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大禹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以下不属于他的活动的是( )
A.治理黄河水患
B.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
C.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桀,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将夏朝的都城设立在阳城
2.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3.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当时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 )
A.血缘亲疏 B.军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才能高低
4.“猎人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C.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D.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5.《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
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出身
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下列选项不属于周王举措影响的是( )
A.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基础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C.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D.推动了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
7.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
8.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之前发布《甘誓》称:“有扈氏违背天意,上天因此要收回他的治民权,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夏启此举旨在( )
A.维护皇帝的专制权力
B.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C.强调其征讨的合法性
D.维护上帝对天下的统治
9.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B.商王朝实行土地私有制,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C.井田制是此时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
D.玉器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玉器种类繁多,制作技术高超
10.[2023·湖南怀化高一期末]中华先民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图腾、崇拜物、标记。黄帝在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了鸟、马、鹿、蛇、牛、鱼等标志图案,最后拼合成了“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图腾的形成( )
A.与专制君权的逐步强化密切相关
B.是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印证
C.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具有理性色彩
D.实证了等级社会产生的历史根源
11.[2023·重庆巴蜀高一期末]《尚书·禹贡》记载了夏朝的五服制“以距离王畿中心的远近为次第。从畿服重地到藩属下国逐层管理,兼举文教武卫。”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与之相似的内外服制度。这说明( )
A.华夏王朝治国思想一脉相承
B.夏与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同
C.夏商时期国家管理水平一样
D.早期国家实行血缘贵族政治
12.[2023·广东高一检测]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法家所言之法是统治之法,不限制君权,所以是“霸道”的理论。材料反映出西周治理国家( )
A.崇尚“天下归心”的礼乐文化制度
B.采取儒家的治国理念
C.积极推行仁政思想
D.积极维系宗法分封制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信阳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家国一体,但分封制下的家国一体到春秋战国时严重动摇。对于此,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先生指出:“诸侯卿大夫家臣所以能专权而侵凌其上的过程很简单。天子虚领天下,不亲政事,所以为诸侯所乘。诸侯虽较天子亲政事,然而不如卿大夫,所以实权操之于卿大夫手。至于真的和庶人接近,治理赋役的,还是卿大夫的家臣邑宰,所以后来他们权重大,侵凌于卿大夫之上。”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大禹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以下不属于他的活动的是( )
A.治理黄河水患
B.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
C.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桀,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将夏朝的都城设立在阳城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将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启,启开启了王位世袭制,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属于大禹的事迹,排除;
故选:C。
2.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解答】“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
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均排除;
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故选:B。
3.西周建立后,为稳固和扩大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史称“封邦建国”。当时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 )
A.血缘亲疏 B.军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才能高低
【解答】周王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血缘,A正确;
B是秦朝选官标准,排除B;
CD均和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A。
4.“猎人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C.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D.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宗法观念形成的原因,而非影响。
B.“宗法制的核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对比”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D.题干所给材料中“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表明,农业文明推动了宗法观念的形成。
故选:D。
5.《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
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出身
【解答】材料中的关键词“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居所,祭拜人与祖先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实际上本题考查了宗法制。宗法制完善于西周时期,它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6.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下列选项不属于周王举措影响的是( )
A.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基础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C.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D.推动了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
【解答】解决贵族权力继承上的矛盾是宗法制,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故该选项不属于周王举措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
周代不同族人混居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融,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基础,排除A项;
根据材料“周王将自己 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周王的举措是分封制,并且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排除B项;
西周之前的诸侯国延续了血缘 部族特征,但是西周的分封制将氏族部族和王室诸侯结合,这样促进了不同文 化的融合,有助于推动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形成,排除D项。
故选:C。
7.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 )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
解析:第一手资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资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据材料“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考古发掘,A项正确;“史书记载”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只能为研究提供借鉴,排除C项;“学术论著”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
8.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之前发布《甘誓》称:“有扈氏违背天意,上天因此要收回他的治民权,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夏启此举旨在( )
A.维护皇帝的专制权力
B.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C.强调其征讨的合法性
D.维护上帝对天下的统治
解析:材料可以看出夏朝的夏启代表上天讨伐有扈氏,目的明显是强调其征讨的合法性,C项正确;“皇帝的专制权力”是在秦朝时期建立的,排除A项;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夏启代表上天讨伐有扈氏,“旨在”指的是目的,根据材料可知是强调其征讨的合法性,维护夏启对天下的统治,不是为了“维护上帝对天下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9.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B.商王朝实行土地私有制,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C.井田制是此时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
D.玉器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玉器种类繁多,制作技术高超
解析:根据所学,商和西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硬度不足等原因,青铜农具极少,A项正确;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排除B项;井田制是商和西周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采用奴隶集体耕种的生产模式,排除C项;商和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制作技术高超,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3·湖南怀化高一期末]中华先民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图腾、崇拜物、标记。黄帝在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了鸟、马、鹿、蛇、牛、鱼等标志图案,最后拼合成了“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图腾的形成( )
A.与专制君权的逐步强化密切相关
B.是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印证
C.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具有理性色彩
D.实证了等级社会产生的历史根源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兼取了各氏族的标志性图案,是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龙图腾形成时期还没有出现专制君权,排除A项;“龙”是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具有神话色彩,排除C项;黄帝时期中国还没有形成等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重庆巴蜀高一期末]《尚书·禹贡》记载了夏朝的五服制“以距离王畿中心的远近为次第。从畿服重地到藩属下国逐层管理,兼举文教武卫。”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与之相似的内外服制度。这说明( )
A.华夏王朝治国思想一脉相承
B.夏与商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同
C.夏商时期国家管理水平一样
D.早期国家实行血缘贵族政治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夏朝实行五服制,以距离王畿的远近为次第。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也是如此。两者都带有血缘政治色彩,实行贵族政治,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早期王朝夏商时期,未涉及历代华夏王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夏商经济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地方管理制度,不能说明夏商国家管理一样,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广东高一检测]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法家所言之法是统治之法,不限制君权,所以是“霸道”的理论。材料反映出西周治理国家( )
A.崇尚“天下归心”的礼乐文化制度
B.采取儒家的治国理念
C.积极推行仁政思想
D.积极维系宗法分封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而春秋战国到秦,霸道的色彩愈加明显,此对比反映出了西周治理国家,以“天命”和“王道”的礼乐制度来实现自身的统治,表明其崇尚“天下归心”的礼乐文化制度,A项正确;西周时期儒家思想还未产生,排除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宗法分封制的有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信阳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家国一体,但分封制下的家国一体到春秋战国时严重动摇。对于此,著名历史学家瞿同祖先生指出:“诸侯卿大夫家臣所以能专权而侵凌其上的过程很简单。天子虚领天下,不亲政事,所以为诸侯所乘。诸侯虽较天子亲政事,然而不如卿大夫,所以实权操之于卿大夫手。至于真的和庶人接近,治理赋役的,还是卿大夫的家臣邑宰,所以后来他们权重大,侵凌于卿大夫之上。”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分封制下家国一体的动摇原因主要在于天子虚领天下、不亲政事,为诸侯所乘。
评析:在宗法分封制下,西周实行了层层分封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权结构。在这种结构下,下级对上级负有必须去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这一结构在分封之初有效地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也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但是,这种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诸侯、卿大夫在自己封地内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这种结构逐渐尾大不掉,周天子很难对诸侯进行有效的控制,诸侯对卿大夫也是如此。
结论:分封制下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在实行之初,天子并非虚领天下,也并非不亲政事,这种体制的动摇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发展,诸侯实力增强,逐渐摆脱王室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