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三龙育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历史卷(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三龙育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历史卷(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7: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育华中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1.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
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A.呈现出内外分治特征 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
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2.甲骨文中常见和祭雨有关的各种卜辞。比如“燎大雨”是对大雨进行燎祭,希望免除灾患;而“壬午卜,
于河求雨,燎”,是对河进行燎祭,希望降雨;“其宁雨于方”,则是通过占卜祭祀,希望雨能止息。这说明
商代
A.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B.生产环境恶劣
C.社会生活迷信色彩浓厚 D.旱灾十分严重
3.周公曾说“上帝关怀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的这些话,也被编入《左传》和《孟
子》等书中。这说明
A.周公的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B.儒家思想影响了西周的施政
C.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 D.西周开始利用神权维护统治
4.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
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
由此可知,“四时”观念
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 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
C.确立了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 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
5.周王朝有意识地扩展姬姓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异性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其在周王朝的权势地
位,于是更多的异性诸侯被纳入“封建亲戚”的行列,作为周王朝的“藩屏”。由此可知
A.血缘联系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联姻实现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垄断
C.分封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周天子的权势 D.异性诸侯逐渐演变成为分封主体
6.按照(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所谓一言九鼎即由此而来。而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
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等等。周代诸侯国的“公、侯、伯、子、男”分别赐予五等爵,形成“多级的阶梯”
的表现形式。这些规定
A.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B.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C.遵循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D.实现了政权和族权结合
7.虎符作为兵权的象征曾流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唐代因避讳太祖名字中的“虎”字,兵符外形随之
被改成鱼或龟,至宋代兵符又恢复成老虎形态。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兵符形态与时俱进 B.皇帝制度影响深远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兵权归属备受关注
8.秦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名位在御史大夫之上,然而御史大夫所拥之实权,却比丞相大得多,
其职司范围不仅限于“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掌管全部律令。秦朝这制度设计体现了
A.三公之间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B.皇帝失去对三公权力的掌控
C.权力分割与牵制的政治权术 D.君主专制必然导致权臣专权
9.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
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这些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便利了垂直管理地方
C.消除了地方割据 D.形成权利的相互制衡
10.《睡虎地秦简》中要求官员:有事必须书面说明,使用统一文字、相同规范书写和相同规格材质;秦始
试卷第 1页,共 5页
{#{QQABILYYKKQ5o4gAgQAgJNIAbAACgKC4QKRQUHG4C4CEECqQQkkBJCCCiLAeaggEGBwVEAAGAqoAAQAqAAwIFQIFIAAB=A}#A}=}#}
皇统一全国后,设置驿站,主要用于传递政府文书、收集重要信息和管理重要官员。这些措施
A.促进了民族文化融合 B.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C.加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D.维护了地方自治地位
1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外其他庶子同样可以分割部分领地为列侯,归郡统
辖。这一规定
A.废除了西汉的王国 B.大大强化了皇权 C.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2.《隋书·百官志》记载南朝制度:“其有特发诏授官者,即宣付诏诰局(指皇帝将意见交给草拟官员),
作诏章草奏闻。敕可,黄纸写出门下。门下答诏,请付外施行,又画可,付选司行召。”结合所学推断,南

A.中枢体制和行政体系对后世有奠基性 B.门下省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统治者以制举方式自设科目考试选官 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
13.开元十一年(723 年),经中书令张说提议,唐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枢机、兵、
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这实际上就是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移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
