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 )
A.使农民负担暴增
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C.简化了税收名目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2.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期又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
A.赋税制度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趋向衰落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均田制与赋税制息息相关。北魏均田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因此均田制内容的变动也会引起赋税制度的变动。北魏均田制下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以庸代役 D.更赋制
4.唐朝前期,许多逃户流亡他乡,成为“客户”;唐玄宗时期,宇文融受命检括户口,共检出“客户”八十余万,令其在居住地重新附籍。由此可推知,宇文融括户(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破坏了均田制度 D.推动了农民迁徙
5.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6.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那么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 )
A.减轻农民负担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
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
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8.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
9.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
A.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B.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10.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
A.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
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
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11.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B.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C.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12.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北洋政府与各国公使商量,由总税务司通饬海、常各关征收附带赈捐,捐率为各国所纳税银十分之一,开征筹赈附加税(包括海关、常税厘金、交通三类附捐)作为赈济灾民之用。这一举措(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有利于政府争取税权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改善了灾民生活状况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20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3尺或布3.75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 )
A.使农民负担暴增
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
C.简化了税收名目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答案】B
2.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期又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
A.赋税制度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B.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趋向衰落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A
3.均田制与赋税制息息相关。北魏均田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因此均田制内容的变动也会引起赋税制度的变动。北魏均田制下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以庸代役 D.更赋制
【答案】A
4.唐朝前期,许多逃户流亡他乡,成为“客户”;唐玄宗时期,宇文融受命检括户口,共检出“客户”八十余万,令其在居住地重新附籍。由此可推知,宇文融括户(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破坏了均田制度 D.推动了农民迁徙
【答案】B
5.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答案】B
6.据史书记载:“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事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那么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 )
A.减轻农民负担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7.史载,330年,晋成帝开始度田收税,规定每亩税米三升。哀帝继位之后减少田租,每亩税米二升。太元年间,鉴于“咸康初年计算税米,五十多万斛收不上来”的情况,规定按人丁收税米。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赋役沉重导致农民抗交
B.按丁收税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C.大官僚大地主势力强大
D.税制变化加重了地主的负担
【答案】C
8.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 )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
【答案】A
9.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
A.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B.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答案】B
10.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
A.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
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
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答案】C
11.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B.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C.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答案】B
12.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北洋政府与各国公使商量,由总税务司通饬海、常各关征收附带赈捐,捐率为各国所纳税银十分之一,开征筹赈附加税(包括海关、常税厘金、交通三类附捐)作为赈济灾民之用。这一举措(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有利于政府争取税权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改善了灾民生活状况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 汉代组:结论不成立。
理由:材料反映了汉代赋税征收标准是土地和人口,但没有显示比例,不能看出以土地为主。实际上汉代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主。
唐代组:结论成立。
理由:材料反映了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扩大税源。
明代组:结论不成立。
理由:材料反映的是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而结论扩大到中国古代赋役改革,材料论据不够充分。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减少了各类杂役,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统一了征税标准,官员难以巧立名目,减轻了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