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情感与态度:
1、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科学态度。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重点难点
(1)重点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实质理解以及运用酸碱化学性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
用微观粒子解释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提问: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H2SO4和NaOH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讲述:同学们,通过对比我们了解到H2SO4和NaOH溶液都是无色溶液,用观察的方法不能区别它们,可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我们可以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将它们区别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归纳酸碱的化学性质并且运用酸碱的化学性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师强调实验目的。师与学生一起回顾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活动2【活动】(二)合作探究
一、酸、碱和指示剂的作用
师: 叫一个同学在前面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点滴板不同眼位分别滴加1滴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再分别滴入1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颜色。在另一个点滴板上用酚酞代替石蕊重复上述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记录并总结)
板书:一、酸、碱和指示剂的作用
1、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溶液不变色。
2、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
活动3【活动】(二)合作探究
二、酸与生锈铁钉的反应:
师: 叫另一个同学在前面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取两枚生锈的铁钉放入两只试管中(一横、二放、三慢竖),分别倒入约2ml稀盐酸,观察现象。当铁钉表面的锈去掉变得光亮时,将一只试管中的(盐酸倒入废液缸)铁钉取出,洗净。继续观察另一只试管中的现象。再过一段时间将铁钉取出,洗净,比较两支铁钉。
(学生记录并总结)
板书:二、酸与生锈铁钉的反应:
Fe 2O3+ 6HCl == 2FeCl3 + 3H2O
Fe + 2HCl == FeCl2 + H2↑
活动4【活动】(二)合作探究
碱与某些盐溶液及酸与碱反应:
在试管中取约1mlCuSO4溶液,然后滴入几滴NaOH溶液,观察现象。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活动5【活动】(二)合作探究
酸碱中和反应:
在试管中取约1ml NaOH溶液,滴入1滴酚酞溶液。然后边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边不断振荡试管,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观察过程中的现象。组装蒸发装置,取该无色溶液约1ml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观察最终现象。
(学生分小组探究实验)
第一、二、三、四组做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
第五、六、七、八组做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
板书:三、碱与某些盐溶液及酸与碱反应:
2NaOH+CuSO4==Na2SO4+Cu(OH)2↓
Cu(OH)2+ 2HCl ==CuCl2+2H2O
四、酸碱中和反应:
NaOH + HCl== NaCl+H2O
(三)课堂小结
【谈体会说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了直观的体会,下面请同学具体的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活动6【讲授】五、板书设计:
6;2;4;16;2;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一、酸、碱和指示剂的作用
1、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溶液不变色。
2、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
二、酸与生锈铁钉的反应:
Fe 2O3+ 6HCl == 2FeCl3 + 3H2O
Fe + 2HCl == FeCl2 + H2↑
三、碱与某些盐溶液及酸与碱反应:
2NaOH+CuSO4==Na2SO4+Cu(OH)2↓
Cu(OH)2+ 2HCl ==CuCl2+2H2O
四、酸碱中和反应:
NaOH + HCl== NaCl+H2O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