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燕子》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燕子》作为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不仅以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燕子的灵动,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育和文学价值。教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典范,有助于他们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提升写作水平。通过《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不仅掌握语文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然而,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燕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他们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多媒体展示、诗歌朗诵、创意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修辞手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和小燕子的喜爱之情。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通过讨论和分享,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修辞手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联单元主题,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展示一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配以轻柔的音乐,营造春天的氛围。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有哪些春天的元素让你印象深刻?” 引出古诗:“提到春天,我们不禁会想起许多描绘春天的诗句。谁能背诵一句关于春天的古诗?” 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引出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特别强调“泥融飞燕子”这一句,提问:“诗句中的燕子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轻声朗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小燕子的样子。 学生行为: 观察画面,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春天、花朵、绿草、小鸟”等。 背诵古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针对“泥融飞燕子”发表个人见解,如“燕子很灵活”、“燕子在春天飞得很欢快”等。 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尝试在脑海中构建小燕子的形象。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
学生:“春天!”
教师:“非常好!那春天里有哪些元素让你印象深刻呢?”
学生:“有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有绿油油的草地,还有小鸟在飞!”
教师:“没错,春天真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提到春天,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经典的古诗句——‘泥融飞燕子’。这句诗中的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我觉得燕子飞得很灵活,很快乐!” 二、初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 教师行为: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认真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领读并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分组进行词语朗读比赛,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和停顿不当之处。 学生行为: 认真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跟随教师朗读生字词,注意发音准确。 积极参与词语朗读比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自由朗读课文,尝试读出课文的节奏和感情。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播放录音)
教师:“现在我们来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最准确。”
(领读生字词)
教师:“好,现在我们来进行一场词语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整齐、最响亮。”
(分组进行比赛)
教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的节奏和感情。我在下面巡视,如果有问题可以举手问我。” 三、识字写字,巩固基础 (此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可放在课后作为作业或第二课时进行) 教师行为: 选择几个重点生字进行书写指导,如“凑、聚、倦”等,讲解笔顺、结构和占格位置。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姿势和笔画。 四、深入研读,感受语言之美 教师行为: 精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他们边读边用笔划出描绘燕子外形和春景的优美词句。随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划出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美。 分析语言特点: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句子,如“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比喻),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情感朗读:鼓励学生带着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力求通过朗读传达出文章的情感。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认真划出优美词句。 积极分享自己划出的句子,并阐述理由。 认真听教师分析语言特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尝试用情感去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魅力。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写得最美?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句话最美,因为它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小燕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很好!你注意到了这句话中的比喻手法,确实让燕子的形象更加鲜活。那么,我们在朗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表现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呢?” 学生:“我觉得语速可以稍微快一点,语调要轻快一些,重音可以放在‘活泼可爱’上。” 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生字词巩固:布置学生抄写本课生字词三遍,并尝试用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以加深记忆。 课文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在家长面前展示,以培养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户外观察春天里的小动物(如燕子、蝴蝶、蜜蜂等),并写下观察日记。要求日记中既有对小动物外形的描述,也有对它们活动情景的想象和描绘,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春天的文学作品或诗歌,如朱自清的《春》,以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完成生字词抄写和组词任务。 积极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准备在家长面前展示。 利用周末时间进行户外观察,并撰写观察日记。 阅读推荐的文学作品或诗歌,做好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行为: 复习生字词:通过快速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背诵展示:请几位学生上前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并给予鼓励和反馈。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探索更多关于燕子和春天的故事。” 学生行为: 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巩固生字词记忆。 勇敢上台背诵,享受展示的乐趣。 集中注意力,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背诵一下我们上节课学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举手):“我来!”(上台背诵)
教师:“非常好,你的背诵很有感情!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哦。” 二、深入研读,理解内容 教师行为: 分段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请学生分段朗读,注意体会每段的情感和意境。 问题引导: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内容,如:“作者在描写燕子时,还写了哪些春天的景象?这些景象与燕子有什么关系?”“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行为: 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作者在描写燕子时,还写了哪些春天的景象?”
学生:“作者还写了柳树发芽、桃花盛开、河水解冻等春天的景象。”
教师:“这些景象与燕子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这些景象都是春天的象征,燕子也是春天到来的标志之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三、学习修辞手法,提升表达能力 教师行为: 回顾修辞手法: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补充介绍其他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例句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的,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创作练习:给学生一个主题(如“我心中的春天”),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可以是几句话或一个小段落。 学生行为: 认真听教师讲解修辞手法,理解其运用方法。 积极参与例句分析,学习如何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 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练习,尝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一下春天的花朵?”
学生:“春天的花朵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悄悄地探出了头,露出了粉红的笑脸。”
教师:“很好!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花朵的形象更加生动了。” 四、拓展提升,丰富视野 教师行为: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系列关于春天和燕子的图片、视频或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燕子的灵动。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如燕子的飞行姿态、春天的色彩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诗歌朗诵:选取一首与春天或燕子相关的经典诗歌,如郑振铎的《燕子》片段或其他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诗歌,进行集体朗诵。通过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天和燕子的美好印象。 知识拓展:简要介绍燕子的生活习性、迁徙路线等科学知识,以及燕子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如传播花粉、控制害虫等。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行为: 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积极发表自己对图片或视频内容的观察和感受。 积极参与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认真聆听教师的知识拓展,增长见识,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燕子每年都要进行长途迁徙,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它们不仅是我们春天的使者,还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呢!” 学生:“哇,燕子好厉害啊!我也要像它们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保护我们的环境。”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师行为: 创意写作:除了之前布置的关于春天的短文外,再增加一个创意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一只小燕子”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作为小燕子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与春天和人类的互动。 实践观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或家附近观察真实的燕子或其他鸟类,记录下它们的活动情况、外形特征等,并尝试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阅读推荐:继续推荐与春天、自然或动物相关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如《昆虫记》片段、《窗边的小豆豆》中关于自然的描写等,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阅读视野。 学生行为: 认真完成创意写作任务,发挥想象力,用所学修辞手法描绘自己的“燕子”之旅。 积极进行实践观察,记录下真实的自然观察日记,提升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推荐书籍,做好读书笔记,分享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