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随堂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随堂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8:1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这是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民主制度重建的需要
C.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国家统一巩固的需要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这些政权建设的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下列属于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是(  )
A.设立边区政府 B.设置各级参议会
C.设置行政区 D.建立苏维埃政权
3.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区域”等。这说明中共中央(  )
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积极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4.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材料论述了我国(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
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5.为制定1954年宪法,在全国人大召开前,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宪法初稿,并且组织多次大讨论,其中第二次参加讨论的有1亿五千多万人,毛泽东在当时说,能动员这么多人来参加讨论,真不容易。据此可知五四宪法(  )
A.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B.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6.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7.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提交宪法委员后讨论通过,然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了2个多月的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宪法委员会对原草案再次进行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充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制定过程遵循了人民民主原则
C.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D.规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
8.中国共产党的某份文件称:“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该文件(  )
A.宣告了联合政府的正式建立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D.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成立大会宣布“在苏维埃领域,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不容许驻扎”;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妇女法等,规定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等。这体现出该政权(  )
A.是社会主义政权
B.仍执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C.是人民民主政权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10.章永乐在《旧邦新造》中说:从实力政治上,南方进了袁世凯的“瓮”,而从法律上,则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指的是(  )
A.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C.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D.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
11.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12.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作准备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用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关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这是当时我国(  )
A.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民主制度重建的需要
C.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国家统一巩固的需要
【答案】A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别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这些政权建设的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下列属于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是(  )
A.设立边区政府 B.设置各级参议会
C.设置行政区 D.建立苏维埃政权
【答案】C
3.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区域”等。这说明中共中央(  )
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积极开展农村土地革命
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答案】A
4.中国的民主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人民能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的协商,体现了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政治形式,形成了区域利益与界别利益纵横交错的表达机制,意味着主权在民与精英参政内在统一的运作方式。材料论述了我国(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优势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符合国情
D.享受民主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答案】B
5.为制定1954年宪法,在全国人大召开前,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宪法初稿,并且组织多次大讨论,其中第二次参加讨论的有1亿五千多万人,毛泽东在当时说,能动员这么多人来参加讨论,真不容易。据此可知五四宪法(  )
A.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B.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答案】A
6.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答案】B
7.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提交宪法委员后讨论通过,然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了2个多月的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宪法委员会对原草案再次进行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充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制定过程遵循了人民民主原则
C.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D.规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
【答案】B
8.中国共产党的某份文件称:“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该文件(  )
A.宣告了联合政府的正式建立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D.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答案】C
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成立大会宣布“在苏维埃领域,帝国主义的海陆空军不容许驻扎”;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妇女法等,规定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等。这体现出该政权(  )
A.是社会主义政权
B.仍执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C.是人民民主政权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答案】D
10.章永乐在《旧邦新造》中说:从实力政治上,南方进了袁世凯的“瓮”,而从法律上,则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指的是(  )
A.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C.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D.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
【答案】B
11.政治方面,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答案】D 
12.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作准备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用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关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答案】(1)说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效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2)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主要成就: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