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百 合 花
茹志鹃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通讯员、新媳妇、“我”的形象特点及“我”的作用。
2.把握小说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解读本文的主题,了解战争时期的人性美,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作者介绍
茹志鹃(1925-1998),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 1958年3月,在《延河》月刊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小说,《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提示:复述时注意本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根据线索概括小说的情节.
1、本篇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根据线索概括小说的情节.
本篇小说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的。
第一部分( 1-23):开端 :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3):发展 : 我“和”小通讯员去借被子
第三部分(44-57):高潮 :小通讯员牺牲
第四部分(58-59):结局 :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盖被子
文章写了哪几个人物?人物有什么形象特征?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书中主要人物的言行,按照答题方法赏析人物的特点。
注意圈点勾画
人物 具体情节 性格特征 描写手法
通讯员
新媳妇
“我”
细读文本,根据书中主要人物的言行,按照答题方法赏析人物的特点。
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6段)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的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细节描写)对护送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对女同志体贴关心,但又羞涩拘谨
(7段)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儿,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外貌描写)朴实
(21段)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神态、动作描写)紧张与羞涩
(32段)“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42段)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语言描写)不善言辞
(细节描写)热爱生活、心灵美好
(54段)“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似的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侧面描写)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小通讯员形象总结
憨厚朴实,腼腆拘谨,纯洁细心,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天真乐观,关心同志,勇敢无畏,舍己为人,是对革命对人民无限忠诚的优秀战士。
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1)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第30段)
(2)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第30段)
(3)那媳妇一面笑,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
(4)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44段)
(外貌描写)美丽淳朴
(神态:淳朴)
(神态、动作:友善、热情、对通讯员的关心)
(神态、语言、动作:对同志弟的牵挂、愧疚,也体现她善良淳朴、支持革命工作,无私奉献的性格特点)
(5)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6)“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问题:新媳妇将自己的新被子盖在牺牲的通讯员身上时,没有说话,但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试揣度其心理,写几句话,写出此时她的心里所想(心理描写)。
明确:
多好的同志弟,为了救别人舍了自己的命,我献出一个被子算什么。同志弟,我把你肩上的破洞缝好了,你就放心地去吧。
(要把人物的心理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心里所想要符合此时情景。)
第55段(动作、神态:内心悲痛,对为百姓幸福而牺牲的通讯员的敬意)
第58段(神态、动作:态度变得果断坚毅,不容商量,与先前的娴静羞涩判若两人)
新媳妇形象总结
美丽娴静,淳朴善良, 深明大义、对牺牲的通讯员崇敬、痛惜、悼念、歉疚,是一个如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的劳动妇女。
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及作用
(一)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细节描写尽量表现典型,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细节描写要真实,细节是艺术的生命;
细节描写还要新颖独特,富有生命力。
形象三——“我”
一、第一部分中写“我”接受支援前线包扎所的任务,护理伤员
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我”是一位勇敢,心中燃烧革命理想的人。
二、第二部分借被子中,写“我”借来被子,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我”是一位善于做工作的人。
三、53段中写出“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
形象三——“我”
本篇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次要人物
1、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2、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4、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者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我”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我”是第几人称?有什么好处?
以“我”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加真实;身临其境。
明确:
1、以“我”为视角切入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富有真实感。
2、便于表现感情的变化:生气 兴趣 着恼 亲热 爱上 后悔 心跳 强忍泪水 想推开沉重。
3、小说由“我”的所见所感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
4、借“我”的情感变化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男性角度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女性的眼光看待战争,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5、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主要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
这个人可能是全文的线索(穿针引线)或者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增加真实感)。
这个人的某种行为推动某一情节发展或者带来什么样的结局。
这个人的出现可能使情节出现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这个人交代出当时的某种社会环境和背景。
这个人或直接或间接体现某种主题。
这个人身上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感。
1、典型性(主要特点)、代表性
2、社会历史内涵(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3、思想引导警示意义(反映现实)
知识小结: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第一人称:1、身临其境,增强代入感,更有真实感;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2、使作者抒发的情感更具真实性;(真切性)
第二人称:1、拉近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增强代入感,显得亲切自然;2、便于情感抒发。3、如果是“您”,表示尊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角度灵活自由,冷眼旁观,具有客观性。(客观性)
整体感知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2、分析这篇小说的环境有什么特色?
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所做的描写,环境描写的分类:
(1)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2)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2)社会环境: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分析第四段中“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温润的香味”。
这一段的景物特点:生机勃勃、清新干净的景象。将炮火置于这样的清晨,与后文形成强烈反差,表明“我”是一位厌恶战争的人。而且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我”能够看到这样的美景,说明“我”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烘托人物形象、刻画主题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2、请分析45、46段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总攻前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气氛,以乐景衬哀情,凸显战争环境的恶劣。
②46段虚写1946年的中秋,照应开头的节日“中秋”;不写战争的场景,以“不写之写”更有力度。
③凸显了进攻的困难,为下文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分析53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样的一个比往常还美丽的中秋节夜晚,见证了小通讯员的死亡。
作用:1、揭示了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
2、深化战争中纯洁的感情这一主题。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整体感知
3、小说标题“百合花”有什么意蕴?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表层
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
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
深层
标题意蕴
高考链接——标题的意蕴
象征
标题的意蕴
4、小说标题“百合花”有什么意蕴?
1.表层义
“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
深层义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人物方面 交代或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如《孔乙己》《装在套子里的人》
情节方面 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如《项链》《祝福》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滨逊漂流记》
环境方面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三国演义》《茶馆》
主题方面 暗含小说主旨,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如《祝福》《战争与和平》
手法方面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如《变色龙》
效果方面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引发读者思考。如问题式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作用
人物方面 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情节方面 借百合花被子、献百合花被子是小说重要的情节,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暗含、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
手法方面 运用象征手法,意蕴丰富。象征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纯真美丽的心灵,象征人性美、人情美。
效果方面 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战争岁月的青春:《百合花》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
课文总结:
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战争年代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所以说,她的小说是战争小说的突破。同时,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特别是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尤其突出,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总结主题:
①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揭示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主旨。
②歌颂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歌颂了自然流露的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③对同处青春年华的后来者生命价值的启发。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百合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