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堂堂清(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堂堂清(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7: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魏书太祖纪》载:“庚子,车驾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赵郡之高邑,遂幸于邺。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诏郡县赈恤之”;《魏书肃宗纪》载肃宗熙平二年夏四月诏“京兆尹所统,百年以上赐大郡板(一种荣誉性官职),九十以上赐小郡板。”这表明北魏(  )
A.尊老具有制度保障 B.郡县等级秩序严格
C.地方交通设施便利 D.贯彻儒家民本思想
2.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河阳地区受灾,朝廷开常平仓、省仓进行赈济,但因赈济钱粮不足,“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这(  )
A.完善了救灾的赈济举措
B.减轻了民众的差役负担
C.开创了防灾的制度体系
D.化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3.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 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
4.如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段 起始数(万人) 增加至(万人) 年均增长率
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 14341 22103 10.2‰
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 26456 31328 8.9‰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 31328 36169 8‰
A.社会矛盾缓和 B.赋税制度改革
C.对外贸易发达 D.农业经济繁荣
5.《宋史》等官方资料显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都低的出奇,最高的是天圣元年(1023年),每户平均人口数是2.57;最低的是元丰三年(1080年)只有1.42。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  )
A.人口出生率偏低 B.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主要统计赋役人口 D.对户籍管理的松弛
6.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 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7.据文献记载:“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材料所述的是(  )
A.唐代邻保制 B.宋代保甲制
C.明代里甲制 D.清代保甲制
8.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这反映明代晚期(  )
A.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重塑
C.社会新经济因素快速增长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9.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年) 6671392 3764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年) 6937380 3855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259581 3881531 34.84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33.33
元符二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32.66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朝初具规模,从商朝的“登人”到汉朝的“编户齐民”,再到宋朝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
D.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11.(2023·辽宁期中)《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12.(2023·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
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
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
二、综合题
13.(2023·河北武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行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吏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代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是民户的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成以后,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是任意迁徙,隐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徭役者,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
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多,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账簿”及至“五等丁产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民”代“兵”,察纠非违,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
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相对汉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户籍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魏书太祖纪》载:“庚子,车驾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赵郡之高邑,遂幸于邺。民有老不能自存者,诏郡县赈恤之”;《魏书肃宗纪》载肃宗熙平二年夏四月诏“京兆尹所统,百年以上赐大郡板(一种荣誉性官职),九十以上赐小郡板。”这表明北魏(  )
A.尊老具有制度保障 B.郡县等级秩序严格
C.地方交通设施便利 D.贯彻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A
2.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河阳地区受灾,朝廷开常平仓、省仓进行赈济,但因赈济钱粮不足,“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这(  )
A.完善了救灾的赈济举措
B.减轻了民众的差役负担
C.开创了防灾的制度体系
D.化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答案】A
3.秦汉初年,朝廷将百姓限定于既有的城乡区域之中。西汉文景以后,随着在交通便利之处自然形成的“聚”规模逐渐变大,朝廷会派官置吏予以管理,建立配套的乡里体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组织能力的提升 B.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城乡道路交通的便利 D.政府控制区域的扩大
【答案】A
4.如表是据《清实录》记载和清朝户部记录所做的民数(人口数)统计。此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段 起始数(万人) 增加至(万人) 年均增长率
乾隆六年至三十九年 14341 22103 10.2‰
乾隆四十年至五十九年 26456 31328 8.9‰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十七年 31328 36169 8‰
A.社会矛盾缓和 B.赋税制度改革
C.对外贸易发达 D.农业经济繁荣
【答案】D
5.《宋史》等官方资料显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都低的出奇,最高的是天圣元年(1023年),每户平均人口数是2.57;最低的是元丰三年(1080年)只有1.42。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  )
A.人口出生率偏低 B.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主要统计赋役人口 D.对户籍管理的松弛
【答案】C
6.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 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答案】D
7.据文献记载:“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材料所述的是(  )
A.唐代邻保制 B.宋代保甲制
C.明代里甲制 D.清代保甲制
【答案】D
8.明代晚期的乡村,新型地方精英崛起,绅士或富民承担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重要作用。这反映明代晚期(  )
A.民间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
B.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重塑
C.社会新经济因素快速增长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答案】A
9.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下面为宋代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客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41.07
庆历二年(1042年) 6671392 3764626 36.07
皇祐五年(1053年) 6937380 3855325 35.72
嘉祐六年(1061年) 7259581 3881531 34.84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33.33
元符二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32.66
A.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
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
【答案】D
10.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朝初具规模,从商朝的“登人”到汉朝的“编户齐民”,再到宋朝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
D.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答案】D
11.(2023·辽宁期中)《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B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12.(2023·吉林长春实验中学)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C )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
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
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
二、综合题
13.(2023·河北武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代的户籍制度,以每年八月举行的户口调查为基础,全国各地都要“案户比民”,百姓无论老幼都必须集合到县城接受官吏的查验,以便“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汉代户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民户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户主及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爵位等;其二是民户的财产状况,诸如土地、房屋、奴婢、畜产等。户籍编制完成以后,再将户籍逐级上报,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的检查。汉代的户籍制度依然非常严格,禁止随意迁徙,汉律中专设《户律》,凡是任意迁徙,隐瞒人数,户口上报不实,逃亡躲避赋税徭役者,均有严厉的惩处条文。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
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 宋代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户籍法律出现了编敕、编例,敕律并行的状态。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户籍由士族身份世袭制开始向职业身份世袭制过渡,如主、客户之划分和客户入籍,专门从事某项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两宋册籍名目繁多,地籍与户籍分离,户籍赋税功能分化,从“两税版籍”到“丁口账簿”及至“五等丁产簿”等,这些册籍记载的内容各有偏重,都是宋朝征税派役的依据。此外,两宋实行保甲制编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以“民”代“兵”,察纠非违,维持治安,强化了封建国家对乡里社会的控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
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相对汉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户籍制度在政治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
答案:(1)变化:在户籍法律上出现敕律并行;户籍向职业身份制转化,主、客户之划分以及客户入籍、专业户出现;户籍赋税功能分化。原因: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以及政治经济生活对法律领域有所要求;门阀士族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的崛起;唐宋以来,土地私有制发展迅猛,失去土地的民户逐渐增多;两税法的实行以及宋代赋役制度的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结构出现变动。
(2)功能: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克服自然经济造成的地方离心力,维持国家统一;封建国家通过基层组织编制户籍,并据之征发赋役维持统治结构运转,户籍制度成为政府掌握民力的重要手段;封建国家对各类民户所从属的政治社会地位的划分与维持,便利政府调节利益结构和激励机制;封建国家通过户籍制度限制人们自由迁徙和职业变更,实现对社会的集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