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散文诗二首》任务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散文诗二首》任务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7 11:1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细致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情感基调,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提升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知,培养其鉴赏诗歌的能力。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等表现手法,让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节感知和分析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深刻感受亲情的温暖与伟大,激发学生内心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其感恩意识。
- 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提升其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进而领会诗歌美好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 组织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母子亲情,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2.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想象和联想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象征等表现手法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 指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独特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具体的意象中解读出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 教师通过示范朗读,为学生展示诗歌的节奏、语调、重音等方面的处理,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合作探究法
-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如诗歌的主题、意象的含义、表现手法的效果等展开讨论。
-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3. 点拨法
-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 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或存在偏差的地方,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 精心制作包含诗歌原文、作者简介、诗歌背景、相关图片、音频及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 学生预习课文
- 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在温馨动人的旋律中,展示一系列表现母子情深的图片,如母亲为孩子哺乳、母亲陪伴孩子学习、母亲与孩子拥抱等,营造出充满温情的课堂氛围。
2. 预习检查题目:
- 请准确说出《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的作者分别是泰戈尔和冰心。
- 解释下列词语:
- 匿笑:偷偷地笑。
- 攲斜:倾斜,歪斜。
(二)初读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散文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如“嗅”(xiù)、“梗”(gěng)等。
2.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聆听教师的范读,注意教师在语调、重音和停顿等方面的处理。
- 学生初步感知《金色花》中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爱,以及《荷叶·母亲》中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三)研读赏析(20 分钟)
1. 学习《金色花》
- 小组讨论:诗中的孩子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他是怎样与母亲嬉戏的?
- 各小组展开热烈讨论,成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孩子变成金色花是为了给母亲带来惊喜和快乐,有的认为是为了陪伴母亲而不让她发现。
- 关于孩子与母亲的嬉戏场景,学生们总结出如在母亲做祷告时散发香气、在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在母亲去牛棚时突然出现又变回孩子等情节。
- 引导学生分析金色花的象征意义,体会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爱。
- 教师点拨:金色花在印度文化中是神圣的象征,代表着孩子的纯洁和美好。孩子选择变成金色花,是用一种充满童趣和神秘的方式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对母亲的爱。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注意语调的轻快、上扬,读出孩子的俏皮和对母亲的亲昵。
2. 学习《荷叶·母亲》
- 默读诗歌,思考:作者是怎样由荷叶联想到母亲的?
- 学生安静默读,认真思考。有的学生从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场景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保护;有的学生从红莲在风雨中的无助联想到自己在困难时对母亲的依赖。
- 分析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场景,感受母爱的伟大。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如“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荷叶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等,让学生体会在风雨中荷叶对红莲无私的庇护,进而感受到母爱的坚定和强大。
- 让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对母亲情感的语句,进行赏析。
- 学生找出“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等语句,通过分析关键词“心中的雨点”“荫蔽”等,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依赖之情。
(四)课堂回顾与总结(10 分钟)
1. 总结两首散文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 主题:《金色花》通过孩子与母亲的嬉戏,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和爱;《荷叶·母亲》借荷叶护红莲的场景,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
- 艺术特色:两首诗都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2. 随堂测试题目:
- 《金色花》中“我”与母亲进行了哪几次嬉戏?(答案:三次,分别是母亲做祷告时、母亲读书时、母亲去牛棚时。)
- 《荷叶·母亲》中作者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案:从担心红莲在风雨中的遭遇,到看到荷叶保护红莲后的安心和感动。)
-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答案:都运用了象征手法,《金色花》中金色花象征孩子,《荷叶·母亲》中荷叶象征母亲;都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了抽象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10 分钟)
1.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温馨瞬间,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 学生纷纷陷入回忆,有的讲述母亲给自己做饭的情景,有的回忆母亲给自己辅导作业的时刻,课堂气氛温馨感人。
2. 布置作业:模仿这两首诗的写法,创作一首表达对母亲爱的小诗。
- 要求学生在诗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深情。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朗读、思考和讨论中获得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要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讲解。此外,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和珍惜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