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如图所示,地球( )
A.自转角速度②地大于①地 B.自转角速度①地大于③地
C.自转线速度②地大于③地 D.自转线速度②地大于④地
2.图中几乎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我国某中学一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太阳—标杆进行定向。小组成员将标杆与地面垂直放置,把一块石头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P点,至少过10分钟以后,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到Q点时再放一块石头。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中从P点到Q点所指的方向整体为( )
A.东 B.北 C.南 D.西
4.太阳—标杆定向的原理是( )
A.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B.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南北往返
C.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D.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021年3月20—21日,某旅行团到太行山区一处峡谷化石群悬崖景区旅游,该景区为一个幽深狭长的河谷,位于民宿村(下图所示)北部3.2千米处,旅行团于20日下午入住民宿村(35.1°N,113.7°E),于21日8时观看日出后沿河谷向峡谷化石群悬崖出发,游客看到河谷左岸陡峭。为保证安全,14时日落前游客必须返回。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游客在民宿村看到的实际日出时间比同纬度其他地方较晚,主要原因是民宿村( )
A.纬度较高 B.所在地海拔高
C.村东山体较高 D.太阳高度较低
6.游客21日可看到太阳的最长时间约为( )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0小时
7.该峡谷底部河流的流向可能为( )
A.自西向东流 B.自东向西流 C.自北向南流 D.自南向北流
北京时间2022年6月21日17时13分左右我国进入夏至节气,但这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一般要再积累20~30天左右才会进入最热的时候,即入伏(进入三伏天)。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2022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下图为“夏至节气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2022年入伏大约在( )
A.7月5日 B.7月10日 C.7月16日 D.7月21日
9.夏至当天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最接近( )
A.55° B.60° C.70° D.80°
10.我国进入夏至节气时,全球昼夜分布(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最接近( )
英国“巨石阵”(51.2°N,1.5°W)是一处古天文观测遗址,在特定日期站在阵内的人可以看到日出、日落透过巨石缝隙的光线。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可以指向冬至日落方向。如图为巨石阵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图中四个区域内,两块石头的连线可以指向冬至日落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某日某时刻③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与日落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一个月后看到相同景象,则该现象第一次出现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6月8日4:20 B.12月7日2:20
C.12月8日1:40 D.6月7日2:20
2022年7月21日“祝融号”火星车所在的火星北半球迎来“冬至”。像地球一样,火星在绕日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轴倾角为25.19°。与地球不一样的是,火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日地距离的1.52倍;火星公转周期约为687个地球日;火星公转轨道扁得多;火星表面气压只有600多帕,不足地球表面气压的1%。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火星上一次“冬至”最接近( )
A.2020年7月21日 B.2020年9月2日
C.2021年7月21日 D.2021年9月2日
14.2022年7月21日当天( )
A.火星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S
B.“祝融号”正午影长达一火星年中最短
C.火星上64.81°S~90°S发生极昼现象
D.“祝融号”上的太阳能板日垂直转动幅度达一火星年中最大
15.与地球相比,火星( )
A.热带范围更小 B.平均气温更高
C.沙尘暴强度更大 D.四季长度更不均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下图为某日某时以极点为中心的某半球局部俯视示意图,图中虚线为晨昏线,阴影区域为水域,白色区域为陆地。该日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处于一年中较大值,且之后逐渐变大。
(1)请在图中P线段一端准确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说明理由。(3分)
(2)该日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该日Q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_ 。(3分)
(3)此时北京时间为 时,新的一天占全球范围的 。(2分)
(4)该日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昼长最短的是 ,次日日出时间提前的地点是 。(3分)
(5)弧OM所属的晨昏线类型为 (填“晨线”或“昏线”),并说明理由。(3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下面图1为某日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M点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图中箭头代表地球自转方向。图2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
(1)此日地球位于图2所示地球公转轨道的 (填序号)附近,此日过后1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为 。(2分)
(2)此时,太阳直射点坐标为 ,N地的地方时是 时,与北京处在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 。(5分)
(3)该日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 。指出该日北京从日出到日落日影的运动轨迹。(4分)
(4)简述该日南半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分布情况。(3分)
18.上海某学校的学生,于2023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到图1区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地理考察活动。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7分)
(1)同学们某日20:30到达A地时天空依然明亮,而上海已华灯初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此现象。(4分)
(2)简述6月15日至8月15日考察期间,A地昼夜长短及其变化情况。(8分)
