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字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 )
A.《多宝塔感应碑》 B.《自叙帖》
C.《金刚经碑》 D.《姨母贴》
2.“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浪漫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后世称他为“诗仙”,“他”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柳永
3.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出现三教并行走向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D.佛学诗词的兴盛
4.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 序》(824年)
“中和三年(883年)癸卯夏……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率雕版印纸” 《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5.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反映了( )
A.唐代文化多元繁荣 B.宋代文化继承创新
C.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D.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6.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句话表明佛陀主张( )
A.世间一切皆苦
B.世人都要拥护种姓制度
C.世间众生平等
D.世人都可进入极乐世界
7.公元751 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战争,唐军战败,被俘2万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工匠。学者季羡林称此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转移”,该技术最有可能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人工磁体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8.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9.有学者指出,基督教希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这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这说明基督教文明( )
A.产生于久远的欧洲传统文化
B.为阐释发展欧洲文化而传播
C.有利于欧洲共同的文化认同
D.理性思想远多于宗教意识
10.1179年,有教会规定:“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主教要告诉神职人员和学者们,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教会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B.培养神职人员,维护教会利益
C.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古典精神
D.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11.20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 )
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
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
D.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
12.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唐文化多元共荣
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
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
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字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 )
A.《多宝塔感应碑》 B.《自叙帖》
C.《金刚经碑》 D.《姨母贴》
【答案】D
2.“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浪漫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后世称他为“诗仙”,“他”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柳永
【答案】B
3.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出现三教并行走向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D.佛学诗词的兴盛
【答案】A
4.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 序》(824年)
“中和三年(883年)癸卯夏……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率雕版印纸” 《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答案】C
5.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反映了( )
A.唐代文化多元繁荣 B.宋代文化继承创新
C.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D.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答案】A
6.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句话表明佛陀主张( )
A.世间一切皆苦
B.世人都要拥护种姓制度
C.世间众生平等
D.世人都可进入极乐世界
【答案】C
7.公元751 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战争,唐军战败,被俘2万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工匠。学者季羡林称此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转移”,该技术最有可能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人工磁体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答案】A
8.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答案】D
9.有学者指出,基督教希望通过传教把强调个性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法律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这形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这说明基督教文明( )
A.产生于久远的欧洲传统文化
B.为阐释发展欧洲文化而传播
C.有利于欧洲共同的文化认同
D.理性思想远多于宗教意识
【答案】C
10.1179年,有教会规定:“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主教要告诉神职人员和学者们,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教会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B.培养神职人员,维护教会利益
C.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古典精神
D.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答案】B
11.20世纪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 )
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
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
D.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
【答案】A
12.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唐文化多元共荣
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
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曰纥布(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国与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各国、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
教徒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材料三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答案] (1)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政府支持;疆域辽阔;个人努力;对前代成果的继承和批判。
(2)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3)原因: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保证;统治者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佛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