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五课《绝句》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教材中。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向往。教材通过这首诗,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学习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同时,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基础,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尚待提高。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绝句》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通过创作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古诗创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绝句》,并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和对仗手法;能够分析诗句中蕴含的地理、季节信息以及诗人的情感寄托。 通过朗读、讨论、创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评互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激发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古诗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通过创作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将抽象的诗意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感;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古诗知识和创作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情境创设:展示一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画中包括远山、近水、柳树、黄鹂等元素,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引入课题:“同学们,这幅画美不美?其实,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一位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就把这样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诗人的作品——《绝句》。”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画面,积极描述所见景象。 集中注意力,对新课题产生兴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看,画中的黄鹂鸟在干什么呀?”
学生:“它们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
教师:“对,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和这幅画很像的古诗,看看诗人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出示古诗:在黑板上或多媒体上展示《绝句》全诗。 范读古诗: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自读:请几位学生尝试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学生行为: 认真倾听教师的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自由朗读古诗,尝试理解大意。 积极举手参与朗读展示,接受教师的点评和指导。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大家注意,‘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句,谁来试试读给大家听?”
学生(举手):“两个黄鹂鸣翠柳。”(可能有些生涩)
教师:“很好,注意‘黄鹂’的发音要清晰,‘鸣’字要读出欢快的感觉。再试一次。”
学生(再次尝试):“两个黄鹂鸣翠柳。”(声音更加响亮,情感更到位) 三、学习生字,理解诗题(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聚焦“绝”字:引导学生观察“绝”字,对比其他含有“绝”字的词语,理解“绝”在诗题中的特殊含义。 书写指导:示范“绝”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强调笔顺和结构。 理解诗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绝句”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绝”字,思考其在本课中的特殊含义。 跟随教师示范,练习书写“绝”字。 积极参与讨论,理解“绝句”的含义。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绝’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和我们平时说的‘绝妙’、‘绝对’一样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一样,这里的‘绝’应该是‘断’的意思,因为绝句是四句一首的诗,好像把话断开了。”
教师:“非常棒!绝句就是四句一首的短诗,每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押韵工整。现在我们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四、随文识字,读通诗句(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出示生字新词:将诗中的生字新词列出来,如“鹂”、“翠”、“柳”等。 借助拼音认读: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新词,注意发音准确。 放回文中再读:将生字新词放回诗句中,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确保读通读顺。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读。 将生字新词放回诗句中,反复朗读,尝试理解句意。 五、深入解读,品味诗意(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诗句解析:选取诗中典型句子,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感,想象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欢歌、白鹭在蓝天翱翔的生动场景。 情感引导: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艺术手法:简要介绍古诗中常用的对仗手法,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生行为: 闭上眼睛,根据教师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感受诗句所描绘的自然风光。 思考并分享自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并尝试识别诗句中的对仗手法,加深对古诗艺术特色的认识。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读到‘两个黄鹂鸣翠柳’时,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我仿佛看到了两只黄鹂在嫩绿的柳枝间跳来跳去,唱着动听的歌。” 教师:“非常好!那你们觉得诗人为什么要用‘鸣’字来形容黄鹂的叫声呢?” 学生:“因为‘鸣’字让人感觉到黄鹂的叫声很清脆、很欢快,就像它们在快乐地歌唱。” 六、拓展延伸,丰富认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文化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绝句》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 相似作品对比:展示一两首同样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笔下的春天有何异同。 学生行为: 聆听教师的介绍,增加对诗人及其作品背景的了解。 对比不同古诗,发现其共性和个性,拓宽文学视野。 七、布置作业,巩固提升(约2分钟) 教师行为: 书写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书写本课所学的生字,特别是“绝”、“鹂”等易错字。 背诵古诗:要求学生背诵《绝句》全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色。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和情感表达。 学生行为: 认真完成书写练习,巩固生字学习。 积极背诵古诗,准备第二天的课堂展示。 主动寻找并阅读课外古诗,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 八、课堂总结,情感升华(约2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意义,鼓励学生多读古诗、多品诗意、多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 学生行为: 回顾本课所学,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上节课学习的《绝句》全诗,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背诵,并简单复述诗中描绘的景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及对仗手法。 学生行为: 积极举手背诵古诗,声音洪亮,表达流畅。 回顾并回答教师提问,巩固已学知识。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来背诵一下《绝句》这首诗?”
学生(自信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教师:“很好,那么‘黄鹂’的‘鹂’字怎么写?谁来写一下?”
(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观看并默记) 二、深入解析,深化理解(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选取“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季节信息以及诗人的情感寄托。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西岭雪山和长江东吴的景象,帮助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行为: 观察图片或视频,结合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情感。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从‘窗含西岭千秋雪’这句诗中看出什么季节的信息吗?”
学生:“能看出是冬天,因为提到了雪。”
教师:“非常棒!那诗人为什么要在窗户里‘含’着西岭的千秋雪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是诗人觉得这样的景色很美,想把它留在心里。” 三、创作尝试,学以致用(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模仿《绝句》的对仗手法和意境,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描述自然景色的诗。 提供几个关键词或短语作为启发,如“蝴蝶”、“花海”、“清风”、“小桥”等。 学生行为: 小组合作,选择关键词进行创作讨论。 每位学生尝试写出一两句诗,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我们来试试创作吧,我给大家一个词,‘蝴蝶’,你们能想到什么画面,并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蝴蝶翩翩舞花间,花香四溢醉心田。”
教师:“非常好,这句诗既有画面感,又很有意境。其他小组还有什么作品吗?” 四、作品展示,互评互学(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鼓励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给予正面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学生行为: 勇敢上台展示,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作品,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展示):“清风拂面过小桥,流水潺潺绕村腰。”
教师:“这句诗写得很美,很有画面感。‘清风拂面’让人感觉很舒适,‘流水潺潺’又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不过,如果我们能在‘绕村腰’这里稍微改一下,让它更具体一些就更好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改成‘绕村边’怎么样?”
教师:“很好,这样就更具体了,也更符合我们平时的观察。”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约2分钟) 教师行为: 完善诗作:“请同学们回家后,根据课堂上的讨论和老师的建议,继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诗作。可以尝试多读几遍,或者请家人帮忙提提意见,让诗句更加精炼、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挑战:“除了完善今天的作品外,我还给大家布置一个额外的创作挑战。请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或自然景象,尝试创作一首完整的四句诗。记得运用我们学过的对仗手法和意境营造技巧哦!” 阅读积累:“不要忘记我们的课外阅读任务。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至少两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学生行为: 认真完成诗作修改,努力提升创作水平。 积极参与创作挑战,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 主动阅读课外古诗,积累文学知识,拓宽文学视野。 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阅读兴趣,为他们的语文学习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六、课堂总结,情感升华(约3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肯定学生的 六、课堂总结,情感升华(约3分钟) 教师行为: 情感共鸣:教师深情地总结道:“今天,我们不仅深入解析了杜甫的《绝句》,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还勇敢地尝试了创作自己的小诗。每一句诗都是你们心灵的抒发,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对自然和文学的热爱,用诗意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情感。” 学习意义:教师进一步强调:“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下去。” 鼓励与展望:最后,教师以鼓励的话语结束本课:“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用诗歌点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期待下一次的语文课,我们继续在诗海中遨游,探索更多美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