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五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本课教材选取这首诗作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品析诗句,体会诗人笔下的荷花美景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材不仅注重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还通过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本课教材设计合理,内容丰富,既有对古诗本身的解读,又有对诗人情感的深入挖掘,还有对艺术手法的介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能够基本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但对古诗的深层意蕴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尚需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自然美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荷花这一传统意象有着较深的情感认同。然而,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诗人送别友人的复杂情感可能难以完全感同身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意蕴;掌握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并能在本诗中找到相关例子进行赏析。 通过复习背诵、诗句解析、情感挖掘、艺术手法介绍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研读古诗;通过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感恩之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情感寄托。 让学生掌握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能在本诗中找到相关例子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诗题,提取信息,理解题目 教师行为: 展示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课题,提问:“从诗题中,你能找到哪些关键信息?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课题,举手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来说说,‘晓’是什么意思?” 学生:“‘晓’是早晨的意思。” 教师:“很好,那‘净慈寺’呢?” 学生:“是一个寺庙的名字。” 教师:“对,净慈寺是杭州的一座著名寺庙。那么,‘送’和‘林子方’又代表什么?” 学生:“‘送’表示送别,‘林子方’可能是诗人的朋友。” 设置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诗题中提取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要素,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读诗识字,积累新词 教师行为: 播放古诗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 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谜语等)。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古诗,并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这个字(指‘碧’)怎么记呢?” 学生:“‘王’字加‘白’字再加‘石’字就是‘碧’。” 教师:“很好,你用的是加一加的方法。谁能给‘穷’字编个谜语?” 学生:“洞穴里住八个人,很挤很挤就是‘穷’。” 设置意图:通过朗读和识字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碧”、“接天莲叶”、“别样红”等,边读边想象画面。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 学生行为:
学生闭眼想象,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读了‘接天莲叶无穷碧’,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我看到很多很多的荷叶,一直连到天边,都是绿色的,很壮观。” 教师:“那‘映日荷花别样红’呢?” 学生:“太阳照在荷花上,荷花红得特别鲜艳,和平时看到的不一样。” 设置意图:通过想象画面和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四、景中悟情,入情入境 教师行为: 介绍诗人杨万里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送别场面,体会诗人情感。 学生行为:
学生倾听教师介绍,想象送别场景,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杨万里,站在净慈寺外送别朋友林子方,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会很不舍,希望他能常回来。” 教师:“那你能把这种情感带入到诗句中,再读一遍吗?” 设置意图:通过介绍背景和引导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增强情感体验。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教师行为: 出示生字“湖、穷、莲、荷”,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强调易错笔画。 示范书写,边写边讲解书写要点。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字形,认真书写,注意易错笔画。 设置意图:通过巩固生字和指导书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对汉字的熟悉。 六、拓展提升,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诗词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其他送别诗(如李白的《赠汪伦》)在表达方式和情感上有何不同。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两首其他送别诗,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不同情境下的送别之情。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我眼中的荷花”为题,写一篇简短的小短文或诗歌,要求运用本课中学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如“碧”、“接天莲叶”、“别样红”等,描绘自己想象中的荷花景象。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随后,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创意写作作品,互相评价和学习。 设置意图:
通过诗词对比阅读和创意写作,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尝试在家长面前表演背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书写练习:除了课堂上练习过的生字外,再布置几个与荷花相关的生字(如“荷”、“藕”、“莲”等),要求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注意字形的规范和笔画的准确。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两篇与荷花或送别相关的课外文章或诗歌,拓宽知识面,培养阅读兴趣。 设置意图:
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布置,巩固课堂所学,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仅欣赏了美丽的荷花景象,还体会到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深情厚谊。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像诗人一样,用心去感受周围的美好,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另一首古诗,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复习背诵:请几位学生上台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在心中默默跟背,以此作为课堂开始的热身活动。 导入话题:“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杨万里笔下的荷花世界,感受了那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探讨其中更深的意蕴。” 设置意图:通过复习背诵,巩固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同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深入研读,品析诗句 教师行为: 诗句解析:选取诗中的关键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引导学生分析为何六月的西湖风光独特,并探讨“毕竟”一词在句中的妙用。 情感挖掘: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情感,如对友人的不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等。 艺术手法:介绍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并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相关例子,进行赏析。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设置意图:通过深入研读和品析诗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三、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教师行为: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本课相关的主题(如“荷花文化”、“送别诗的多样性”等)进行合作探究,准备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在汇报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设置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 四、总结回顾,巩固提升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和收获,强调古诗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进行讲解。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讲总结,积极参与巩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置意图:通过总结回顾和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加深记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 预习新课: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了解诗人和背景信息。 设置意图: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跨学科融合: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荷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物学知识,简要介绍荷花的生长习性、生态价值以及荷花在中医药、美食等方面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展示一些古代文人墨客以荷花为题材的书画作品,让学生感受荷花在艺术领域的多样表现。 创意写作延续:基于上一课时的“创意写作”活动,教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杨万里”为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想象自己站在净慈寺外,面对满池荷花和即将离别的友人,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鼓励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时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情感。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跨学科知识介绍,感受荷花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参与创意写作活动,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设置意图: 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创意写作的延续,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使古诗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七、延伸作业 深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几篇与荷花或送别相关的经典散文或现代诗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席慕蓉的《莲的心事》等,要求学生写下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荷花或送别主题的新认识。 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与家人一同前往附近的公园或荷塘边,实地观察荷花,并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回到家中后,尝试用几句话或一首小诗来描绘自己眼中的荷花景象。 设置意图: 通过深化阅读和家庭实践作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他们的课外生活增添了乐趣。 八、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课堂我们不仅深入探讨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深刻意蕴,还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创意写作等方式,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养。希望你们能够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成长和感悟。期待在下节课中,你们能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和见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