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小虾》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小虾》作为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文章不仅描绘了小虾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更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尊重。教材通过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兴趣和爱护之心。此外,课文还隐含了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等重要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在《小虾》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生字词和课文的基本内容,对小虾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如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将所学观察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学习并运用作者观察小虾的方法,提升个人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进行个人观察实践并表达。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教师行为: 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可爱的小生灵,比如淘气的猫、忠诚的狗、勤劳的蜜蜂、斑斓的蝴蝶……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清澈的水世界,去认识一群非常有趣的小动物——小虾。你们对小虾有哪些了解呢?” 明确目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运用之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认识小虾,了解它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点。还记得我们在《花钟》和《蜜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实践一下。”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关于小虾的提问,分享自己的知识或猜测。 回顾并回答教师在《花钟》和《蜜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 师生示例对话:
师:“有谁知道小虾喜欢生活在哪里吗?”
生:“小虾喜欢生活在淡水里,比如池塘、小溪里。”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行为: 自读课文指导:“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音。” 检查字音:“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些生字词你们能读准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或PPT,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回读课文:“现在,我们把生字送回课文中,再来完整地读一遍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 学生行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时停下来多读几遍或查看注音。 学生跟读教师出示的生字词,注意发音。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正确性和流利性。 师生示例对话:
师:“‘缸’这个字怎么读?”
生:“gāng。” 板块三:再读课文,交流收获 教师行为: 整体交流:“同学们,读完课文后,你们对小虾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呢?” 交流一、二自然段: 了解内容:“小虾养在哪里?它们的外形特点是什么?” 聚焦样子:“请大家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能通过读课文分辨出谁是才长大的小虾,谁是千年虾吗?” 学习观察:“作者在描写小虾时,用了哪些细致的观察方法?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吗?” 学生行为: 学生分享自己对小虾生长环境和外形特点的理解。 学生观察插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辨,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 学生讨论并总结作者观察小虾的方法,如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等。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虾养在哪里呢?”
生:“小虾养在院子里的大水缸里。”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虾外形的句子吗?”
生:“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板块四:拓展提升,深化兴趣 教师行为: 情感升华:“同学们,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活泼可爱的小虾。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那么,你们有没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小动物或者植物呢?你曾经仔细观察过它们吗?” 分享交流:“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曾经观察过的一种小动物或植物,说说你的观察经历和感受。可以是家里的宠物,也可以是路边的小花小草。” 观察日记引导:“为了培养大家的观察能力和写作兴趣,老师建议大家从今天开始,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小动物或植物,开始写观察日记。每天记录下它的变化、行为或者你的感受。一个月后,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观察成果。”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曾经观察过的小动物或植物的经历和感受。 学生表现出对写观察日记的兴趣,并计划在课后开始实践。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明,你来说说,你曾经观察过什么小动物,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 生:“我观察过家里的金鱼,我发现它们睡觉的时候眼睛是睁着的,而且它们会吐出很多泡泡来。” 师:“非常棒的观察!金鱼确实有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可以尝试把你的这个发现写进观察日记里,相信会很有趣的。” 板块五: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书面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抄写本课所学的9个生字,每个三遍,并注上拼音。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尽量用上今天学到的生字词。 开始写你的观察日记,第一天的内容可以是介绍你选择观察的小动物或植物,以及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 实践作业:“记得每天观察你的小动物或植物,并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将分享大家的观察日记。”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内容,准备在课后完成。 学生表现出对写观察日记的热情,并计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持续观察并记录。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小虾,并学习了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些生字词,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或PPT,学生开火车朗读。) “谁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到的小虾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行为: 学生开火车朗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学生积极发言,回顾上节课内容。 师生示例对话:
师:“‘缸’字怎么组词?”
生:“水缸、鱼缸。” 板块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教师行为: “今天,我们将深入课文,一起感受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 “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享,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察方法。) 学生行为: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尝试解释原因。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
生:“我画的是‘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我觉得这句话写出了小虾的不同形态,很可爱。”
师:“非常好,你不仅找到了句子,还感受到了小虾的可爱。那么,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呢?”
生:“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的。” 板块三:学习观察方法,实践应用 教师行为: “同学们,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生动有趣的文章,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那么,作者是怎么观察小虾的呢?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观察小虾的方法,并和同桌讨论一下。” “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如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连续观察等。) “接下来,请大家运用我们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你自己选择的小动物或植物,并准备在下节课分享你的观察成果。”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观察小虾的方法。 学生与同桌讨论,总结观察方法。 学生准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实践。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能说说作者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生:“作者用了细致观察的方法,比如他注意到了小虾的不同颜色;还用了连续观察的方法,可能观察了小虾很长时间。” 板块四:拓展提升,深化兴趣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还学会了如何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现在,我想带大家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关于小虾和其他生物的秘密。” “首先,我想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如果小虾能够说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或者,在它们的世界里,会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发生?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分钟,然后分享你的想象。”(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以营造氛围。)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观察家’的分享会。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向大家展示你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或植物的照片或视频,并分享你的观察经历和感受?我们可以从它们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有趣的行为等方面来介绍。”(鼓励学生主动上台分享,教师给予积极反馈和点评。) 学生行为: 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力,想象小虾或其他生物的世界。
学生积极准备分享内容,有的展示照片,有的讲述观察故事,还有的甚至制作了简单的PPT来辅助说明。
在分享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拓展视野,激发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明,你观察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愿意和大家分享吗?”
生:“我观察到了我家后院的小蚂蚁,它们非常勤劳,总是忙忙碌碌地搬运食物。有一次,我还看到它们一起合作,把一块比它们身体大好几倍的饼干屑搬回了蚁巢。我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
师:“哇,你的观察真仔细!蚂蚁的团结和勤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你可以把这次观察也写进你的观察日记里,相信会很有意义。” 板块五:布置作业,延续学习 教师行为: “今天的课非常精彩,同学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会了观察方法,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分享。为了延续我们的学习热情,我给大家布置几个作业,希望大家能认真完成。” “1. 创意写作:以‘假如我是……’为题(可以是小虾、蚂蚁、小花等),写一篇短文,发挥你的想象力,讲述你的故事或经历。
2. 家庭观察任务:与家人一起选择一个家庭宠物或家中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共同完成一篇观察日记。注意要分工合作,轮流记录观察内容。
3. 阅读拓展:阅读一篇关于小动物或植物的科普文章或故事,并准备在下节课与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内容,表现出对作业的期待和热情。
学生计划与家人一起完成观察任务,增强亲子互动和学习的乐趣。
学生积极寻找阅读材料,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好准备。 结束语: “同学们,观察是通往知识的大门,也是发现生活美好的钥匙。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热情,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好,用你们的笔触去记录生活的点滴。期待在下节课中,听到你们更多精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