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8 11:1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全书综合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小明和地理老师到“赤道之国”厄瓜多尔研学旅行,在首都基多(78°27'W,0°0')用手机拍摄了“赤道纪念碑”的照片(下图)。地面上有一条赤道标志线从“赤道纪念碑”正中穿过,在该碑的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四面墙壁上分别有E、S、W、N四个字母。照片中的亮色墙面(E面)表示有太阳照射,暗色墙面(S面)表示无太阳照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该照片拍摄时小明所处的半球及手机镜头的朝向分别为  (  )
A.北半球,西北      B.南半球,东南      C.北半球,东北      D.南半球,西北
2.小明把拍摄的照片第一时间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给远在北京的父母,判断小明父母同步看到照片的时间最可能为北京时间(  )
A.1月1日23时      B.7月1日20时      C.4月2日6时      D.10月1日23时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牡蛎礁体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其中的水平夹层厚度较薄。水平夹层是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形成的。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下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下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地壳间歇性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4.礁体中任一水平夹层形成时期,该区域可能(  )
A.处于枯水期,营养物质减少       
B.处于洪水期,河流输沙量大
C.处于寒冷期,海平面上升快       
D.处于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
5.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
  下图表示秦岭—大巴山地区三条纬度相当、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的山脉南坡某一自然带的分布海拔与带幅宽度。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该自然带最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针阔混交林带      D.针叶林带
7.该自然带带幅下限分布的海拔不同,原因是(  )
A.热量条件不同      B.水分状况不同
C.基面高度不同      D.局地环流不同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8.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9.图中甲地的天然植被为草原,形成原因包括(  )
①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②西南季风难以到达,季风气候不显著
③地形平坦,水汽抬升少       ④受东西两侧山地阻挡,降水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大气环流为(  )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
  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及物质能量受季节性风向影响最为明显。下图示意太平洋表层海水经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太平洋表层海水年内流入楚科奇海域最多的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太平洋表层海水流入过多,对楚科奇海域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海陆轮廓巨变      B.浮游生物减少
C.海冰消融加快      D.区域降水减少
  土壤有机碳是指以有机质形式储存于土壤中的碳,其含量与土壤的温度、水分和地形的坡向、坡位有关。图1示意祁连山中段黑河大峡谷两岸山地垂直带谱,图2示意峡谷南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随土壤深度的累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3.与峡谷北岸相比,南岸垂直自然带丰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相对高度      B.大气温度
C.地面坡度      D.土壤水分
14.与山地草原相比,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储量大 温度低,分解少      B.储量大 温度高,生物量大
C.储量小 水分多,淋溶强      D.储量小 水分少,生物量小
15.土壤有机碳比重随土壤深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母质风化速度      B.淋溶作用强度
C.枯枝落叶数量      D.物种根系分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大分水岭盆地(下图)是在地质历史时期板块挤压而成的;在该盆地内发育的常流河R向东通过垭口(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注入北普拉特河;冰川期的北普拉特河源头山区冰川广布。后气候转暖,冰川大规模消融,北普拉特河径流量剧增,而R河流量却呈减少趋势并逐渐演变成季节性河流;同期,地壳运动使R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1 990米,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河水无法外泄)。近1万年来,大分水岭盆地平均海拔约2 100米,年降水量为120~300毫米,沙丘广泛发育。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冰川消融期大分水岭盆地封闭的原因。(4分)
(2)说明近1万年来,大分水岭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的原因。(6分)
(3)分析垭口处沙丘发育对阻止R河外流所起的作用。(4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下图为2023年10月14日14:00亚洲局部天气形势图,该日我国北方地区空气干爽。
(1)画出MN沿线的气压变化示意图。(3分)
(2)描述P地此时的天气特点。(4分)
(3)说明甲、乙两处冷锋形成过程的差异。(10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是中亚地区的第三大内陆湖,湖面东西长605千米、宽9~74千米。萨雷耶西克阿特劳半岛把巴尔喀什湖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广而浅,湖水盐度较低,东半部窄且深,湖水盐度较高(下图)。该湖最重要的补给水源是伊犁河,伊犁河三角洲内存在大片的沼泽湿地。
(1)分别指出伊犁河春、夏季的主要补给类型。(4分)
(2)说明巴尔喀什湖东、西盐度差异显著的原因。(6分)
