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随堂小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随堂小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8: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铁人”王进喜曾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以王进喜为杰出代表的大庆工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属于这个时代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还有(  )
①邱少云②雷锋③焦裕禄④李四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新民周刊》记载,在邓小平和陈云等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截至1983年4月底全国已揭露并立案审查的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共计192000多件,所涉及的党员中被开除党籍的8500多人,经济反腐败活动取得重大胜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改革开放已进入深化期
B.法制体系有待健全
C.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
D.依法治国全面推进
3.为制定1954年宪法,在全国人大召开前,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宪法初稿,并且组织多次大讨论,其中第二次参加讨论的有1亿五千多万人,毛泽东在当时说,能动员这么多人来参加讨论,真不容易。据此可知五四宪法(  )
A.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B.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
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这一时期我国(  )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6.下表是1988~2004年“八二宪法”的修改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八二宪法”的这一系列修改(  )
时间 会议 内容
1988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增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增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A.提升了宪法的权威性 B.旨在保护公民权益
C.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 D.保障了经济的转型
7.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提交宪法委员后讨论通过,然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了2个多月的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宪法委员会对原草案再次进行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充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制定过程遵循了人民民主原则
C.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D.规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
8.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9.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我国(  )
A.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健全
D.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建成
10.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11.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2.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
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综合题
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铁人”王进喜曾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以王进喜为杰出代表的大庆工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属于这个时代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还有(  )
①邱少云②雷锋③焦裕禄④李四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2.《新民周刊》记载,在邓小平和陈云等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截至1983年4月底全国已揭露并立案审查的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共计192000多件,所涉及的党员中被开除党籍的8500多人,经济反腐败活动取得重大胜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改革开放已进入深化期
B.法制体系有待健全
C.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
D.依法治国全面推进
【答案】D
3.为制定1954年宪法,在全国人大召开前,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宪法初稿,并且组织多次大讨论,其中第二次参加讨论的有1亿五千多万人,毛泽东在当时说,能动员这么多人来参加讨论,真不容易。据此可知五四宪法(  )
A.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B.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答案】A
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
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答案】A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这一时期我国(  )
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体系
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
【答案】B
6.下表是1988~2004年“八二宪法”的修改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八二宪法”的这一系列修改(  )
时间 会议 内容
1988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增加“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增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0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A.提升了宪法的权威性 B.旨在保护公民权益
C.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 D.保障了经济的转型
【答案】D
7.中共中央在经过一年多的起草工作后提出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提交宪法委员后讨论通过,然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了2个多月的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而成宪法草案,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宪法委员会对原草案再次进行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充分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制定过程遵循了人民民主原则
C.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D.规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
【答案】B
8.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来袭。面对危难,白衣“逆行者”、疫区“守护员”、最美“建设者”纷纷出现,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筑起了生命健康的防护墙;爱心口罩、爱心蔬菜、爱心药物等,无数个暖人心房的“小举动”,描绘了同舟共济的画面。据此可知(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践行
B.我国注重以德治国
C.艰苦奋斗精神是时代精神主流
D.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答案】A
9.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五次搁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这说明我国(  )
A.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健全
D.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建成
【答案】C
10.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答案】A
11.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答案:D
12.下图反映的是1986~1998年我国开展依法治县(区、市)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我国(  )
A.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注重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D.民主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D
二、综合题
1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答案:(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