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课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课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8: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宋人庄季裕曾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说明当时(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经济城镇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边境贸易繁荣
2.《元史 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土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反映出元朝(  )
A.北方粮食产量降低 B.南北交通运输线路少
C.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D.燕地经济发展较缓慢
3.如表为明代山东、辽东、浙江沿海海防卫所数量对比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  )
辽东沿海地区 山东沿海地区 浙江沿海地区
卫域数量 3 10 13
所城数量 1 13 23
总数 4 23 36
A.江南地区倭患较比北方严重
B.政府实施重陆防轻海防的战略
C.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
D.政府对西方殖民活动有所警觉
4.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6.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
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 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
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7.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8.如图是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人口迁移(  )
A.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
B.巩固了西晋的中央集权
C.使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D.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
9.如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纸币的出现最能表明(  )
A.北宋货币政策灵活开放
B.北宋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北宋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10.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的影响
11.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取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材料说明宋代 (  )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12.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说书老者一声拍案,令四座惊奇 突火枪 罗盘针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
材料二
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亦被广为摄取入内。 ——何国松《中华文化简史 一本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宋人庄季裕曾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说明当时(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经济城镇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边境贸易繁荣
【答案】B
2.《元史 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土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这反映出元朝(  )
A.北方粮食产量降低 B.南北交通运输线路少
C.江南经济地位凸显 D.燕地经济发展较缓慢
【答案】C
3.如表为明代山东、辽东、浙江沿海海防卫所数量对比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  )
辽东沿海地区 山东沿海地区 浙江沿海地区
卫域数量 3 10 13
所城数量 1 13 23
总数 4 23 36
A.江南地区倭患较比北方严重
B.政府实施重陆防轻海防的战略
C.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
D.政府对西方殖民活动有所警觉
【答案】C
4.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答案】D
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答案】D
6.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  )
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 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
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 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
【答案】C
7.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答案】C
8.如图是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图。由此可推知,当时人口迁移(  )
A.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
B.巩固了西晋的中央集权
C.使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D.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
【答案】D
9.如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纸币的出现最能表明(  )
A.北宋货币政策灵活开放
B.北宋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北宋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答案】B
10.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的影响
【答案】C
11.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取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材料说明宋代 (  )
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
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
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A
12.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
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说书老者一声拍案,令四座惊奇 突火枪 罗盘针 毕昇与活字印刷术
材料二
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亦被广为摄取入内。 ——何国松《中华文化简史 一本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
答案:(1)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学兴起;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建立和发展新儒学——理学;宋词兴盛。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军事斗争的需要;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