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2江苏,10—12)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1.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火山喷发 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 D.岩浆侵入
2.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 )
A.差异侵蚀 B.化学溶蚀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3.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 )
A.花岗岩区 B.变质岩区
C.沉积岩区 D.接触变质岩区
考点2 地质构造与地貌
(2023浙江1月选考,13—14)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考点3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2022广东,3—4)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7.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8.[2023湖南,19(1)(2)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下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下表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
距河源的 距离(km) 测量点水位高程(m)
甲河 乙河
0.0 192 190
0.5 180 179
1.0 172 172
1.5 171 169
2.0 167 167
2.5 164 166
3.0 163 162
3.5 161 155
4.0 157 154
4.5 151 153
5.0 142 152
(1)请补充两条河流河源段的水位高程变化曲线和图例。(4分)
(2)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6分)
考点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9.(2023山东,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1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2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6分)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6分)
三年模拟练
(2023江苏盱眙二中期中)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为沉积物,②—⑧为岩石。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地质构造
B.图中乙处对应的地表形态为山谷
C.岩石⑧中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图中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⑤⑧
2.上图中①代表的沉积物和②⑤⑧所代表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符合( )
(2023江苏常熟中学期中)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④指断层。该区域的沉积岩层中富含地下水,但东西两侧的地下水互不连通,形成两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图中地表海拔最高处的山峰形成于( )
A.火山喷出物质的持续堆积作用
B.板块边界碰撞挤压作用
C.背斜顶部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
D.上覆岩层差别侵蚀作用
4.图中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导致该区域地下水系统分异为东西两部分的主要原因是( )
A.两侧岩性差异 B.岩层断裂分割
C.岩浆侵入隔断 D.岩层褶皱变形
(2024江苏苏州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夏季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若甲处的地貌面积扩大,需满足的条件为( )
A.山前地质较稳定
B.山洪发生概率低
C.山体岩石岩性较坚硬
D.河流流域范围小
7.图中聚落乙选址主要考虑( )
A.建于山前避免滑坡威胁
B.靠山建房屋避免暴雨侵袭
C.建在平地利于地震逃生
D.建在较高处减少洪水威胁
(2024北京朝阳期末)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图中①岩石( )
A.属于岩浆岩 B.较②岩石老
C.可能含有化石 D.可能是砂岩
9.图中甲、乙、丙、丁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甲丁 D.乙丙丁甲
10.丙地层在甲构造右侧比左侧薄,原因是右侧( )
A.曾经地势较左侧高,外力堆积效果较微弱
B.曾经地势较左侧高,外力侵蚀效果更显著
C.受岩浆活动影响较左侧小,火山喷发物少
D.下层岩层背斜较左侧多,岩层容易被侵蚀
(2024山东普高大联考)秦岭主峰太白山由规模庞大的花岗岩组成,其最高顶拔仙台海拔3 767米,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保存有完整的第四季末期冰川遗址。太白山北坡极为陡峻,南坡相对和缓,上游河段为宽“V”形谷,下游河段为宽阔的槽型谷地。下图示意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及相关地理事物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推测拔仙台可能的地貌类型为( )
A.角峰 B.火山锥
C.岩熔台地 D.石柱山
12.南坡下游河段为宽阔的槽型谷地,部分地区可见多级阶地的原因是( )