(3)简述图中三角洲处河流多分汊的主要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藏北高原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内陆湖区。当惹雍错与当穹错(下图)曾属同一湖泊,后因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隆起,导致藏北高原气候发生变化,使两湖逐渐分离。
(1)解释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促使当惹雍错与当穹错分离的原因。(6分)
(2)推测若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对藏北高原湖泊群的影响。(4分)
答案与解析
全书综合测评
1.D 2.B 3.D 4.B 5.C 6.A 7.C 8.B
9.C 10.D 11.B 12.C 13.D 14.A 15.D
1.D 镜头面对的是E面和S面,因此小明镜头的朝向是西北;地面上的赤道标志线从“赤道纪念碑”正中穿过,结合照片分析,拍摄时小明位于南半球。
2.B 根据材料可知,照片中的亮色墙面(E面)表示有太阳照射,暗色墙面(S面)表示无太阳照射,说明太阳从东北方向照射,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排除A、D;该地位于西五区,当北京时间为20时时,该地为7时,符合太阳的照射方向。因此最可能是北京时间7月1日20时。
3.D 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A错。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B错。如果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则海岸线可能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C错。材料信息表明,礁体Ⅰ—Ⅵ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条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相对稳定,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D对。
4.B 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水平夹层是牡蛎个体由于环境的变迁而快速窒息死亡形成的。枯水期,河流水量小,流速慢,含沙量小,河口水流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会形成水平夹层,A错。洪水期,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含沙量大,河口水流混浊,导致牡蛎个体快速窒息死亡而形成水平夹层,B对。寒冷期,冰雪融化较少,大量水资源储存在陆地上,海平面可能下降,不可能上升快,C错。温暖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功能强,河流泥沙含量小,河口水流清澈,利于牡蛎生长,不利于水平夹层形成,D错。
5.C 图中显示,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位于原生牡蛎礁体之上,说明其中的泥沙是在原生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排除A。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排除B。当地河流经常泛滥,泛滥时淹没原生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C符合题意。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排除D。故选C。
6.A 该自然带分布在秦岭南坡亚热带范围,且在海拔较低的位置(尤其是神农架南坡),符合山脉基带的分布海拔,为常绿阔叶林带,A正确。
7.C 根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海拔不同导致水热状况不同,从而造成自然带不同。该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是秦岭—大巴山地区的基带。基带是指高山山麓最底层的自然带,所以影响带幅下限分布海拔的因素可以是山体基面高度或人类活动。这一自然带,越靠西的山脉,基带带幅下限分布的海拔越高,符合秦巴山区基面高度自东向西逐渐变高的趋势,C正确。
8.B 根据图中夏季风到达与退却时间分析,东南部夏季风在5月底、6月初到达,在10月15日前后退却,因此东南部受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故B项正确。
9.C 甲地位于德干高原,虽然两侧有山脉分布,但山地海拔为1 000~1 500米,对西南季风的阻挡较弱,夏季风仍能到达高原内部,②说法错误,C项正确。
10.D 斯利那加纬度较高,受东北信风影响极小,A项错误。东北季风来自内陆,带来的水汽较少,与题中信息矛盾,B项错误。西南季风3月份未影响到该地,C项错误。3月份,西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很可能是受暖湿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量大,D项正确。
11.B 由材料可知,太平洋流入北冰洋的海水量受风向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最为明显。图示海域在6—8月为夏季,以偏南风为主,且该海域夏季时极地东风势力较弱,因此太平洋表层海水年内流入楚科奇海域最多的季节是夏季。
12.C 太平洋海水流入楚科奇海域对海陆轮廓影响小,不会导致海陆轮廓发生巨变,A错误;涌入的暖海水会造成楚科奇海域海水升温,且暖海水从较低纬度海域带来众多浮游生物,使得楚科奇海域浮游生物增多,B错误;海水从较低纬度海域注入高纬度海域,暖海水会加快楚科奇海域海冰的消融,C正确;暖流流经楚科奇海域,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一定程度上降水会增多,D错误。
特别提醒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团活动而发生的间接影响。因为洋流是其上空气团的下垫面,能使气团下部发生变性,气团运动时便把这些特性带到所经过的地区,使气候发生变化。
13.D 从峡谷两岸基带看,均为温带草原,最高处均为冰雪,不存在相对高度限制垂直自然带发育的情况,A错误;两岸相距不远,大气温度没有明显差异,B错误;两岸坡度差异不大,且每一侧坡度均有较多变化,不会因此影响数个自然带的变化,C错误;从南岸草原—森林—草甸的变化可知,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呈少—多—少变化趋势,说明南岸为迎风坡,坡面降水影响了土壤水分,D正确。
14.A 由图1可知,相较于山地草原,高山草甸分布海拔更高,故高山草甸温度更低;由于温度较低,微生物作用微弱,土壤中的有机碳分解少,故高山草甸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更大,A对。
15.D 由图2可知,土壤有机碳埋藏深度山地森林最深,高山草甸最浅。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质而非有机碳,A错;祁连山整体降水较少,淋溶作用较弱,B错;枯枝落叶主要影响地表的有机碳分布,对土壤深处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小,C错;根系的更新为土壤深层提供有机质,影响土壤深处有机碳含量,如森林植被根系最深,分布广,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埋深更深,故选D。