(3)同学们在A地与当地学生交流时,其中一位学生为A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画了一张示意图(如图2)。请判断该图是否合理,并用图中信息列举两个例子以说明判断理由。(5分)
19.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形成于黄河流域,综合了天文、气象等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图1实线所示为晨昏线上地方时为12时的P点某时间段内的纬度位移,图2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 图2
(1)“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我国 地区。(2分)
(2)济南市一年中的日出方位最接近的是图2中的哪两个节气 (2分)( )
A.谷雨与立夏 B.清明与白露
C.雨水与处暑 D.立冬与立秋
(3)P点由b移向c期间北京市的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P点位于①位置时,最可能对应图2中的 节气。(2分)
答案与解析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1.D 2.B 3.A 4.C 5.C 6.B 7.C 8.C
9.C 10.C 11.B 12.A 13.B 14.C 15.D
1.D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全球各地相等,A、B错误。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自转线速度②地小于③地,②地大于④地,C错误、D正确。
2.B 读图可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都有白昼分布,A、C、D错误。大西洋几乎全部处于黑夜,B正确。
3.A 图中从P点到Q点太阳高度增加,太阳视运动大致自东向西,则日影顶点大致自西向东运动,A正确、D错误;太阳视运动方向大致为自东向西,则日影顶点移动的方向整体上也是东西向,排除B、C。
4.C 之所以能够利用太阳—标杆来进行定向,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故C正确。
5.C 民宿村与同纬度地区纬度相同,A错误;海拔越高,应该越早看到日出,与该民宿村实际情况不符,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民宿村位于河谷地带,东西两侧有山岭阻隔,故游客必须等太阳升到东山岭之上后,才能看到日出,C正确;民宿村与同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应该相同,D错误。
6.B 结合材料可知,该民宿村21日实际日出时刻为8时,日落时刻为14时,故21日游客可看到太阳的最长时间约为6小时。
7.C 结合图中方位可知,该河谷大致呈南北走向,且峡谷化石群悬崖景观位于民宿村以北区域,游客上午出发沿河谷去往峡谷化石群悬崖景区应为自南向北行进,故游客看到的陡峻河谷左岸应为河谷西岸。而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会侵蚀右岸,即河谷西岸为河流的右岸,可推知河流应为自北向南流动。故选C。
8.C 根据材料可知,2022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而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且庚日十天一循环。因此可推断出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
9.C 夏至当天太阳直射23°26'N,再结合北京的纬度为4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得出,夏至当天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最接近70°。
10.C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进入夏至节气的时间为21日17时,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A、D错误;此时地方时12时的经线应大致位于45°E,由此推断全球昼夜的分布最接近C图,B错误。
11.B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该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巨石阵”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图中的古道呈东北—西南走向。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时当地日落方向为西南方向,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区域,只有②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的指向与古道走向一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因此②区域内两块石头的连线可以指向冬至日的日落方向,B正确。
12.A 根据古道走向可以判断出巨石阵的方位,①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指向南北方向,③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指向西北—东南方向,④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指向东西方向。当③区域内两块石头连线与日落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日落方向为西北方向,太阳直射北半球,B、C错误。根据题干“一个月后看到相同景象”可知,当日与一个月后的某日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对称,且当日与某日间隔30天,因此该现象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6月7日或8日;根据“巨石阵”地理坐标可知其属于零时区,比北京时间(东八区)晚8小时;“巨石阵”纬度较高(51.2°N),6月7日或8日昼长夜短,日落时间远晚于18时,因此6月7日或8日巨石阵日落时北京时间远晚于18时+8小时=次日2时,因此,A正确、D错误。
13.B 根据行星公转运动规律,相邻两次“冬至”间隔时间为一个回归年。由材料可知,地球日历2022年7月21日,火星北半球迎来“冬至”;火星公转周期约为687个地球日。故火星上一次“冬至”最接近地球日历的2020年9月2日(2022年7月21日减去687天),B正确。
14.C 由材料信息可知,火星自转轴倾角为25.19°,即火星的“黄赤交角”为25.19°,火星“回归线”纬度值为25.19°,火星北半球“冬至”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25.19°S,A错误;“祝融号”火星车所在的火星北半球“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祝融号”正午影长达一火星年中最长,B错误;火星上南极圈的纬度数值为90°-25.19°=64.81°,火星北半球“冬至”时,火星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发生极昼现象,C正确;火星北半球“冬至”时,“祝融号”火星车所在的火星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小,“祝融号”上的太阳能板日垂直转动幅度较小,D错误。
15.D 由上题分析可知,火星的“黄赤交角”为25.19°,因此火星上的热带范围为25.19°S~25.19°N,比地球上热带范围稍大,A错误;由材料可知,火星与太阳的距离较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火星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地球少,平均气温低于地球,B错误;火星表面气压不足地球表面气压的1%,大气运动强度小,沙尘暴强度小,C错误;火星公转轨道较地球公转轨道更扁,公转周期较地球公转周期更长,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公转速度差得更多,四季长度更不均匀,D正确。
16.答案 (1)绘图如下:(1分)
理由:根据图示海陆轮廓可知,图示中心位于北冰洋,因此该半球为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或根据经度分布规律可知,图示90°W自西向东经度值递减至0°,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动。)(2分)
