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09: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其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2.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下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
文明古国(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 粟、稻、大豆
印度 稻
两河流域 小麦
埃及 各种麦类
希腊、罗马 麦类
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
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
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力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畜牧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进步
5.公元前9000年,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人们已开始种植麦类 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等;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这反映出(  )
A.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
B.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C.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
D.人们食物种类丰富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出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了文明
C.男女社会地位变化造成私有制的产生
D.国家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8.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9.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10.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加剧 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都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D.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1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的理解错误的是
A.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C.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D.《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二、综合题
13.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比较丰富的史料。
史料一
史料二 据现有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史料三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等。
史料四 考古发掘中的历史:出土了很多玉器或成套的玉质礼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发掘了古城、祭坛遗址等。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有什么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和考古发掘中的历史的价值所在(8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文明的特点(8分)。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其主要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
【解答】材料反映了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比以前大幅提高。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000年,正值农业形成与发展时期,与.采集和渔猎相比,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人口增长率提高较快,故选C项;
手工业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
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不会对人口增长造成巨大影响,故排除B项;
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000年不属于采集和渔猎的时期,故排除D项。
故选:C。
2.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下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  )
文明古国(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
中国 粟、稻、大豆
印度 稻
两河流域 小麦
埃及 各种麦类
希腊、罗马 麦类
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
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
【分析】本题考查远古时期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知识,认识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解题关键。
【解答】由材料“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以种植业为首的农业文明产生重大影响,A正确;
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说法错误,不符合题干史实,B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问题,C不选;
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不是影响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的主要因素,D不选。
故选:A。
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力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解答】根据材料“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的,故C项正确;
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排除ABD三项。
故选:C。
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畜牧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进步
【解答】根据“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些变化都在于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原始人类能够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D正确;
材料和建筑技术、人工取火无关,排除AB;
原始人类开始饲养家畜,但不代表水平提高,排除C。
故选:D。
5.公元前9000年,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人们已开始种植麦类 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等;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这反映出(  )
A.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
B.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C.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
D.人们食物种类丰富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西亚地区种植小麦、大麦,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体现了不同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农业发展的情况,得不出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排除C项;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食物种类单一,排除D项。
故选:B。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出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了文明
C.男女社会地位变化造成私有制的产生
D.国家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的是“农耕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男女社会地位变化,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国家产生,排除D项。
故选:B。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解答】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农耕畜牧的产生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正确;
C、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反映,排除。
故选:B。
8.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解答】材料“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体现的是世界农耕起源的多元化,故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不均衡”,排除B;
材料“中美洲人率先”和亚洲农业发达无关,排除;
“封闭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
故选:A。
9.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
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原始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经济状况的改变,用的是生产工具,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表现。
故选:C。
10.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贫富分化的加剧 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等级观念;据此依据材料“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可知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正确。
ABC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11.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都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D.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答案】B
12.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 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的理解错误的是
A.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C.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D.《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D
二、综合题
13.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比较丰富的史料。
史料一
史料二 据现有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史料三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等。
史料四 考古发掘中的历史:出土了很多玉器或成套的玉质礼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发掘了古城、祭坛遗址等。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有什么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和考古发掘中的历史的价值所在(8分)。
(3)综合材料一、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文明的特点(8分)。
(1)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或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或多元一体,中原核心)(4分)。
(2)价值:材料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材料二使我们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时的许多具体情境,表明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地是多元的(8分)。
(3)原生性,可信性,整体性,连续性(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