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天成中学2024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加形成的…”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意境
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可知,是“互相交融”而不是简单的“相
加形成”。
C.“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是如此”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的确,英美意象派所
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
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可知,是“不限于此”,意
思是除了这样的理解外还有其它的理解,而选项说的是“不是如此”。
D.“…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错误。根据原文“…以上
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
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可知,选项所举的这些都不是靠“比喻、
象征、暗示形成的”,和原文语意正好相反。
故选B。
2.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是…均为‘物境’名句”错误。根据原文“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
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不能改成充分条件。
故选A。
3.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从“榆柳”“桃李”等可判断出属于“物意境”。
B.从“怆然”“涕下”等可判断出属于“情意境”。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
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属于“理意境”。
D.从“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等可判断出属于“事意境”
故选D。
4.①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三个部分。②材料一首先明确意境的概念:③
然后从“境生于象”和“境超于象”两个方面来论证境与象的关系;④最后总结
强调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
第1页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由四个自然段构成,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根据首句“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知,首先明确了意境的概念,可以说是提出了论题。
中间两段为第二部分,根据每段的重要语句“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
没有象就没有境”“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
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可知,这两段是并列的关系,分别从“境生于象”
和“境超于象”两个方面来论证境与象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
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可知,这是文章的总结强调部分,再次
重申强调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
由分析可知,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总分总”三个部分。
5.①这两句诗中蕴含材料二中提到的“理意境”,以“理”为表现对象:
②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借景言理:
③阐述的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
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二原文依据“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
“…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后
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
分析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
中的一句诗。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借景言理:阐述的道理
是: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
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所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的意境属于“理意境”。
6.B
7.D
8.①西面远处的雷声和乌黑的雷雨云预示着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反映了环境的
险恶,表现征途中的困难与艰险。②草原很静的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同志们对老
姚不让动用牦牛背上的粮食的做法的肯定与支持。(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
得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推动情节发展。小赖因“饿”而想动用牦牛背上的粮食引发后续故事,推
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②衬托人物。小赖的言行受到老姚的严厉批评,老姚又给小
赖做糊糊,凸显老姚是一个有责任心、善于关心同志的人。③彰显小说主题。小
第2页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天成中学2023一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容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
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
“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
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
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
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
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
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辦皇州”,借用
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
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
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
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人。”“大漠弧烟直,长河落日圆。”“弧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
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
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
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
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②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
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
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③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
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
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
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
享受。
④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
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幕
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
‘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千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
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