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作为教材选文,旨在通过《清明上河图》这一经典艺术作品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教材设计巧妙,首先通过概述《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和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画作的兴趣与好奇心。随后,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如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文化意义及后世影响等,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幅传世名画的价值所在。特别是创意写作环节的设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画作内容及情感层面的理解和感受。整体而言,该教材以《清明上河图》为载体,巧妙融合了艺术欣赏、历史学习、文化传承与文学创作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针对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学生群体,其学情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和系统认知。因此,通过《清明上河图》这一具体而生动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其次,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较为丰富的阶段,创意写作环节的设置恰好契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然而,也应注意到学生在历史背景、艺术鉴赏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可能存在差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分组讨论、提供丰富资料等方式,帮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最后,学生的文化自信尚未完全建立,通过深入学习和欣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传世名画,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成为传世名画的原因。 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画作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培养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完成创意写作任务。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完成创意写作任务。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行为: 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高清图片,吸引学生注意。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非常了不起的画作,它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你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 揭示课题,板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师:“对,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它的奥秘。”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对画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跟随老师朗读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行为: 出示生字卡片,领读生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师:“请大家看这些生字,我们先来读一读。注意,‘择’是平舌音,‘宫’是后鼻音。” 讲解多音字“都”和“乘”的不同读音和用法,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师:“这里有两个多音字,‘都’在表示城市时读‘dū’,比如‘都城’;表示全部时读‘dōu’,比如‘都是’。‘乘’在这里读‘shèng’,表示量词,比如‘一乘轿子’;读‘chéng’时表示运算,比如‘乘法’。”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其中的生字词,并理解“都城”的含义。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告诉老师,你从这一段中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生字,注意发音。 通过例句理解多音字的用法,并尝试自己组词。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圈画出生字词,理解“都城”的含义,并尝试概括段落大意。 三、再读课文,了解画作内容 教师行为: 播放《清明上河图》的视频片段,边播放边简要介绍画作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师:“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这幅画的部分内容,感受它的魅力。这幅画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生动记录了当时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详细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请大家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围绕画作的哪一方面来写?”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特点。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比如,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 生:“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画上的人物众多,可以用‘人物众多’来概括。” (师生继续通过问答形式,完成第三、四自然段的概括。) 学生行为: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画作的魅力。 默读课文相关段落,圈画关键句子,思考并概括每个自然段的特点。 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拓展提升,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文化背景深化: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它的历史背景。那么,你们知道这幅画为什么会成为传世名画,甚至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吗?它背后有哪些故事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呢?” (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绘制过程、艺术特色、历史意义以及它在后世的影响,可以结合一些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鉴赏小活动:
师:“现在,我们来一个小小的艺术鉴赏活动。请大家再次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找一找你认为最有意思或者最能体现北宋生活气息的一个场景,然后尝试用一两句话描述它,并说说它为什么吸引你。”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选代表分享。教师给予鼓励和点评,引导学生从画面构图、人物形态、生活细节等方面进行鉴赏。)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 积极参与艺术鉴赏小活动,仔细观察画作,寻找并描述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分享个人见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延伸 教师行为: 书面作业:
师:“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深入思考《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可以从历史、艺术、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写下来。 选择画中的一个场景,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这个场景的故事或氛围。” 实践作业(可选):
师:“如果条件允许,大家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去博物馆或美术馆参观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展览,近距离感受这幅画的魅力。回来后,写一篇观后感,分享你的所见所感。” 学生行为: 学生记录作业要求,明确课后学习任务。 思考并准备书面作业,通过阅读和写作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实践作业,亲身体验《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 六、结束语 教师行为: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还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和乐趣。” 学生行为: 学生以热烈的掌声回应教师,表示对本次课程的喜爱和收获。同时,也期待下一次的学习能够继续探索更多传统文化的奥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教师行为: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清明上河图》的魅力,谁能来简要回顾一下这幅画的基本信息和它背后的故事?”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回答,如:“《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描绘了当时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师生示例对话:
师:“非常好!那么,这幅画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成为传世名画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二、深入剖析,理解艺术价值 教师行为: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角度(如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文化意义、后世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 提供资料:分发相关阅读材料或展示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度的内容。 巡回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记录讨论要点,准备小组汇报。 师生示例对话(艺术特色角度):
师:“第一组同学,你们能分享一下从艺术特色的角度,为什么《清明上河图》能成为传世名画吗?”
生:“我们觉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和宏大的构图。画中人物众多,形态各异,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创意写作,表达感受 教师行为: 明确任务:引导学生选择画中的一个场景,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这个场景的故事或氛围。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框架和写作技巧,如如何构思情节、如何刻画人物、如何营造氛围等。 独立创作:学生开始独立创作,教师巡回观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构思,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开始创作小短文。有的学生可能选择描绘热闹的市集,有的则可能选择安静的河边景象。 四、分享交流,互评互学 教师行为: 组织分享: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朗读小短文,并简要说明创作思路和感受。 引导评价:指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正面反馈和建设性建议。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创作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作品,认真聆听他人的分享,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通过互评互学,进一步加深对画作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师行为:
师:“课后,请大家继续完善自己的小短文,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如人物心理、社会背景等)进行拓展。同时,请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行为:
学生记录作业要求,明确课后学习任务。课后继续完善小短文,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六、拓展提升,深化认知 教师行为: 文化讲座视频观看:
师:“为了让我们对《清明上河图》及其背后的历史有更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观看一段由知名历史学家讲解的《清明上河图》文化讲座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注意视频中的细节和观点。” 教师播放视频,并适时暂停,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关键信息或提出问题。 互动问答:
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如:“视频中提到了哪些《清明上河图》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你认为这些细节如何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见解。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做好笔记。在互动问答环节,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七、延伸作业,巩固与拓展 教师行为: 深化研究作业:
师:“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家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我给大家布置一个研究作业。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主题(如北宋服饰、交通工具、商业活动、建筑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报告中需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结论等部分。” 创意写作拓展:
师:“除了之前的小短文,我还希望大家能尝试一种新的写作形式——诗歌或散文。请选取《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画面或情感,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你的感受。这不仅可以锻炼你们的文学创作能力,也是对画作情感层面的深入探索。” 学生行为: 学生记录作业要求,明确课后学习任务。对于深化研究作业,学生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对于创意写作拓展,学生将尝试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表达对《清明上河图》的独特感受。 八、结束语与期待 教师行为: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程我们不仅深入探讨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还通过创意写作和视频观看等形式,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我相信,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你们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期待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探索精神,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用你们的笔触和思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行为: 学生以热烈的掌声回应教师,表达对本次课程的感激和收获。同时,也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学习,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