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后小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后小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7:3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 B.与均田制相始终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
2.东汉后期,曾出现了一种“以田敛钱”的附加税。《后汉书 孝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165年)戊辰,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后汉书 孝灵帝纪》也有“税天下田,亩十钱”的记载。这说明东汉后期(  )
A.府库亏空激化阶级矛盾
B.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有意限制豪强地主
D.税制改革抑制了土地兼并
3.《周礼》中有“关市之征”的记载。该记载证明(  )
A.中国关税起源的最早记载
B.已经形成我国关税的雏形
C.开启后世“关税”的名称
D.关税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西周时,百姓被固定在井田上从事指定的粮食生产;唐代初年,百姓能够自由安排农耕,但不能随意种植农作物;清代中叶,百姓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换取货币缴税。这反映了(  )
A.国家对百姓的控制松弛
B.农作物种类的增多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D.封建剥削不断减轻
5.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
6.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项改革最重大的意义是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这一改变(  )
A.大大增加了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7.唐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780年,政府开始推行两税法。该税制的推行(  )
A.消除了贫富差距 B.强化了人身控制
C.加速了白银流通 D.改变了征税标准
8.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人丁税被彻底废除
B.税收时间从不固定到固定
C.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9.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颍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B.瓦解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C.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0.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令反映出(  )
A.农村人口逐渐转向城市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D.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1.咸丰以前,整个国家的税收款项由户部统一调拨安排。1853年,为解决地方军饷的厘金制度创设,但厘金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当局扣留了厘金收入的大部分,上交北京的只占百分之二十。税收领域的这一变化(  )
A.加速了中央权威的衰落
B.导致了政府收入的锐减
C.造成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反映了忠君观念的崩溃
12.随着饮茶的普遍化,南北方茶叶贸易繁盛。唐贞元九年(793年)正月颁行的《税茶法》规定:“郡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者,委院司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此后,茶税正式成为新税种。这说明(  )
A.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经济发展推动制度变革
C.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加强
D.国家严格控制茶叶经营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 B.与均田制相始终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
【答案】B
2.东汉后期,曾出现了一种“以田敛钱”的附加税。《后汉书 孝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165年)戊辰,初令郡国有田者,亩敛税钱。”《后汉书 孝灵帝纪》也有“税天下田,亩十钱”的记载。这说明东汉后期(  )
A.府库亏空激化阶级矛盾
B.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府有意限制豪强地主
D.税制改革抑制了土地兼并
【答案】C
3.《周礼》中有“关市之征”的记载。该记载证明(  )
A.中国关税起源的最早记载
B.已经形成我国关税的雏形
C.开启后世“关税”的名称
D.关税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答案】B
4.西周时,百姓被固定在井田上从事指定的粮食生产;唐代初年,百姓能够自由安排农耕,但不能随意种植农作物;清代中叶,百姓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换取货币缴税。这反映了(  )
A.国家对百姓的控制松弛
B.农作物种类的增多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增强
D.封建剥削不断减轻
【答案】A
5.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  )
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
【答案】C
6.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项改革最重大的意义是改变了赋税征收标准,这一改变(  )
A.大大增加了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答案】B
7.唐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780年,政府开始推行两税法。该税制的推行(  )
A.消除了贫富差距 B.强化了人身控制
C.加速了白银流通 D.改变了征税标准
【答案】D
8.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人丁税被彻底废除
B.税收时间从不固定到固定
C.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答案】D
9.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颍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一规定的实施(  )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
B.瓦解了士族的经济基础
C.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D.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C
10.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下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不须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取,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令反映出(  )
A.农村人口逐渐转向城市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D.国内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答案】B
11.咸丰以前,整个国家的税收款项由户部统一调拨安排。1853年,为解决地方军饷的厘金制度创设,但厘金并不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地方当局扣留了厘金收入的大部分,上交北京的只占百分之二十。税收领域的这一变化(  )
A.加速了中央权威的衰落
B.导致了政府收入的锐减
C.造成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D.反映了忠君观念的崩溃
【答案】A
12.随着饮茶的普遍化,南北方茶叶贸易繁盛。唐贞元九年(793年)正月颁行的《税茶法》规定:“郡国有茶山,及商贾以茶为利者,委院司分置诸场,立三等时估为价,为什一之税。”此后,茶税正式成为新税种。这说明(  )
A.市民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经济发展推动制度变革
C.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加强
D.国家严格控制茶叶经营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汉代组:结论不成立。
理由:材料反映了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但没有显示比例,不能看出以土地为主。实际上汉代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
唐代组:结论成立。
理由:材料反映了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扩大税源。
明代组:结论不成立。
理由: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而结论扩大到中国古代赋役改革,材料论据不够充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减少了各类杂役,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统一了征税标准,官员难以巧立名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