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八音之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八音之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7-17 08: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音之乐》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七年级
课型:综合课
课题:八音之乐
课时: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古代乐器,认真听赏古代乐器演奏的乐曲,结合已有的历史和
文学知识,感受并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
2、 积极参与本课的有关活动,能用简洁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通过讲故事、欣赏、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厚重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运用教学材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请同学们欣赏四首乐曲。猜猜它们都是些什么乐器
1)这首乐曲的曲名?(二泉映月 二胡)
2)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笛子)
(一)八音分类法简介以及乐曲欣赏,穿插师生互动。
师:三字经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背过,“人之初,性本善。”(师手势停止),不能只停留在这里,其中有“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出示课件)的句子。
古人将七十多种乐器按照不同的材质归纳为八音。问题来了,古人用哪些材质制作乐器?(金、木、革、石、匏、土、竹、丝)
让我们一一道来。
1、 金
师:金是由金属制作的乐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提起曾侯乙墓,
当然会提到这件编钟,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件著名的编钟?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组编钟里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组。整套编钟共65枚,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轻重、大小不同的编钟按照发音原理,依次排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横向看,从左到右编钟依次增大;纵向看,从上到下编钟逐渐增大。整套编钟排列整齐,气魄雄浑,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古代大型乐器,实在令人惊叹!
80年代初,《东方红》一号卫星,带着编钟演奏的乐曲《东方红》升入太空,响彻寰宇。我们来欣赏。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编钟的音色?
中上层的甬钟和钮钟清脆悠扬,下层甬钟雄浑醇厚。
2、 石
石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编磬就是其中的一种(出示课件),曾侯乙
编磬和编钟一起,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由石磬编悬于架上,可击奏旋律。我们来欣赏一首由编磬演奏的乐曲,两个问题:
1) 和编磬一起演奏的是什么乐器?(埙)
2) 演奏的是什么乐曲?(《送别》)
3、 丝
丝指用丝弦制成的乐器。
师:请同学们举一个丝类乐器的例子。
关于丝类乐器咱们就不多说了。
4、 竹
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乐器。(出示课件)这个字读什么?(篪)千万别读半边了,
篪是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竹类乐器吗?(笛子、箫)
5、 匏
匏指葫芦类果实制作的乐器。(出示课件)1978年,中国湖北省随县曾侯
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连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笙斗用葫芦制作,所以是匏类乐器。
师:拿出葫芦丝,介绍葫芦丝的主要构造,发音原理,并为同学们演奏了《金孔雀轻轻跳》。并跟同学们要求下一节课的葫芦丝学习演奏要求
6、 土
土指用陶土制作的乐器。(出示课件)如缶、埙。
播放2008奥运会击缶片段。
古人击缶而歌,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
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这个著名的外交典故,是蔺相如反击秦王羞辱赵国的有力举措,因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低俗下流,故以死相拼,逼秦王击缶而反击羞辱之,捍卫了赵国尊严。
7、 革
革指用动物皮革制作的乐器。
请同学们猜个谜语:“圆头,大脸,一条腿,两只耳环。”每个小朋友都有的
玩具哟!(拨浪鼓),猜对了!拨浪鼓在古代是一种乐器,叫鼗。
8、 木
木指木制的乐器。柷,也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像方匣子,奏乐开始时敲打。
(二)欣赏八音合奏《春江花月夜》
师:同学们在听取自过程中想到了怎样的景色,体会了怎样的情感
师讲解《春江花夜月》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三、欣赏甄嬛传片段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为下节课的民族器乐演奏做好铺垫。
课堂小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乐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底蕴很深。中国古代乐器与乐曲浩如烟海,种类庞杂,有的已经销声匿迹了,现在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彰显了它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关注古代乐器,古代乐曲,在享受美的同时提升鉴赏音乐的层次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