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核心素养目标
1.找出雨果的具体观点,厘清行文思路。 2.揣摩作品语言,学习本文写作上善用铺陈、类比和反语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悟雨果伟大的情操和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情感。
点睛每课一法
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正好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反语可以委婉含蓄而又有力地表达感情,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比如本文当中的“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词语就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揭露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劫掠和焚毁的罪行,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极大愤慨和讽刺。
反语的作用:
(1)揭露、批判、讽刺或嘲弄某一行为,增强语言的战斗力。
(2)突出地表明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3)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使说话或文章幽默风趣。
(4)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将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有时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答题模板】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地批判(讽刺)了……,表达了……的情感。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呵护(hē) 杀戮(lù) 纳粹(cuì) 谴责(qiǎn)
B.瞥见(piē) 琉璃(lí) 珐琅(fà) 缀满(chuò)
C.闪烁(shuò) 肃穆(mù) 鞠躬(jū) 惊骇(ɡài)
D.箱箧(xiá) 憧憬(chōnɡ) 瓦砾(lì) 绸缎(chó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
A.赞誉 制栽 典范 独一无二
B.耗费 赃物 洗劫 不可名状
C.劫掠 野蛮 恍若 眼花潦乱
D.朱鹭 振憾 宫殿 富丽堂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
A.有大雾的清晨,护城河两岸仿佛笼罩在多层纱帘的后面,扑朔迷离。
B.我们班能发生如此巨变,与班主任不辞劳苦反复做思想工作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C.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D.登山途中,同学们跌倒了又爬起来,前仆后继,终于在十二点前登上了峰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 )
A.近年来,侨批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广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B.雨果不仅在文学成就上,更在人格精神上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
C.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
D.能否持之以恒、科学健康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人拥有健康体魄的保证。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B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
6.对“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因果复句 B.转折复句 C.并列复句 D.递进复句
7.某校九年级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一则有关圆明园的新闻,请为以下新闻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今天,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近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
答: 圆明园遗址考古首次进行网络直播
(2)一位同学分享了下面一张有关圆明园文物牛首铜雕的图片,请你根据图片进行描述,不少于50字。
答: 圆明园牛首铜像外表深沉厚重,双眼圆似铜铃,双角弯曲向前,威风凛凛,俨然有一股不可侵犯的气势,令人不由心生敬畏。
(3)围绕“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这一话题,同学们纷纷发表了意见。请你也围绕该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圆明园应该重建,这样可以让国人一睹昔日圆明园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乙: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要让后人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发愤图强!
答: 示例一:圆明园应该重建。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我们中国不能没有圆明园!示例二: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让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时刻警示国人不要忘记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B )
A.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封信,同时也是说理文章的典范。作者超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表达了爱憎鲜明的观点。
B.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对被侵略的中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表明:艺术不只是属于某一个国家,它应该属于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欣赏艺术的权利。
D.本文中,作者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作家行文的语言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4分)
(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答: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显示出英国和法国掠夺圆明园后心满意足的样子,反衬出它们的卑鄙无耻。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答: “文明”“野蛮”用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写出了英法政府颠倒是非、厚颜无耻的嘴脸。
3.课文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分)
答: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奇迹”是对上段描写的圆明园的总括赞美,“消失”引出下文英法的强盗行径。这一句独立成段,在内容上与前文形成强烈反差,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极端愤慨之情。
4.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示例一: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的爱国是超越政府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的。
示例二:这不是不够爱国,这展现的是雨果良知的可贵。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如果雨果有一点奴颜媚骨,迎合巴特勒之流,迎合政府当局,就不可能仗义执言。雨果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1分)
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王守学
①“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态度坚毅,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风骨。
