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表格式,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7 17:0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部分,其教材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创新能力。教材内容不仅覆盖了多个传统节日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和象征意义,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创意表达的方式来展现节日的魅力,如短剧、连环画、诗歌朗诵等。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此外,教材还巧妙地融入了国际视野,通过对比中外节日文化的异同,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培养其全球意识和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对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对于传统节日的深层文化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需要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如视频展示、图片讲解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节日文化。同时,学生在这个阶段也具备了初步的团队合作和创意表达能力,但仍需教师在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分享创意方案等方式,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不同,教师在设计家庭实践作业时,应注重任务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深化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分享与讨论提升跨文化意识。 掌握并实践多种创意表达方式,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创意方式表达传统节日,提升文化素养。 难点: 团队合作中的创意整合与展示效果的优化。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古诗,引入主题 教师行为: 展示三首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关键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回忆并背诵古诗,感受节日氛围。 学生行为: 学生根据关键词语回忆古诗内容,尝试背诵。 师生示例对话: 师:“提到‘爆竹声中一岁除’,大家想到了哪个节日?” 生:“春节!” 师:“很好,那‘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生:“清明节!”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结合二年级学习的《传统节日》童谣,回顾并说出更多传统节日名称。 学生行为: 学生齐声朗读《传统节日》童谣,并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名称。 二、学习多途径、多角度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借助日历,认识传统节日 教师行为: 出示一本带有传统节日标记的日历,引导学生观察。 讲解如何通过日历了解传统节日的方法。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日历,圈画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师生示例对话: 师:“大家在日历上找到了哪些传统节日?” 生:“我找到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二)对比表格和小报,了解不同展示方式的优势 教师行为: 展示端午节的表格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表格的清晰性。 接着展示端午节的手抄报,对比表格和小报的展示效果。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并讨论表格和手抄报的不同之处,体会各自的优势。 师生示例对话: 师:“表格和手抄报,你们觉得哪种方式更能详细地展示端午节的习俗?” 生:“手抄报更具体生动,但表格让人一目了然。” (三)通过不同内容,启发多途径、多角度调查 教师行为: 展示手抄报2,引导学生关注“端午习俗之喝雄黄酒”的补充内容。 提问:“除了书上介绍的,你们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 学生行为: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端午习俗,如赛龙舟、挂艾草等。 师生示例对话: 师:“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怎么了解?” 生:“可以问长辈,也可以上网查找。” 教师行为: 总结多途径、多角度收集资料的方法,如问长辈、亲身体验、阅读书籍、上网查找等。 (四)交流分享,拓展调查途径和角度 教师行为: 展示思维导图和幻灯片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展示方式。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展示传统节日的方式?” 学生行为: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如制作视频、编写剧本等。 师生示例对话: 师:“如果我们想制作一个关于春节的视频,可以包含哪些内容?” 生:“可以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的画面,还可以加入春节的传说故事。” 三、学习整理、补充资料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收集到的资料,讨论如何整理和补充。 提供整理资料的建议,如分类、标注来源等。 学生行为: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整理方案。 师生示例对话: 师:“我们在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和来源的可靠性,还要分类整理好。” 四、开扩思路,感受文化 教师行为: 展示中秋节和元宵节的手抄报和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体会节日的文化内涵。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并讨论,分享自己对节日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节日故事分享:教师选取一个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或端午节),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或传说,如嫦娥奔月、屈原投江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 文化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不同节日间的异同点,比如春节与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寓意等,促进学生形成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创意表达。可以是编写短剧、绘制连环画、创作诗歌或歌曲等,旨在通过艺术创作进一步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节日文化的独特见解。 小组合作,共同策划并准备创意表达的内容,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 师生示例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中秋节和春节在庆祝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中秋节主要是团圆赏月,而春节则是全家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 师:“非常好!那如果我们想要通过绘画来表达春节的喜庆气氛,可以画些什么呢?”
生:“可以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的画面,还有放鞭炮、挂灯笼的场景。” 六、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资料整理与展示:要求学生将本节课及之前收集到的传统节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选择一种形式(如表格、手抄报、思维导图或PPT)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创新展示方式,突出个人或小组的特色。 节日小报创作:每位学生独立创作一份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的小报,内容包括节日起源、习俗、特色食品、节日意义等,图文并茂,力求生动有趣。 家庭任务:请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参与一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包粽子、做月饼等,并记录下活动过程和感受,下次课分享。 学生行为: 学生课后认真整理资料,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准备课堂展示。 独立完成节日小报的创作,展现个人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喜爱。 积极参与家庭中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记录并反思活动意义。 七、总结与反馈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多途径、多角度收集资料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展示方式的优势。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反馈,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期待下次课上的精彩展示和分享。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讲,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并承诺会认真完成作业,期待下次课的到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通过PPT展示上节课的亮点回顾,包括学生的精彩发言和创意作品。 简短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性。 学生行为: 观看PPT,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积极参与课堂氛围的营造,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师生示例对话: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还进行了创意表达的尝试。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作品和感受?”