A.下蚀和侧蚀为主,阶地多形成于河流凸岸
B.河流溯源侵蚀强烈,阶地多形成于河流凹岸
C.以侧蚀和堆积为主,阶地多形成于河流凸岸
D.以下蚀和堆积为主,阶地多形成于河流凹岸
黄河滩区是指黄河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广阔的滩地区域,滩内居住着大量的人口,平时是群众生活居住的场所以及农业生产的土地,汛期又成了洪水漫溢之地。滩区房子不断重复着“淹没—倒塌—重建—淹没”的轮回,群众为保护耕地和村庄自建了土堤,称为生产堤。滩区群众生活贫困,当前山东省正大力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建设千里黄河生态经济走廊。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关于黄河滩区的形成条件,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沙量大 B.流量稳定
C.落差小 D.河道宽
14.生产堤的修建会使( )
A.滩地冲刷加深 B.滩地淤积抬高
C.主槽冲刷加深 D.主槽淤积抬高
15.虽然灾害频发,生活贫困,但是滩区居民仍然选择留下来,原因最可能是黄河滩区( )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②靠近黄河,便于灌溉
③靠近黄河,交通便利 ④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2024山东部分学校适应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岱崮地貌(如图1所示)多发育于鲁中南山区的寒武纪地层中,地层产状平缓,岩层垂直节理发育。崮顶岩性坚硬,平坦开阔;崮身峭壁如削;山麓坡度愈和缓,类似展开的裙裾。组成地貌体的岩石岩性上硬下软,是一种在构造抬升背景下,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及风化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地貌类型(如图2所示)。
(1)根据岱崮体形态与形成示意图,分析岱崮体在a—b阶段主要的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影响。(6分)
(2)分析岱崮地貌“顶平、身陡、麓缓”的成因。(6分)
17.(2023山东德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世界上有许多谷地,从形态上看,有“U”形谷,如挪威峡湾;有“V”形谷,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有“”形谷,如东非大裂谷。谷地对气候、生物、水文等影响很大,河谷往往也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某河谷剖面简图,该谷地沿线无断层。
(1)说明图中该形态河谷的形成过程。(4分)
(2)河谷地区有大量的河相沉积物,指出河相沉积物的空间特点。(4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D 2.A 3.D 4.A 5.C 6.D 7.A
1.D 由所学知识可知,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因此,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岩浆侵入,D正确。
知识拓展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联系和相互区别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所以它有一个降温降压的过程。
变质岩的母岩是岩浆岩和沉积岩,要使已形成的岩石变成变质岩就必须要有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过程就是温度或压力升高的过程。
各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个过程一般是处于常温常压之下。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不同,所以它们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也就不同,利用这些差异可以把三大类岩石区别开来。
2.A 分析图中信息可知,布兰德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其与周围岩体之间有接触变质岩区,推测该区域的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先形成,而构成布兰德山的花岗岩后形成,形成布兰德山的岩浆在向上侵入时与周围的岩石接触,岩石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变质,形成接触变质岩。构成布兰德山的花岗岩形成时间晚,且抗侵蚀能力较强,经过一段时间风化和外力侵蚀后,仍保持高耸山体形态;周围的花岗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形成时间早,受侵蚀时间长,岩体被侵蚀更多,显得低矮,因此,布兰德山山体高耸的主要原因是差异侵蚀,A正确。
知识拓展
影响风化速度的因素
物理风化作用的速度取决于岩石的性质和外界条件。
岩石的性质是风化作用的内因,例如在阳光照射下深色岩石比浅色岩石升温快,复杂矿物成分组成的岩石比单一矿物组成的岩石更容易被破坏等。
同一岩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风化速度。在大陆性气候区和干燥地区,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大,如我国西北某些地区日温差可达50 ℃,物理风化作用的速度比较快。在高山地区,风化碎屑在重力作用下很容易脱离母岩,因而经常裸露出新鲜岩石继续遭受风化,同时,该地区冻融现象也很显著,所以岩石极易破碎;相反,在低洼地区,地面经常覆盖着较厚的碎屑物质,风化作用进行到一定深度即停止。
植被也影响风化速度,有植被覆盖的岩石比没有植被覆盖的岩石受温度的影响要小得多。
3.D 结合材料,推测该区域的花岗岩区、沉积岩区和变质岩区先形成,构成布兰德山的花岗岩后形成,形成布兰德山的岩浆在向上侵入时与周围的岩石接触,周围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接触变质岩,因此与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年龄最接近的是接触变质岩区,D正确。