A.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B.促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C.造成了官员冗余现象 D.导致了六部职能完全丧失
14.下图(某朝政治制度结构图)反映了
A.三公九卿制度长期存在 B.三省六部制度已初步形成
C.政事堂是国家权力中心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15.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
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武人干政 B.提高行政效率 C.削弱州府权力 D.提升军事能力
16.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
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
A.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 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
C.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 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
17.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
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
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借鉴历代经验 B.提高行政效率 C.改革中枢机构 D.加强君主专制
18.明后期为克服地方都、布、按三司分权过甚,无法应付处理地方突发或重大事件的缺陷,中央陆续向各
地派遣巡抚、总督,将一地之行政、监察、军务诸政集中于督抚身上,使其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官员。
这一措施
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力度 B.保证了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C.体现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打破了山川形便为惯例的划分
19.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下至各道、府,应升调
补放等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军机处
试卷第 2页,共 5页
{#{QQABLIYYKKQ5o4gAgQAgJNIAbAACgKC4QKRQUHG4C4CEECqQQkkBJCCCiLAeaggEGBwVEAAGAqoAAQAqAAwIFQIFIAAB=A}#A}=}#}
A.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 B.可以统领六部百司
C.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 D.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20.历代中央管理地方的机构或官职及地方行政机构或官职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汉、唐、
宋、明四朝与此相关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转运司、节度使、提点刑狱司
② 郡尉、县丞、州刺史、大鸿胪
③ 巡抚、按察使司、提督四夷馆
④ 节度使、鸿胪寺、羁縻州刺史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
21.自公元前 594 年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 3-4 次。参加公民大会的大多是富农或者商人,他
们居住在城内,出租土地收取地租,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这反映了雅典
A.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B.公民权利意识趋于单薄
C.贵族垄断城邦政权 D.城邦民主带有时代局限
22.据考证,在古代的斯巴达,监察官对国王形成了有效监督,公民大会在选举、宣战、媾和等重要问题上
享有决定权。斯巴达政体 200 年来的稳定,也反映了公民对自己的地位相当满意。这说明斯巴达
A.国王的权力极其有限 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C.监察官为城邦权力中心 D.有较强的公民意识
23.公元 378 年,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皇帝瓦伦斯在与哥特人的战争中战死;随后西部皇帝格拉提安任命将领
狄奥多西为东部地区军事长官,次年成为东部地区皇帝。对于狄奥多西成为皇帝,学者指出其既具有偶然
性,同时也有必然性,因为百余年间,罗马帝国皇帝均是军队将领出身,或在即位前曾统帅过军队。由此
可推知,当时
A.罗马帝国政治权力与战争联系密切 B.东罗马帝国附属于西罗马帝国
C.蛮族入侵影响了罗马帝国权力格局 D.罗马社会军国主义色彩较强烈
24.在中世纪的西欧,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包括不得损伤封君的肢体、泄露封君的秘密、出卖封君的
城堡等;封君不得伤害封臣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臣若受到他人攻打,封君须不惜以武力保护。这表明,
封君封臣
A.经济上相互制约 B.体现出契约关系
C.森严的等级关系 D.使西欧王权衰落
25.1303 年 10 月,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命人绑架了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并公开处决了他。这个事件反映

A.法国教权与王权斗争激烈 B.基督教会已失去影响
C.法国封建专制王权的建立 D.法国市民阶层的崛起
26.1215 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其后逐步形成“王在法下”的传统,但《大宪章》的权威是有限
的。1267 年,议会通过《马尔伯勒法令》,规定《大宪章》的所有条款,无论涉及国王还是其他人,均应得
到遵守。这一变化说明
A.大宪章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加强 B.解决了王国的内外矛盾
C.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开始形成 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27.1832 年,英国首相格雷组阁时,13 名阁员中有 12 名是贵族出身。1837 年,英国首相墨尔本组阁时,贵
族阁员下降为 5人。1845 年,英国首相德比组阁时,内阁阁员中的“平民”比贵族多了一倍。能够解释此
现象的是,英国
A.议会改革满足了平民参政 B.两党政治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C.宪章运动争取了普选权利 D.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完善
试卷第 3页,共 5页
{#{QQABILYYKKQ5o4gAgQAgJNIAbAACgKC4QKRQUHG4C4CEECqQQkkBJCCCiLAeaggEGBwVEAAGAqoAAQAqAAwIFQIFIAAB=A}#A}=}#}