生:“我画了春节放鞭炮的场景,感觉很有节日气氛。通过画画,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春节的意义。” 二、深化理解,文化对比 教师行为: 深入讲解一个传统节日(如春节与中秋节)的详细文化内涵,包括历史背景、传统习俗、象征意义等。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个节日的异同点,鼓励学生从庆祝方式、家庭团聚、食物特色等方面进行对比。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师:“春节和中秋节都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生A:“它们都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但春节更注重辞旧迎新,而中秋节则是赏月团圆。”
生B:“春节我们吃年夜饭、放鞭炮,中秋节则吃月饼、赏月。” 三、创意表达,团队合作 教师行为: 分配小组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创意表达。 提供多种表达形式的建议,如短剧、连环画、诗歌朗诵、歌曲创作等。 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发挥特长。 学生行为: 小组讨论,确定创意表达的形式和主题。 分配任务,合作准备,如编写剧本、绘制草图、排练短剧等。 师生示例对话:
师:“你们小组打算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端午节呢?”
生:“我们打算编一个短剧,讲述屈原的故事和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师:“很好!记得在剧本中融入端午节的特色元素,比如粽子、艾草等。” 四、展示分享,评价反馈 教师行为: 组织各小组进行展示,设置展示时间和评价标准。 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积极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 给予每个小组正面的反馈,鼓励他们的创意和努力。 学生行为: 轮流上台展示,自信地表达小组的创意和成果。 认真观看其他小组的展示,积极参与评价,提出中肯的建议。 师生示例对话:
师:“这个小组的短剧非常精彩,生动地展现了端午节的氛围。你们觉得他们的表演有哪些亮点?”
生:“他们的服装很符合古代风格,演员的表情也很到位,特别是赛龙舟的场景很壮观。” 五、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文化多样性探索: 引入国际视野,简要介绍一两个与中国传统节日相似的外国节日(如日本的盂兰盆节与中国的中元节),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这些节日的特色与习俗。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不同国家节日文化的异同,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 创意挑战: 提出一个创意挑战任务:设计一个融合中西元素的节日庆典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今天所学的传统节日知识,融入外国节日的特色元素,创造出一个既传统又新颖的庆典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不同文化元素,使设计既具有创新性又不失文化深度。 学生行为: 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外国节日文化,与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分析。 小组讨论,提出融合中西元素的节日庆典设计方案,并记录下主要创意点和实施步骤。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师生示例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外国节日与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相似之处吗?比如,日本的盂兰盆节和我们的中元节。” 生:“是的,它们都与祭祖和缅怀先人有关。” 师:“非常好!那么,如果我们想设计一个融合中西元素的节日庆典,你们会怎么做呢?” 生A:“我们可以把春节的鞭炮声和红灯笼与西方圣诞节的圣诞树和雪花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既喜庆又浪漫的节日氛围。” 生B:“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团圆之夜’,既有中秋节的赏月团圆,又加入西方感恩节的感恩分享环节,让大家在庆祝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情和感恩。” 六、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创意方案撰写: 要求学生将小组讨论的融合中西元素的节日庆典设计方案撰写成一份详细报告,包括设计理念、创意亮点、活动流程、预期效果等。 鼓励学生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报告,增加可读性和吸引力。 家庭实践: 布置一项家庭实践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与家人一起策划并实施一个小型庆典活动。要求活动中融入至少一个创新元素或外国文化元素,并记录下活动过程和感受。 学生行为: 课后认真撰写创意方案报告,确保内容完整、条理清晰。 与家人共同策划并实施庆典活动,尝试融入创新元素或外国文化元素。 记录活动过程和感受,准备下次课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师:“今天的作业是两项任务,一是撰写创意方案报告,二是与家人一起策划并实施一个小型庆典活动。大家有信心完成吗?” 生:“有!我们会认真完成作业的,期待下次课分享我们的创意和实践成果。” 七、总结与期待 教师行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创意表达、团队合作和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意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期待下次课上的精彩分享和展示。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并承诺会认真完成作业。 满怀期待地准备下次课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