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3.11游乐场里的过山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3.11游乐场里的过山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12-28 16:54:12

文档简介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习题
一、基础题
1.一辆货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60千米,12小时到达乙城。又顺原路返回甲城,返回时每小时行40千米。求这辆货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2.一辆货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了5个小时到达乙城,又顺原路返回甲城,返回时每小时行30 千米。求这辆货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
综合题
1.小山骑自行车过桥,上桥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下桥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而且上桥与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中间也没有停留。小山骑自行车过这座桥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2.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你想怎样比?
三、拓展题
有四个数每次取出三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一个数,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四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数:86、92、100、106,那么原来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1.60×12=720千米 720÷40=18小时 720×2÷(12+18)=48千米
2.60×5=300千米 300÷30=10小时 300×2÷(10+5)=40千米
二、1.(12+12+24)÷3=16千米
2.6+9+7+6=28(个)28÷4=7(个)
10+4+7+5+4=30(个)30÷5=6(个)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男生套得准一些。
三、(86+92+100+106)÷4=96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讨论学习,掌握已知两个平均速度,求总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和特殊情况下的简便算法。
2.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对应的份数=平均数
方法与过程:
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比较、归纳等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用图式等方法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导学问题
1. 我们已经研究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谁能说说怎样求平均数?
搜集用到求平均数多的地方的资料和图片,利用“学乐师生”APP记录下来,和同学一起分
享。
2.上山为8米/秒,用了3秒,下山为16米/秒,用了2秒
求过山车过A山的平均速度
上山为6米/秒,用了2秒,下山为15米/秒,用了2秒。求过山车过B山的平均速度
用两种方法计算
(1)
(2)
4. 小山骑自行车过桥,上桥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下桥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而且上桥与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中间也没有停留。小山骑自行车过这座桥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多少千米?
5.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讨论学习,掌握已知两个平均速度,求总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和特殊情况下的简便算法。
2.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数÷对应的份数=平均数
方法与过程:
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合作、交流、比较、归纳等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用图式等方法说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谁能说说怎样求平均数?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探究新知
周末强强去游乐场里坐过山车,已知过山车在A山处,上山为8米/秒,用了3秒;下山为16米/秒,用了2秒。请问过山车过A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请你在作业纸上算一算。
2.出示问题


先说说题意,然后学生独立解答,并思考数量关系式
①(8×3+16×2)÷(3+2) ②(8+16)÷2=12(米/秒)
=56÷5
=11.2(米/秒)
请学生列算式
说说算式的意义
(3)请学生判断第②种对吗?为什么?
画图分析:取第一个8米/秒和第一个16米/秒,匀一匀,看成一样多,同样第二个8米/秒和第二个16米/秒也可以这样匀一匀,但还剩下一个8米/秒,你要怎么匀。所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这样算?(时间一样的时候)
(1)仔细观察情境信息,说一说与前一个情境有什么异同?
(2)计算平均速度
①(6×2+15×2)÷(2+2) ②(6+15)÷2=10.5(米/秒)
=42÷4
=10.5(米/秒)
请你先说说算式对吗?为什么 ?
所以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和÷2=平均速度(板书)
三、巩固应用(课后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速度,并且得出了一个运算公式,课下要多加练习。
五、练习
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一项国际大奖,每四年颁发一次。从1936年到2010年,共有53人获奖,获奖者获奖时的年龄分布如下,请计算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
六、作业
1. 做一个社会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的平均数最多。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板书设计?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
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
课件16张PPT。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3课 新课导入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求过山车过A山的平均速度。上山为8米/秒,用了3秒。下山为16米/秒,用了2秒。 新课学习上山和下山的路程:8×3+16×2
=24+32
=56(米)上山和下山所用的时间:3+2=5(秒)平均速度:56÷5=11.2(米/秒)
(8×3+16×2)÷(3+2)
=56÷5
=11.2(米/秒)答:过A山的平均速度为11.2米/秒。 新课学习求过山车过B山的平均速度。上山为6米/秒,用了2秒。下山为15米/秒,用了2秒。 新课学习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6×2+15×2)÷(2+2)
=42÷4
=10.5(米/秒)上山与下山用的时间相同。速度和÷2=平均速度答:过B山的平均速度为10.5米/秒。 新课学习甲班22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8厘米,18名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2厘米。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135.8×22+134.2×18)÷(22+18)
=5403.2÷22
=135.08(厘米)答: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08厘米。 新课学习乙班20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7厘米,20名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3厘米。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135.7+134.3)÷2
=270÷2
=135(厘米)答: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 新课学习(60×1.5+90×1.5)÷(1.5+1.5)(60+90)÷2 新课学习(18×2+12×3)÷(2+3) 布置作业1. 做一个社会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的平均数最多。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速度,并且得出了一个运算公式,课下要多加练习。 课堂练习菲尔兹奖是数学领域的一项国际大奖,每四年颁发一次。从1936年到2010年,共有53人获奖,获奖者获奖时的年龄分布如下,请计算获奖者的平均获奖年龄。 板书设计 游乐场里的过山车
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