知识拓展
接触变质作用
一般是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侵入体周围几米至几千米处,常形成接触变质圈。一般形成于地壳浅部的低压、高温条件下。近接触带温度较高,从接触带向外温度逐渐降低。
4.A 图中岩浆岩的分布与断层F的分布基本一致,可知岩浆岩是沿断层F侵入的,①对;寒武纪岩石被图中的岩浆岩切断,可知岩浆岩形成于寒武纪岩石形成之后,④错;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图中右侧老岩层在中间可知,岩浆岩穿过地为背斜构造,②对、③错。A正确。
5.C 根据图中地层的顺序及弯曲状况可知,此处经历的地质过程为先外力沉积,经固结形成沉积岩层;然后经内力作用挤压,地壳褶皱隆升;最后经断层错位,形成图示构造。故选C。
6.D 与原始河床纵剖面相比,该河段现状纵剖面抬升并形成阶梯状形态,由材料“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可推测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从而形成了堰塞湖并发生沉积,多次发生以上过程,河床形成了阶梯状形态,故选D。
7.A 第Ⅱ段纵剖面①→②→③海拔不断抬升,且沉积剖面平坦,说明发生了湖相沉积,结合上题可知有堰塞湖形成并且湖泊底部抬升,因此淤积大于侵蚀,故选A。
8.答案 (1)绘图如下:
(2)甲河袭夺乙河。距河源5千米内甲河落差更大,流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甲河流域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弱,岩石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源头高程更高,易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
解析 (1)依据表格信息,可确定距离河源不同距离的水位高程,据此画图即可。
(2)根据材料“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可知,甲河流域岩石抗侵蚀能力弱;图表河流高程信息显示,甲河源头海拔高于乙河,河源段河流落差更是明显大于乙河,即甲河溯源侵蚀和下蚀作用更强;甲河源头高程更高,易率先切开分水岭,袭夺乙河。
9.答案 (1)①疏浚海口河,降低滇池水位/水位降低,或湖盆边缘/湖盆/浅滩出露,或三角洲出露面积扩大。
②人口大量增加,开垦土地,植被覆盖减少,河流泥沙增加/增多/沙多/沉积物增多,为三角洲面积扩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③人工开挖沟渠,使水流分流,流速减缓/水动力减弱/变小(或有利于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堆积/沉积作用增强)。
(2)①B区域成陆时间早/长,或,人类在此生产生活时间早/长,历史悠久/年代较久/明代就有聚落,人口数量多;
②B区域开垦较早,水稻土/土地/土壤肥沃,粮食产量多/高,可供养的人口数多;
③B区域地势较高,洪水威胁较小/水位变动影响小/洪涝灾害少/洪灾小,或粮食产量稳定,居住环境安全。
解析 (1)由“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可知,海口河疏浚工程使滇池水位降低,使得低浅的湖盆裸露,可以更好地承接河流上游挟带的泥沙,使之沉积下来,为滨湖地带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基础;由“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可知,伴随着人口的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减少,侵蚀加剧,致使河流挟带到下游的泥沙量增多,为下游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由“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可知,人们开挖沟渠,引河水进行灌溉,这些人工开挖的沟渠,使得柴河干流水量分散,河水的动能减弱,利于河流挟带的泥沙就近沉积,从而加速了三角洲的成长。
(2)古代聚落分布的密度受到地形、土地开发程度和土壤肥力、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明代,大量移民主要分布于三角洲上部,随着三角洲面积的拓展,聚落开始在三角洲下部分布,因此与A区域相比,B区域移民最先到达,定居历史悠久;明代,三角洲上部移民迁入,长期种植水稻形成肥沃的适宜耕作的水稻土,A区域位于三角洲末端,为滩涂沙地,土壤肥力较低;滇池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滇池水位季节变化大,B区域距离滇池较远,不易受到洪水威胁。
三年模拟练
1.D 2.D 3.D 4.B 5.C 6.A 7.D 8.A
9.C 10.B 11.A 12.C 13.B 14.D 15.A
1.D 甲处为向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乙处对应的地表形态是平地,不是山谷,B错误;⑧岩石为变质岩,不可能有生物化石存在,C错误;读图可知,此处岩层大部分水平分布,下老上新,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周围部分岩石受高温、高压影响形成变质岩,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⑤⑧,D正确。
2.D 读图可知,①为沉积物,②为沉积岩,⑤为岩浆岩,⑧为变质岩。结合选项图中的箭头方向,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形成,变质岩、沉积岩和沉积物不能转化为岩浆岩,但岩浆岩可以转化为变质岩,并且出露地表的岩浆岩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先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综上,D正确。
3.D 结合图例可看出,图中地表海拔最高处的山峰为石灰岩,不是火山喷出物,A错误;从图中看山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易受侵蚀,由于上覆岩层砂砾岩易被侵蚀,石灰岩相对难以侵蚀,形成山峰,与板块边界碰撞挤压无关,B、C错误,D正确。
