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五四精神
②抗战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井冈山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2.“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
C.为之后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确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党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5.“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
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
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6.1982年修宪及其前后《组织法》《选举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制定,启动了中国宪法政治新的征程。这表明( )
A.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与执行
B.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式起步
C.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得到完善
D.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断提升
7.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这样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项中,符合这一时代内涵的精神是( )
A.挽救危机、救亡图存 B.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引领时代、开拓进取
8.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9.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
A.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公民权利得到法律保障
D.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10.有学者把七届二中会议精神概括成西柏坡精神,具体是: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的“不懈赶考”精神。关于西柏坡精神( )
A.表明毛泽东思想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为新中国成立做了重要的政治理论准备
C.西柏坡精神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
D.为我国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奠定了基础
11.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由此可知( )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12.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
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综合题
13.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五四精神
②抗战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井冈山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答案】B
2.“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
C.为之后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确立
【答案】C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党决定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要求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党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针被写入了党章。这些政策( )
A.构建了统一领导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C.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答案】C
5.“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
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
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答案】D
6.1982年修宪及其前后《组织法》《选举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制定,启动了中国宪法政治新的征程。这表明( )
A.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与执行
B.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式起步
C.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得到完善
D.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断提升
【答案】C
7.时代精神是指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物质困乏、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这样的时代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下列项中,符合这一时代内涵的精神是( )
A.挽救危机、救亡图存 B.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引领时代、开拓进取
【答案】B
8.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答案】A
9.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
A.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公民权利得到法律保障
D.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答案】D
10.有学者把七届二中会议精神概括成西柏坡精神,具体是: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谦虚谨慎、务必艰苦奋斗的“不懈赶考”精神。关于西柏坡精神( )
A.表明毛泽东思想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为新中国成立做了重要的政治理论准备
C.西柏坡精神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
D.为我国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奠定了基础
【答案】C
11.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由此可知( )
A.法律使人民获得感增强
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
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
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
答案:B
12.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
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D
二、综合题
13.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