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洞庭》;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来感悟古诗的方法。
3.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美景图片、古诗配乐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古诗,收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兴奋地)准备好了!
教师:(出示洞庭湖的美景图片)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洞庭湖。它以其独特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望洞庭》。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古诗——《望洞庭》。
(出示洞庭湖资料。)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大概有440多个西湖那么大,古代曾被称为“八百里洞庭”。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词卡片:磨、螺、潭、镜等。
(2)请学生认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4.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6.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全班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2.逐句理解:
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
(1)交流词语意思。
“湖光”指湖面的波光。
“秋月”指秋天的月亮。
“两相和”指两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2)教师:好,现在我们来逐句理解。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谁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这句话是说湖面的波光和秋天的月亮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
(1)观察图片
(2)结合注释,理解“潭面”指湖面,“镜未磨”指没有磨过的铜镜,形容湖面平静无波。
(3)教师:那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呢?
学生:这句话是说湖面平静得像没有磨过的铜镜一样。
(4)引读:轻轻地读,读出这种和谐的美,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此时的洞庭湖是多么宁静,多么和谐啊!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秋月与湖光的和谐,这是——天与地的“和”(贴板书:天地和)。诗中还有什么“和”?让我们再看看后两句。
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想象诗人遥望洞庭湖时的情景,理解“山水翠”指山水青翠,“白银盘”指月光下的湖面,“青螺”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2)请大家想象一下诗人遥望洞庭湖时的情景,并试着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想象并回答)
3.想象画面。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程度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爱好。在这个安静协调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全部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沉醉了。
4.通过朗读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洞庭湖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师:同学们,将我们刚刚的感觉借用刘禹锡的诗句表达出来吧!
(四)朗读指导
1.教师配乐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生自由练读古诗,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请几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拓展延伸
1.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洞庭湖的资料,加深对洞庭湖的了解。
2.积累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句,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总结回顾
1.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望洞庭》这首诗,不仅感受到了洞庭湖的美景,还体会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诗人一样,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2.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望洞庭》。
(2)收集更多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句。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