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思想:
月亮很忙,中国的古诗词离不开月亮的身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对故乡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对妻儿的挂念;“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是对已逝爱情的追忆与伤感。而描绘春江月夜美丽图画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千百年来有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走进这首诗,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两年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技能,明确知道诗歌中意象鉴赏的重要性,意象是破解诗人情感态度的关键。但是学生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所以本节课设置的关键就是在大的情景任务引领下通过几个子任务的尝试试图探讨出鉴赏意象的意蕴和手法,教给学生切实可操作的鉴赏方法。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动图的制作、艺术字体的使用、音频图画的插入等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歌意趣,提升鉴赏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诗歌第三部分哪些意象感受到了情思?
教学方法与工具:多媒体技术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任务:1.熟读成诵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3.给诗歌梳理思路,划分层次。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无尽的遐想。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地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任务情境:某出版社编辑要出版《最美唐诗》一书,汇编唐代各类优秀诗歌。请你为这首《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说说它应该入选的具体理由。
二、 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组合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回答。老师明确。这是一个美妙的组合,和谐的组合,如诗如画的组合。无“春”则无“花”,无“月”则难见“花”。而“月”是离不开夜的,诗人又是伫立“江”边看到的月夜之景。而在这五个意象当中,“月”又是主体与核心。春、江、花、夜皆在月的照耀之下,构成一幅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
三、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地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活动一:出版社的《最美唐诗》需要征集优秀的朗诵音频。
1. 首先聆听名家配乐范读。
2. 请四位学生分工,有感情地配乐朗诵诗。然后学生齐读感悟诗歌。
(要求其他同学学生在欣赏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四、整体感知、划分层次
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无边的美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内心波澜起伏,一会儿思索月亮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学问题,一会儿又联想到游子和思妇相思相爱的情形。
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一)(1-8)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 。 景物美
(二)(9-16)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哲理美
(三)(17-36)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情感美
再读这首诗,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美”——景物美 、哲理美、情感美。下面我们就从“景”“思”“情”三方面来研究这首诗。
五、分节赏析诗歌
活动二:分层品读,品味诗情
第一部分:景:板书:景物美
思考:
1.开头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白沙
意境: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情感: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初升。板书:月升
思考:“海上明月共潮生”。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①“升”仅仅是状态,而“生”字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有声(水)有色(月) ,景象壮观。
②“生”字足见诗人眼界和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观。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第一部分,感受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
第二部分:理:哲理思考
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是终极之问,深沉之问,是诗歌获得了哲理品格。
提问:1.这种哲理之思,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同学们可以思考总结。
展示交流,作品集锦:
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
2.那么作者是不是沉浸在人生短暂的感伤中不能自拔呢 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老师补充: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人类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体现出“哀而不伤”的底色。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用当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的话说,那就是“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此时月的状态如何?明确:高悬。板书:月悬
朗诵第二部分,体会诗歌的哲理之美。
第三部分: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摹画面,体会情感。
合作探究:你从第三部分哪些意象感受到了情思?
意象 情思 手法
白云 由“浮云游子意”看出它代指游子。暗示游子远去。
青枫浦 以离别之场所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 以飘荡江湖的客子表达离别
明月楼 以思妇的闺楼写思妇的相思
月徘徊 表面写月,实则写人,暗示思妇徘徊楼台。以月的徘徊不忍离去,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妆镜台 以女子梳妆打扮所用之物写出女子为心爱之人打扮,女为悦己者容,而悦己的人又在哪里?使人联想到女子孤独寂寞的容颜。
玉户帘 捣衣砧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实写月光,隐喻思念的情感。到处都是月光,卷不去,拂不掉,惹得思妇触景生情,思情尤甚,难以排遣。在李清照的诗中多次提到帘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以女子闺房之物表达离情愁绪。
鸿雁 鱼龙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思妇怀远,相思无着落。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落花 说明春光将老,人却相隔天涯
流水 流去的是自然之春,也是生命之春
斜月沉沉 渲染游子的孤寂
此时月的状态如何:西斜,落下。板书:月斜 月落
再次朗诵第三部分诗歌,体会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
六、活动三:“最美唐诗”推荐语
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读完本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为《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
结合评价量表,学会评价并修改推荐语。
《春江花月夜》推荐语评价量表
推荐理由 得分
文学特色 3
价值影响 4
阅读指导 3
七、结合板书,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作者采用全知视角写尽了春天江边月下的美丽与困惑、离愁与别恨。
集体朗诵这首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课后作业
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落花”“流水”等意象的诗句,总结古典诗歌中这些意象的普遍内涵。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景物美—— 月升 ——美好兴奋
↓
哲理美—— 月悬 ——哀而不伤
↓
情感美——月斜、月落——离别乡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诗歌中呈现的月相变化为线索,按照“景”“理”“情”的内容展开。引领学生感知春天潮涨、江天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光华万里的美景,理解万物永恒,人类生命短暂却代代永续的阔大,以及因月而牵连起的古往今来多少美好的、忧愁的、伤感的情感。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每一步的鉴赏过程中抓住月亮的突出特征,以完成对本次课堂主题的探讨。并且这一结果也能对其他诗歌意象的鉴赏起到借鉴作用。从教学结果来看,完成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收效良好。
美中不足的是,在一首感性的诗歌面前硬要剖离出理性的鉴赏方法,会很容易冲淡诗歌课堂的美感,这是我很难兼顾到的事情。其次就是,张若虚赋予月以游子思乡与思妇怀远的离愁别绪。课堂上仅仅探讨到诗歌内容为止,事实上,中国人在月亮中寄予着远超出游子思妇这一抒情主体之外更多的情思。团圆的象征、爱情的美好、亲人的思念、友人的挂怀,人类的美好情感往往都是通过月亮表达。本节课并未在此处做好拓展与升华,仅留成了作业,实为一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