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亩税”。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在( )
A.唐朝两税法 B.宋朝募役法
C.明朝一条鞭法 D.清朝摊丁入亩
2.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即“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 )
A.汉代的更赋 B.北魏的租调制
C.唐朝的租庸调制 D.唐朝的两税法
4.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5.北宋建立初年,对于两税的征收,一般是根据旧例征取实物。但此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要“以麦折钱”,有时候又要“以钱折绢”。这一做法( )
A.导致农民弃农经商 B.易加重百姓负担
C.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D.满足了战争需要
6.如下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7.唐朝实行的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 )
A.缓解了土地兼并和社会矛盾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继承了租庸调制的征税原则
D.因税制合理受到地主阶级支持
8.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 )
A.抑制逃避赋役 B.敦厚社会风俗
C.严格管理户口 D.维护伦理孝道
9.如表是汉代五口之家农户赋税负担简表。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汉代( )
财产税 人头税
土地税(钱) 刍稿(钱) 更赋(钱) 算赋(钱) 口赋(钱)
约400 小于50 约3450 至少240 最多60
A.休养生息政策未深入民间
B.租庸调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C.农民的赋税负担有所减轻
D.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
10.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11.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枢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12.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二、综合题
13.(24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亩税”。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在( )
A.唐朝两税法 B.宋朝募役法
C.明朝一条鞭法 D.清朝摊丁入亩
【答案】D
2.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C
3.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即“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 )
A.汉代的更赋 B.北魏的租调制
C.唐朝的租庸调制 D.唐朝的两税法
【答案】D
4.隋朝的户籍法规定:有家室的丁男,每年服徭役二十日、缴纳租粟三石、调绢二丈、绵三两等。同时规定,地方官员每年要亲自实地查验户口、年龄、疾状(健康状况)。隋朝政府制定此户籍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农业劳动力充足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C.防止小农经济破产 D.保障徭役赋税征收
【答案】D
5.北宋建立初年,对于两税的征收,一般是根据旧例征取实物。但此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要“以麦折钱”,有时候又要“以钱折绢”。这一做法( )
A.导致农民弃农经商 B.易加重百姓负担
C.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D.满足了战争需要
【答案】B
6.如下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7.唐朝实行的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 )
A.缓解了土地兼并和社会矛盾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继承了租庸调制的征税原则
D.因税制合理受到地主阶级支持
【答案】B
8.唐代税制以丁、产的多少作为决定户等高低的依据,故《唐律》对析产分户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于要求分户而自愿不降低户等的可以允许。由此可见,这一规定旨在( )
A.抑制逃避赋役 B.敦厚社会风俗
C.严格管理户口 D.维护伦理孝道
【答案】A
9.如表是汉代五口之家农户赋税负担简表。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汉代( )
财产税 人头税
土地税(钱) 刍稿(钱) 更赋(钱) 算赋(钱) 口赋(钱)
约400 小于50 约3450 至少240 最多60
A.休养生息政策未深入民间
B.租庸调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C.农民的赋税负担有所减轻
D.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
【答案】D
10.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答案】C
11.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枢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12.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二、综合题
13.(24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答案】
(1)制度:察举制(2分)。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4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中正官独揽人才的选拔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6分)。
(3)积极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6分)
(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