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溶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2.如表所示为牛建强在《明代国家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述论》一文中列举的明代社会基层组织。由此可知,明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 )
类别 制度名称
政治类 里甲制、老人制度、卫所制度、巡检司制度、民壮制度
经济类 预备仓制度、水利兴复制度
文化类 社学制度、旌表节孝制度、乡约制度、乡饮酒礼制度
A.基层组织职能交叉化
B.基层组织职能的创新性
C.基层管理组织儒学化
D.基层管理制度的多元化
3.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
A.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B.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4.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政府对人民管理的松弛
C.中央机构的变革
D.强化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5.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意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
B.首次赋予仁政理念法律保障
C.有利于促进对国家的认同
D.社会救济开始成为民众权利
6.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7.《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固定口粮)。瘖、聋、跛、跚、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
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
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
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8.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发圣旨,推行户帖制度。有人收藏了一份明代户帖,其上引述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明太祖洪武实录》中有一道与上述意思相同的圣旨:“民者,国之本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户帖和《实录》都是第二手史料
B.口述史料需要甄别才能使用
C.户帖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实录》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9.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10.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据此可知,宗谱的纂修( )
A.适应了八股取士的基本要求
B.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思想
C.维护了基层士绅的特权地位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1.《御制大诰续篇》载,明太祖在河南赈灾过程中处死了一大批“各将赈民钱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灾”过程中,对141名“民瘼不问,贪要赃私”的官吏从重处置。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明初( )
A.社会救济主要依赖政府
B.确保救灾活动能优抚弱势群体
C.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
D.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
1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此制度在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邻保制、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
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进行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均涉及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
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
C.宗族组织溶于乡党里闾
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
【答案】D
2.如表所示为牛建强在《明代国家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述论》一文中列举的明代社会基层组织。由此可知,明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 )
类别 制度名称
政治类 里甲制、老人制度、卫所制度、巡检司制度、民壮制度
经济类 预备仓制度、水利兴复制度
文化类 社学制度、旌表节孝制度、乡约制度、乡饮酒礼制度
A.基层组织职能交叉化
B.基层组织职能的创新性
C.基层管理组织儒学化
D.基层管理制度的多元化
【答案】D
3.据记载,明清时期开封府所辖各县的养济院大多由知县亲自主持设立,多位于县城郊外,部分与宗教机构比邻。这一状况表明当时( )
A.地方官员关注民生疾苦
B.养老扶弱传统逐渐淡化
C.宗教成为慈善事业主体
D.社会救济事业受到重视
【答案】D
4.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政府对人民管理的松弛
C.中央机构的变革
D.强化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答案】D
5.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意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
B.首次赋予仁政理念法律保障
C.有利于促进对国家的认同
D.社会救济开始成为民众权利
【答案】C
6.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答案】A
7.《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固定口粮)。瘖、聋、跛、跚、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
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
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
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答案】B
8.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发圣旨,推行户帖制度。有人收藏了一份明代户帖,其上引述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明太祖洪武实录》中有一道与上述意思相同的圣旨:“民者,国之本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户帖和《实录》都是第二手史料
B.口述史料需要甄别才能使用
C.户帖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原貌
D.《实录》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答案】C
9.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
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B
10.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据此可知,宗谱的纂修( )
A.适应了八股取士的基本要求
B.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思想
C.维护了基层士绅的特权地位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B
11.《御制大诰续篇》载,明太祖在河南赈灾过程中处死了一大批“各将赈民钱入己”的官吏;在“查踏水灾”过程中,对141名“民瘼不问,贪要赃私”的官吏从重处置。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明初( )
A.社会救济主要依赖政府
B.确保救灾活动能优抚弱势群体
C.在司法实践中律例并重
D.在救灾活动中用酷法整饬吏治
【答案】D
12.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此制度在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邻保制、宋代的保甲制、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的乡里豪民
在秦汉文献中,多有“豪民”“豪强”“巨姓豪强”“兼并之家”等记载,活动范围主要在乡里,故称之为“乡里豪民”。
◆乡里豪民的主要构成
一是六国贵族。秦统一六国后,虽然统治者以各种形式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但他们仍得以残存和潜伏下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他们蜂拥而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西汉政权巩固后,虽然进行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但六国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他们役财骄溢,或至兼并,甚至武断乡曲。
二是兼并之家。自战国以来……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或宗法势力兼并土地,渐至豪富……至东汉时期,许多乡里豪民已拥有大批徒附、部曲,在其羽翼下已汇集了一股与中央集权背道而驰的离心力量。
三是富商大贾。秦汉时期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局面。西汉中叶以后,富商大贾拥资雄厚,他们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不可胜数。
◆国家对乡里豪民的抑制
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武帝元朔二年,“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西汉统治者曾派酷吏对豪民进行严厉惩治。在酷吏摧折豪强的同时,武帝时还以刺史分刺各州,“六条问事”。六条中的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均涉及乡里豪民。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算缗、告缗、均输平准、更钱造币都是抑制豪民的重要经济措施。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国家为什么对乡里豪民进行抑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国家抑制乡里豪民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原因:乡里豪民成为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威胁中央集权;隐匿逃避赋税,与国家争利;僭越礼制,与封建等级制度相悖。
(2)措施:国家对乡里豪民采取迁徙、政治打击、经济制裁等抑制手段。
影响:有利于打击乡里豪强势力,安定地方秩序,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打击了富商大贾的投机活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