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3)》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学到的平均数的知识 去解决。
2.发展统计观念,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2.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实际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的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平均数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学习新课
问题一:
1.在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立新小学的学生积极踊跃的捐款,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立新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捐款情况统计图。
师:通过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四年级捐款最多,三年级捐款最少。
师:如果一、二年级共4个班,平均每班捐款31元,那么一至五年级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生:先计算一、二年级的捐款金额。
31×4=124(元)
再计算三、四、五年级的捐款金额。
100+140+120=360(元)
师:最后计算平均每个年级的捐款金额。思考:一共有几个年级?
生:5个
(124+360)÷5
=484÷5
=96.8(元)
答:一至五年级平均每个年级捐款96.8(元)
2.出示立新小学一至五年级的班级数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班级 2 2 2 3 2
师:一至五年级平均每个班捐款多少元?
生思考:如何求一至五年级平均每个班捐款多少元?
讨论:总数量是多少?总份数是多少?
总数量不变,还是484元,总份数就是总的班级数,即2+2+2+3+2=11个,所以一至五年级平均每个班捐款为484÷11=44(元)
反馈练习:
课后练习题第一题
生板演
(1)(165+120)÷(3+2) (2)(55×3+120)÷(3+2) (3)(55×3+60×2)÷(3+2)
=285÷5 =285÷5 =285÷5
=57(千米) =57(千米) =57(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驶57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驶57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行驶57千米。
问题二:
实验小学某次救灾捐款的统计表缺了一块,请你先估计一下,再计算出一至五年级的捐款总金额和五年级的捐款金额。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总金额 平均金额
捐款金额 142元 148元 156元 154元 152元
师:总金额和平均金额、年级数的关系是什么?
生:平均金额×年级数=捐款总金额
152×5=760(元)
五年级的捐款金额:760-(142+148+156+154)=160(元)
三、巩固练习
一个同学读一本书,共10天读完,平均每天读8页,前6天他平均每天读6页。后4天这个同学平均每天读多少页?
先求这本书共多少页8×10=80(页)
再求前六天读了多少页6×6=36(页)
剩下80-36=44(页)
4天读完,平均每天读44÷4=11(页)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四、课堂小结
1.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 平均金额×年级数=捐款总金额
五、作业
课本48页2题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应用2
31×4=124(元)
100+140+120=360(元)
(124+360)÷5
=484÷5
=9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