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 )
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中枢机构的运作更趋完善
C.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宦官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
2.清代雍正时期,朝廷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3.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4.下表为不同史料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郑和下西洋(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娄东天妃宫碑文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
A.贡赐贸易不计成本 B.给财政带来较大负担
C.奉皇帝命远航海外 D.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5.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
A.驻藏大臣完全统管西藏各种事务
B.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达赖、班禅得到中央政府的册封
D.西藏首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6.大明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70多年,创造了诸如明长城和北京城等辉煌成就。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 B.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
C.明朝中后期连年灾荒 D.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
7.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并说“其小忠小信足以团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8.明清时期的乡约与宋朝相比,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
A.失去了教化作用 B.以民间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没有了约束力
9.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
A.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
C.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
10.清朝建立后,在新疆东部地区,实行州县制;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中,实行“伯克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在西南地区,沿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这说明清朝( )
A.沿袭因俗而治的方式
B.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
C.边疆治理呈现多样性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1.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这一运作流程
( )
A.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权力
B.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C.标志着中央政治体制的完善
D.无形中削弱了司礼监的地位
12.“秉烛苦读之时,少年戚继光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下列哪项不是戚继光的事迹 ( )
A.奉命到东南沿海抗倭
B.在登州九战九捷
C.扫平了广东、福建的倭寇
D.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二、综合题
13.明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阁臣地位的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其对明朝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官制的发展
趋势。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 )
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中枢机构的运作更趋完善
C.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宦官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
【答案】C
2.清代雍正时期,朝廷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答案】C
3.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答案】C
4.下表为不同史料中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郑和下西洋(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娄东天妃宫碑文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
A.贡赐贸易不计成本 B.给财政带来较大负担
C.奉皇帝命远航海外 D.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C
5.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
A.驻藏大臣完全统管西藏各种事务
B.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达赖、班禅得到中央政府的册封
D.西藏首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答案】B
6.大明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70多年,创造了诸如明长城和北京城等辉煌成就。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 B.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
C.明朝中后期连年灾荒 D.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
【答案】D
7.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并说“其小忠小信足以团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这反映出该时期( )
A.宦官专权的严重性 B.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C.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答案】B
8.明清时期的乡约与宋朝相比,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
A.失去了教化作用 B.以民间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没有了约束力
【答案】C
9.嘉庆年间,户部请在奏折内将军机处抬写,以示优异。嘉庆皇帝以“军机处体制与部院衙门无异”为由予以否决。四川前线将领广兴递送奏报时另有一份咨文送军机处,被嘉庆察知责罚,皇帝再三谕饬,严禁臣僚奏事关会军机处。这些举措表明嘉庆皇帝重在( )
A.分割中枢机构权力
B.防范内外大臣交结朋党
C.抑压军机处的权势
D.提高部院衙门行政效率
【答案】C
10.清朝建立后,在新疆东部地区,实行州县制;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中,实行“伯克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在西南地区,沿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这说明清朝( )
A.沿袭因俗而治的方式
B.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加强
C.边疆治理呈现多样性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答案】C
11.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了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之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这一运作流程
( )
A.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内阁权力
B.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C.标志着中央政治体制的完善
D.无形中削弱了司礼监的地位
答案:A
12.“秉烛苦读之时,少年戚继光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以及他一生的理想: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下列哪项不是戚继光的事迹 ( )
A.奉命到东南沿海抗倭
B.在登州九战九捷
C.扫平了广东、福建的倭寇
D.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答案:B
二、综合题
13.明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与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阁臣地位的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其对明朝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官制的发展
趋势。
答案:(1)基本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①传承了宋朝殿阁制和元朝中书省制;②革中书省(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积极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