力等。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实验过程,还让他们学会了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各种因素,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同桌间的热烈讨论,深入探索了法布尔在放飞蜜蜂后内心的想法和推测。他们体会到法布尔在实验过程中的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这不仅是对科学探索的严谨态度的体现,也激发了学生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像法布尔一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意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法布尔的情境中,想象听到蜜蜂飞回来的消息时的心情,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法布尔的科学情感世界。这种集讨论、思考和想象于一体的教学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4.学生们首先被鼓励通过交流思考是否仅凭两只蜜蜂就能断定结论,这一步骤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接着,学生默读第7自然段并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这一过程让他们了解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统计意义,认识到科学结论需要基于充分的证据。在分析法布尔的语言时,学生们体会到了语言的严谨性,这种严谨性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最后,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感受到了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整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逐渐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品读语言,准确表达 1.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对比感悟和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语“推测”在文本中的精准运用。通过出示包含“推测”一词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推测”与“觉得”两个词语的区别,使学生明确“推测”是基于已知情况对未知情况的合理想象,更强调逻辑性和准确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推测”一词的具体含义,还让他们体会到在文本中使用精准词语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和反馈,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推测”一词在描述蜜蜂可能找不到家这一情境时的恰当性,以及这种表达方式的准确性。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准确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出如“左右、将近、至少”等词语,再辅以交流反馈和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科普性说明文中词语使用的准确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更精准地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还能明白它们在表达上的特殊作用——即基于观察和推理所做的合理推断。这种看似模糊的表达方式,实则准确反映了科普性说明文的用词特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准的用词风格。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还提升了他们对科普性说明文的认识和理解,对他们的语文学习和科学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教师:今天的课堂我们深入探讨了蜜蜂的奇妙世界,学习了法布尔严谨的实验精神和用词准确性。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下课! 这样的课堂结束语简短而有力,它不仅总结了课堂的主要内容,还强调了探索科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这样的结束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之路指明了方向。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自由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蜜蜂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勇于实践 实事求是
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聚焦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布尔的实验过程以及强调科普性说明文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好地达成这两个教学目标,他们不仅能够清晰地复述实验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用词精准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利用课件展示实验过程的关键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比较等,这些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价值。 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导致部分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不高。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蜜蜂》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让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将根据这些反思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