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小测(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7: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政权频繁更迭
C.诸侯割据复现 D.门阀政治衰落
2.魏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并将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刘备)列为“三祖”。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裔。这说明(  )
A.反映了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B.体现了少数民族彻底抛弃旧俗
C.导致了西晋末年的北方大动荡
D.促使了内迁各族习俗影响汉族
3.如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
①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
②出现了民族交融
③士族形成左右政局的力量
④北方政权逐渐强大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最早设立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新疆行省
6.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7.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中,不包括(  )
A.匈奴 B.鲜卑 C.羯 D.回鹘
8.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认同中原文化 B.巩固政治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发展
9.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A.西汉 B.西晋 C.唐朝 D.北宋
10.洪武五年,琉球遣使“入朝”,明朝中央政府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中央政府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与琉球的贸易带有朝贡贸易的某些特点
B.政府利用“商帮”推动贸易发展
C.此类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贸易萎缩
11.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政权;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汉朝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重视民族和睦与发展
12.乾隆皇帝(后期)在谕旨中提道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对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要求表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关紧要”。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盲目心态
B.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已有所了解
C.清政府积极备战应对外来侵略
D.世界市场形成后列强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朝时期,原先属于放牧游猎经济的西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半农半牧的演变。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原来是披发左衽、窄袖、长领长袍,女子是冠帽夹领,小袖短袄。民族杂居相处后,胡人穿上了宽大飘逸的汉服。蒸馍、馅饼、面条、油炸饼等少数民族的食物,中原的汉族也普遍食用,且逐渐传到南方,成为很受欢迎的饮食时尚。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国朝仍处朔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为解决“土宇旷远,诸民相杂”问题提出的主张,以辽、西夏、金统治的史实简要加以说明。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对加强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政权频繁更迭
C.诸侯割据复现 D.门阀政治衰落
【答案】D
2.魏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认为自己是汉匈和亲的汉公主后裔,并将汉高祖、汉光武帝、汉昭烈帝(刘备)列为“三祖”。北魏皇帝更是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裔。这说明(  )
A.反映了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B.体现了少数民族彻底抛弃旧俗
C.导致了西晋末年的北方大动荡
D.促使了内迁各族习俗影响汉族
【答案】A
3.如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答案】A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
①出现了几次局部的统一
②出现了民族交融
③士族形成左右政局的力量
④北方政权逐渐强大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D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最早设立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新疆行省
【答案】C
6.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答案】B
7.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中,不包括(  )
A.匈奴 B.鲜卑 C.羯 D.回鹘
【答案】D
8.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认同中原文化 B.巩固政治统治
C.促进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B
9.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A.西汉 B.西晋 C.唐朝 D.北宋
【答案】B
10.洪武五年,琉球遣使“入朝”,明朝中央政府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中央政府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与琉球的贸易带有朝贡贸易的某些特点
B.政府利用“商帮”推动贸易发展
C.此类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贸易萎缩
【答案】A
11.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政权;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汉朝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重视民族和睦与发展
答案:D
12.乾隆皇帝(后期)在谕旨中提道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对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要求表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关紧要”。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盲目心态
B.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已有所了解
C.清政府积极备战应对外来侵略
D.世界市场形成后列强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朝时期,原先属于放牧游猎经济的西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半农半牧的演变。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原来是披发左衽、窄袖、长领长袍,女子是冠帽夹领,小袖短袄。民族杂居相处后,胡人穿上了宽大飘逸的汉服。蒸馍、馅饼、面条、油炸饼等少数民族的食物,中原的汉族也普遍食用,且逐渐传到南方,成为很受欢迎的饮食时尚。
——摘编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国朝仍处朔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为解决“土宇旷远,诸民相杂”问题提出的主张,以辽、西夏、金统治的史实简要加以说明。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对加强边疆地区治理的意义。
参考答案:(1)主要表现:半农半牧、胡人穿汉服、汉人胡食。发展趋势: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
(2)主张:少数民族统治者应推行汉法。说明:辽设置南、北面官制度,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金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等。意义: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