(2)(180°,20°N)(2分) 45°(1分)
(3)8(1分) 二分之一(1分)
(4)丁(1分) 丙、丁(2分)
(5)晨线(1分) 理由:俯视北半球,地球逆时针自转,该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因此此时弧OM东北侧区域处于昼半球,西南侧区域处于夜半球;(1分)晨昏线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是晨线,所以弧OM为晨线。(1分)
解析 (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中心为北冰洋,因此该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或可以根据经度分布规律判断,图中90°W自西向东经度递减到0°,据此判断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
(2)材料提示,该日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当中较大值,图示晨昏圈与70°N相切,因此该日70°N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据此判断该日太阳直射20°N,由于180°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因此该日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180°,20°N)。据图可知,图中Q点的纬度为65°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和当地纬度差值),可计算得出Q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5°。
(3)据上题可知,图示时刻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较180°经线地方时晚4个小时,为8时。新的一天占全球范围的比例为180°经线的地方时/24,因此,新的一天占全球范围的1/2。
(4)图示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越靠近北极点昼越长,反之昼越短,因此昼长最短的为丁。材料提示该日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说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极昼范围逐渐向北极圈移动,甲、乙已处于极昼范围内,日出时间不会再提前,位于北半球极昼范围外的丙、丁两地日出时间会提前。
(5)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顺地球自转方向,弧OM由黑夜进入白天,据此判断弧OM为晨线。
17.答案 (1)①(1分) 先变慢,后变快(1分)
(2)(23°26'N,45°W)(2分) 18(1分) 从135°E向西到180°(2分)
(3)83°26'(1分)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1分) 运动轨迹:西南—西北—正北—东北—东南。(2分)
(4)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1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1分)南极圈及其以南区域完全处于极夜。(1分)
解析 (1)根据图1中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此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故此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图中的①附近,接近地球公转最慢的远日点(7月初),故此日过后1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变化为先变慢、后变快。
(2)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中135°E地方时为0时,则太阳直射45°W;N地经度为45°E,N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时;与北京处在同一日期的经度范围是从135°E向西到180°。
(3)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C点的纬度为3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该日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30°-23°26')=83°26'。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该日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该日北京从日出到日落日影的运动轨迹为西南—西北—正北—东北—东南。
(4)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区域完全处于极夜。
18.答案 (1)A地比上海纬度高,此时期太阳直射北半球,A地白昼时间更长;(2分)A地位于上海的西方,日落时间更晚。(2分)
(2)此期间,A地昼长夜短。(2分)6月15日至夏至日,昼渐长、夜渐短;(2分)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2分)夏至日至8月15日,昼渐短、夜渐长。(2分)
(3)不合理。(1分)A地纬度较高,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影一年四季都应该朝北,例如图中8月15日画的物影方向应该朝北;(2分)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A地物影应该最短,但图中显示6月22日A地物影最长。(2分)所以该图不合理。
解析 (1)2023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A地接近40°N,比上海纬度高,此时期A地白昼时间更长,日落时间更晚。A地位于上海的西方,日落时间更晚。
(2)6月15日至8月15日考察期间,太阳一直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北移至北回归线(6月22日前后)后向南移动。故在此期间,A地一直昼长夜短。6月15日至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A地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A地昼最长、夜最短;夏至日至8月15日,太阳直射点南移,A地昼渐短、夜渐长。
(3)根据太阳直射点的方位和正午日影的关系可知,该图不合理。主要理由有:A地纬度较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物影朝北,而图中8月15日画的物影方向朝南,方位出现错误。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物影应该最短,但图示A地6月22日物影最长。所以该图不合理。
19.答案 (1)华北(2分)
(2)B(2分)
(3)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2分)昼渐长、夜渐短(2分)
(4)寒露(2分)
解析 (1)“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说明该地既种小麦又种棉花,应该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所以最可能是华北地区。
(2)日出方位接近的节气,其太阳直射点纬度大致相同,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当两个节气所表示的时间点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时,这两个节气的日出方位最接近。据图2可知,选项中只有清明与白露关于夏至日对称,故选B。
(3)P点由b移向c期间,时间是从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昼渐长、夜渐短。
(4)P点位于①位置时,刚过秋分,所以最可能对应图2中的寒露节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