28.1787 年美国宪法颁布后,总统在任命法官后便基本失去了对该法官的控制能力,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
也没有总统等非司法官员过问。只要没有违法行为,任何法官都不必担心国会会弹劾自己。据此可知,美

A.明确制定分权制衡机制 B.司法机构权力大于行政权力
C.司法独立得到法律认可 D.立法机构无法影响司法机构
29.《独立宣言》宣扬“人生而平等”,但 1787 年,美国制定的宪法规定,每个奴隶只能按照 3/5 个白人的比
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这说明,美国宪法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 D.存在一定局限性
30.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法国的人民大众基本上是拥护共和国的。拥护保皇党的只有一些残存的旧政党
的职业政客……甚至连真正从事于工商业的资产阶级也是具有共和主义情绪的。”马克思、恩格斯旨在说明
A.君主制依然符合法国现实需要 B.法国共和制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具有曲折性 D.民主、共和成为法国社会的共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31 题 20 分,第 32 题 20 分,共 40 分。
3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
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
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材料三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汉书·贾谊传》
材料四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
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
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紧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
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
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1分)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
二中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实行什么地方制度?(2分)这种地方制度出现什么样的弊端(2分),
并指出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4分)及其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2分)
试卷第 4页,共 5页
{#{QQABILYYKKQ5o4gAgQAgJNIAbAACgKC4QKRQUHG4C4CEECqQQkkBJCCCiLAeaggEGBwVEAAGAqoAAQAqAAwIFQIFIAAB=A}#A}=}#}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的公民,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而是特指城邦内一小部分成年男性。以雅典为例,
全部居民约为 30 万,18 岁以上的成年男性公民仅 3—4 万。雅典城邦政治活动极其频繁,公民大会每月举
行 2—4 次,议事会及陪审法庭的活动则更多,如此频繁的政治活动使普通公民在经济上和时间上都无法承
受。另外,雅典公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他们对于所需要决断的问题并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巧,甚至没有
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见,大多数公民的投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可能导致破坏性的后果。例如,公元前 406
年,六位雅典将军被公民大会宣判死刑,原因是作为远征军的统帅,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必须为
许多雅典士兵的伤亡负责。
——摘编自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材料二 1832 年的议会改革不仅扩展了选举权,更重要的是,将政党变成了大众政治的工具。因为选举
程序中“民意”成分的增加,议会领袖必须是选举获胜的政党领袖,国王不能违背民意任命首席大臣来组
阁。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并不把在缺少王室支持下单靠竞选赢得选举的保守党人皮尔放在眼里。直到 1841
年,维多利亚女王才被迫接受现实,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邀请皮尔组阁,责任内阁制由此出现。在新的体
制下,执法与立法结合起来,将原本属于王室执政辅助工具的内阁变成了议会意愿的代表,使国王成为只
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君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武寅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材料三 1787 年美国宪法从法律上巩固了大资产阶级、大种植园主的统治,确立了共和制,其意义重大。
人们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美国为什么会在世界历史上首创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制。华盛顿对美国政治
制度作出过特殊贡献,美国独立后,他坚持不做国王,并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坚决引退……新大陆的居民大
多以移民的方式集聚在一起,彼此间的身份和地位不像祖居地那样等级森严,在这个移民社会里,既没有
大领主,也没有富民。这种“平民”意识和相对平等的现象,成为独立后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思想和社会
基础。早在独立战争期间,殖民地人民就开始了建国的准备。1777 年 11 月,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
各州政府组成联合政府。根据邦联条例建立的美国,实际上不是一个国家,仅是一个地理概念。邦联政府
因无权实行贸易保护,致使英国商品像潮水般涌入美国市场,美国社会各阶层希望建立一个强力政府,这
种愿望因谢司起义的爆发而变得更加强烈。
——摘编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民主政体”和“寡头政治”的典型城邦(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雅典民
主政治的缺陷。(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2分),并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率先确立民主共和制的原因。(6分)
试卷第 5页,共 5页
{#{QQABILYYKKQ5o4gAgQAgJNIAbAACgKC4QKRQUHG4C4CEECqQQkkBJCCCiLAeaggEGBwVEAAGAqoAAQAqAAwIFQIFIA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