4.B ①花岗岩穿过了②石灰岩,④断层穿过了②石灰岩和③砂砾岩,石灰岩和砂砾岩都是沉积岩,沉积岩先形成的在下,因此②形成早于③,可判断出最先形成的是②。
5.C 读图可知,花岗岩将图示区域分为东西两部分,花岗岩为不透水层,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导致该区域地下水系统分异为东西两部分的主要原因是岩浆侵入隔断,C正确;与两侧岩性、断层和岩层褶皱无关,A、B、D错误。
解题方法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层新老关系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一般情况下,沉积岩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
6.A 甲处的地貌面积扩大,说明冲积扇在扩大,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增多,说明河流搬运能力强,山洪发生的概率应较高,B错误;河流搬运的物质多,说明山体岩石岩性较疏松,容易被侵蚀,C错误;河流流域范围大,流水汇集量大,有利于冲积扇面积扩大,D错误;山前地质稳定,才能保证山前冲积扇稳定增长,A正确。
7.D 聚落乙建在较高处,有利于减少洪水威胁,D正确;聚落建于山前易受到滑坡威胁,A错误;山前冲积扇附近属于小区域,暴雨侵袭概率相差不大,B错误;由图可知,聚落乙选址在高处,并非建在平地,C错误。
8—10.A C B 解题思路如下:
方法技巧 (1)地层层序律: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下面的地层年龄较老,上面的地层年龄较新。
(2)切割律:断层割断老的地层,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
11.A 根据材料“最高顶拔仙台海拔3 767米,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保存有完整的第四季末期冰川遗址”可推测,拔仙台可能的地貌类型是冰川地貌,角峰为冰川地貌,A正确;火山锥、岩熔台地属于火山地貌,石柱山是山名,不属于地貌类型,B、C、D错误。
12.C 根据材料可知,太白山南坡相对和缓,上游河段为宽“V”形谷,下游河段为宽阔的槽型谷地。槽型谷地是河流侧蚀形成的,河流阶地是河流侧蚀和堆积形成的,早期是河漫滩,一般多保存在河流凸岸,C正确。
13.B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下游滩区河道宽,落差小,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洪水期黄河水量大,沉积的泥沙更多;枯水期,水位下降,泥滩裸露。故选B。下游河道宽,为滩区的形成提供较大的空间。
14.D 生产堤的修建使中小洪水漫滩的概率相对减小,制约了主槽和滩地的水沙交换,入滩水沙较少,难以造成滩地大量淤积,故A、B错误;本该漫溢到滩地的洪水、泥沙被约束到生产堤之间,泥沙大部分淤积在生产堤以内的河流主槽内,主槽河床抬高,不利于泄洪,故C错误、D正确。
15.A 滩区是由黄河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土壤肥沃,便于耕作,且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此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故①②正确;由于黄河下游泥沙大量淤积且水位季节变化大,因此航运条件差,加上滩区多地上河、旱涝灾害频发,大量的国道、高速公路、铁路等在经过此地时采用高架桥的形式,因此滩区道路等级较低,交通不便,故③错;滩区旱涝灾害多发,生态环境宜居性较差,故④错。故选A。
16.答案 (1)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寒武纪地层中广泛发育断层和节理裂隙。后喜马拉雅运动开始,该区被大幅度抬升并进入剥蚀阶段。流水沿地层的软弱带开始侵蚀,导致地形出现分异。
(2)崮顶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了岩层水平产状特征,顶部平坦开阔;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使得垂直节理处发育成陡峭的崮身;被侵蚀的岩土在山麓处不断堆积,山麓坡度和缓。
解析 (1)据材料“多发育于鲁中南山区的寒武纪地层中,地层产状平缓,岩层垂直节理发育”可知,受多次构造运动(即地壳运动)的影响,寒武纪地层中广泛发育断层和节理裂隙;据材料“是一种在构造抬升背景下,流水侵蚀”可知,喜马拉雅运动开始后,该区被大幅度抬升并进入剥蚀阶段;流水沿地层的软弱带(地层中广泛发育断层和节理裂隙)开始侵蚀,导致地形出现分异。
(2)从岩性、外力作用等角度对岱崮地貌崮顶、崮身、山麓部位的特征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崮顶岩性坚硬,因此不易受到外力侵蚀,故顶部平坦;崮身陡峭主要是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造成的;被侵蚀掉的及崩塌的岩石和泥沙在山麓地带不断堆积,使山麓地带坡度较和缓。
17.答案 (1)冰川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后来冰川后退,谷地中河流的下切侵蚀,形成“V”形河谷。
(2)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的磨圆度越来越好,颗粒越来越细,沉积物有层理结构、分选性好。
解析 (1)图中该形态河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侧,较多位于挪威境内,受冰川和流水共同作用。河谷的上部具有“U”形谷的特征,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河谷下部具有“V”形谷的特征,且河谷中有水流,是在“U”形谷形成后,河流向下侵蚀形成的。
(2)河相沉积物是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后堆积形成的,在河谷的上游流速较快,沉积的多是较大砾石。由于水流的运动,较大砾石经过相互磨蚀,到达河谷下游时,砾石磨圆度增加,且颗粒变小。受水量的变化影响,不同时期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分期沉积,形成较好的层理结构,具有较好的分选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