知识拓展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土壤中的碳包括无机碳与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各种正价态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而且对地球碳循环有巨大的影响,既是温室气体的“源”,也是其重要的“汇”。土壤有机碳不仅组成成分和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循环转化过程也复杂多样。
16.答案 (1)大分水岭盆地出口处地壳抬升,使大分水岭盆地封闭;(2分)盆地纬度较低,海拔低,冰川分布少,冰川融水补给较少,R河流量减小,且盆地内地势平缓,R河流速缓,河流侵蚀能力弱,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2分)
(2)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植被覆盖率低;(2分)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2分)盆地内部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2分)
(3)沙丘发育,使垭口海拔升高,阻碍R河向东流;(2分)沙丘地表透水性强,地表水大量下渗,R河水量减少,地表径流的侵蚀(挟沙)能力降低,使流水难以切穿原出口处高地。(2分)
解析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地壳运动使R河出口处的海拔逐步升至1 990米,地壳抬升使大分水岭盆地出口被封闭,R河与北普拉特河分离;盆地内冰川融水补给较少,R河流量呈减小趋势并逐渐演变成季节性河流,R河流量较小,且盆地内地势平缓,河流侵蚀能力较弱,无法切穿原出口处的高地,导致大分水岭盆地由外流盆地演变为内流盆地,并一直保持封闭状态。
(2)从纬度位置、地形状况看,大分水岭盆地位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源不足,植被覆盖率低;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沙源丰富;从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盆地内部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堆积空间广阔。因而盆地内沙丘广泛发育。
(3)在该盆地内发育的常流河R向东通过垭口(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注入北普拉特河,沙丘发育使垭口海拔升高,阻挡了水流,使R河无法东流;沙丘颗粒较大,增大地表水下渗损失,地表径流减少,使地表径流的侵蚀能力降低,进而使流水切穿原出口处高地的可能性降低。
17.答案 (1)绘图如下:(3分)
(2)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有大风;天气晴朗。(4分)
(3)甲锋:来自北方高压的冷空气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2分)冷高压势力强大,推动锋面东移南下(强调南移即可),形成冷锋。(2分) 
乙锋:在低压(或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气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4分)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MN沿线中部偏M方向气压值最低,气压为995~997.5 hPa,M点气压值为1 005 hPa,N点气压值为1 010 hPa。故MN沿线气压变化为中间偏M方向低,两边高,N点气压高于M点。
(2)读图可知,P地冷锋过境,且位于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P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3)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甲、乙两处冷锋形成过程差异主要从冷暖气团的形成、势力强弱等角度进行分析。读图可知,甲西北方向为高压中心,从其辐散出来的南下冷空气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冷高压势力强大,推动锋面东移南下,形成冷锋。乙位于气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气旋逆时针汇聚的大气场导致南下冷气团和北上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18.答案 (1)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2分)夏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山地降水)。(2分)
(2)湖泊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西部有河流注入,稀释作用显著;东部缺少河流注入;中部有半岛阻隔,水域较窄,不利于东西两侧水体交换。(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3)河流含沙量较大;地势平坦开阔,流速慢;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每点2分,答出2点得4分)
解析 (1)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示可知,伊犁河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大气降水补给不是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犁河发源于山地,冬春季节受西风影响,出现较多降雪。因此伊犁河春季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夏季的主要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另外还有少量山地降水)。
(2)由材料可知,巴尔喀什湖位于中亚地区,湖泊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读图可知,湖泊西部有河流注入,对湖水盐度的稀释作用显著;而东部缺少河流注入;读图可知,湖泊中部有半岛阻隔,不利于东西两侧水体交换。因此东部湖水盐度较高、西部湖水盐度较低。
(3)伊犁河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三角洲处地势平坦开阔,流速慢,河流容易分汊;该河流春季和夏季分别主要由季节性积雪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因此图中三角洲处河流多分汊。
19.答案 (1)喜马拉雅山脉隆起,阻挡印度洋湿润气流向北传输,(2分)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湖泊水位下降,(2分)连接两湖的湖盆裸露,(2分)使两湖逐渐分离。
(2)湖泊数量变多,(2分)总面积变小。(2分)
解析 (1)印度洋板块俯冲至亚欧板块底部,喜马拉雅山脉隆起,海拔较高。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印度洋湿润气流继续向北传输,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湖泊的补给水源减少,湖泊水位下降,连接两湖的湖盆裸露,随着地壳不断地隆起,两湖逐渐分离。
(2)若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隆起,则藏北高原的湖泊逐渐分离,湖泊数量增多;降水减少,导致湖泊的补给水源减少,湖泊的水量减少,总面积减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