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7: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因素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3.1951年12月25日,我国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下辖玉树县等六县。这直接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完全自治的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
A.贯彻“一国两制”
B.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C.保证民族平等团结
D.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5.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6.下图是2018年为纪念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发行的邮票。图片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影响是 (  )
①民族团结 ②民族平等
③共同繁荣 ④民主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下表为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对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干部数量 7986 10326 11868 15693 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 148.6% 196.5% 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 627 1091 2294 2354 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 7.9% 10.6% 19.3% 15% 15.8%
A.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干部
B.宁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C.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决策
D.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8.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9.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  )
A.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D.践行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
10.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①提出“三个离不开” ②坚持“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 ③强调“五个认同” ④提出“四个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1.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为我国某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下列对这一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民民主专政的最早尝试
B.逐渐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格局
D.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
时间 思想原则
1990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003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中国
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1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14分)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D。由材料“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可知,新中国颁布的此项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并且赋予不同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利;由“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可见新中国未照搬苏联的民族制度,而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D。
2.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因素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D。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历史因素和国情决定的,联邦制对中国来说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①的观点太绝对;民族区域自治只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言,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如此,②不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因素与国情决定的,因此③符合题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④正确,故选D。
3.1951年12月25日,我国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下辖玉树县等六县。这直接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完全自治的制度
【解析】选B。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治区、自治州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也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  )
A.贯彻“一国两制”
B.发挥经济特区作用
C.保证民族平等团结
D.保障民族高度自治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民族平等团结,C正确;“一国两制”不属于民族政策,A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经济特区无关,B排除;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高度自治,D排除。
5.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  )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解析】选C。依据材料“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等信息可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故答案为C。A、B、D材料均未涉及。
6.下图是2018年为纪念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发行的邮票。图片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影响是 (  )
①民族团结 ②民族平等
③共同繁荣 ④民主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根据邮票中各民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呼雀跃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影响主要体现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没有体现民主监督的内容。故选A。
7.下表为1950~1954年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对表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单位:人)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干部数量 7986 10326 11868 15693 16261
干部逐年增长率 120.3% 148.6% 196.5% 203.6%
少数民族干部数量 627 1091 2294 2354 2407
少数民族干部增长率 7.9% 10.6% 19.3% 15% 15.8%
A.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干部
B.宁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提高
C.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决策
D.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往密切
解析:“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从1950年,干部从7986人增长到16261人,翻了一番,说明当时新中国建设之后需要大量的干部,故选A项;“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中,只有各类干部的增长情况,没有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排除B项;表中数据不能说明积极参与决策这一观点,排除C项;材料“宁夏少数民族干部逐年增长统计表”只能反应当地的干部数量,无法判断与其它地方的交流情况,排除D项。
8.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解析:根据材料“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可知周恩来总理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建设,进而形成少数民族对国家建设的凝聚力,故选B项;“兴建轻工业工厂”“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主要体现的是物质文明建设,排除A项;民族交融只是加强少数民族建设的方式而不是目的,排除C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只能缩小,而不能消弭,排除D项。
9.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一论断(  )
A.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有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D.践行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
解析:题干中“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论断,利于中华各民族深刻领会国家的民族思想和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故选C项;“推动了”不合史实,在古代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是1954年宪法,排除B项;“践行了”不合史实,“五个认同”的思想原则提出于2015年,排除D项。
10.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①提出“三个离不开” ②坚持“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 ③强调“五个认同” ④提出“四个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1990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所以这不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时间,故①错误;21世纪初,党中央鲜明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所以坚持“两个共同”是符合上述论断的提法,故②正确;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团结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故③正确;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这“四个要”的提出对于我国民族工作全局和发展意义重大,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1.列宁曾指出:“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其机构则用普遍、平等、秘密的投票方式来建立。”这为我国某一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借鉴,下列对这一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民民主专政的最早尝试
B.逐渐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格局
D.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凡是居民生活习惯特点或民族成分不同的国内的各个区域,都应该享有广泛的自我管理和自治”,可知列宁强调尊重不同民族成分的特点,给予不同民族一定的自治权,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吻合,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治理的认同感,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最早由毛泽东在1949年提出,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民族关系重要原则的表述,这体现了(  )
时间 思想原则
1990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2003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5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解析:“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两个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五个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培育所有公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故选C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材料是党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关于中国
近代以来民族问题的历史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1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1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归纳原因。第(2)题,根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意义。
答案:(1)原因:土司残害所辖人民,扰乱地方秩序;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中央政令。
(2)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