②风骨者,气概、品格也。一个民族有怎样的风骨,影响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风骨凛凛,不惧威胁,则民族生生不息;风骨柔弱,一味妥协,则民族难以长存。新时代,让中华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永续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③“悠悠华夏,风雨卓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倒,饱受磨难而不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这种风骨,在近代几次反侵略中更得以彰显。正如一名思想家所说:“中国共产党出现在这个国家并领导他们的民众战胜强敌后,这个民族表现出的气概和品格,让觊觎他们的人更小心翼翼了。”
④民族风骨,时穷节乃见。当年日寇侵华之初,因国力悬殊,有外国政要直言,“中国将会成为第二个埃塞俄比亚(193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吞并)”。然而,中国人民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以“桑梓之地,誓不从倭”的决绝和坚定,“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赢得抗战胜利的同时,也让中华民族重新找回自信,赢得尊严。
⑤民族风骨,烈火中永生。70年前,面对美国威胁如果参战,就把中国炸回到“石器时代”的狂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不信邪、不屈服,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硬生生将强大对手打到谈判桌前。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风骨,也在与强敌较量中愈发凛然。
⑥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被后人打上不同的烙印。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被称为“强汉”;唐,“横制六合,骏奔百蛮”,被称为“盛唐”。而当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宋朝,之所以被称为“弱宋”,就是因为其“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军不强”,面对元、辽、金甚至弱小西夏的入侵,都一味求和,结果一退再退、一败再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的“和约”越签越多,和平却离中国越来越远。清史研究专家李鸿彬一针见血指出:“部队羸弱,又不敢誓死一搏,让中华民族很是蒙羞。”现实告诉我们,抵制强暴、反抗强权,光喊口号、发声明、作谴责、提抗议是不够的。面对强暴强权敢于亮剑的军队,永远是民族风骨最有力的支撑。
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里的“必”,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胆略。只有敢于斗争,坚决回击强暴强权,才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习主席强调指出:“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⑧人民军队有敢战能胜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既来源于历史积淀,也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锻造而成的。近日,电影《金刚川》热映。影片结尾,一名美军看见志愿军在湍湍江水中用身体架起的桥后说:“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创造了神迹。这不是人类能完成的事,但你们做到了。”中国军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风骨,让敌人胆寒,令对手尊敬。
⑨今天,我们捍卫和平的手段和选择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只有保底手段保得了底,国家安全才有底数,民族复兴才有底气。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战时,人民军队必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文章第①段与第⑦段引用习主席的话作用相同,都是为了论证我们要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新时代,让中华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永续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C.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倒,饱受磨难而不灭,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D.第⑧段以《金刚川》中美军对志愿军说的话为论据,论证了人民军队敢战能胜的传统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锻造而成的。
2.气势磅礴、论证有力是本文的突出特点,结合文章第④⑤段简要分析。(4分)
答:示例一:文章使用大量四字词语,使文辞典雅,节奏酣畅,气势磅礴。
示例二:文章使用大量整句(对偶句),如“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等,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有力。
示例三: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对比鲜明、事例丰富、道理充分,使文章观点突出,气势磅礴,论证有力。
3.试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 首先指出历史上“各个朝代被后人打上不同的烙印”。其次从正反两方面举出汉与唐“强”“盛”、宋与清“弱”“求和”的例子进行对比,用李鸿彬的话点出民族蒙羞的原因。最后提出“面对强暴强权敢于亮剑的军队,永远是民族风骨最有力的支撑”的观点。
2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核心素养目标
1.找出雨果的具体观点,厘清行文思路。 2.揣摩作品语言,学习本文写作上善用铺陈、类比和反语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悟雨果伟大的情操和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情感。
点睛每课一法
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正好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不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比起直白的表达,反语可以委婉含蓄而又有力地表达感情,给人的印象也更加鲜明。
比如本文当中的“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词语就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揭露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劫掠和焚毁的罪行,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极大愤慨和讽刺。
反语的作用:
(1)揭露、批判、讽刺或嘲弄某一行为,增强语言的战斗力。
(2)突出地表明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3)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使说话或文章幽默风趣。
(4)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斗争,将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有时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答题模板】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地批判(讽刺)了……,表达了……的情感。
梳理整体感知
夯基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呵护(hē) 杀戮(lù) 纳粹(cuì) 谴责(qiǎn)
B.瞥见(piē) 琉璃(lí) 珐琅(fà) 缀满(chuò)
C.闪烁(shuò) 肃穆(mù) 鞠躬(jū) 惊骇(ɡài)
D.箱箧(xiá) 憧憬(chōnɡ) 瓦砾(lì) 绸缎(chó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赞誉 制栽 典范 独一无二
B.耗费 赃物 洗劫 不可名状
C.劫掠 野蛮 恍若 眼花潦乱
D.朱鹭 振憾 宫殿 富丽堂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有大雾的清晨,护城河两岸仿佛笼罩在多层纱帘的后面,扑朔迷离。
B.我们班能发生如此巨变,与班主任不辞劳苦反复做思想工作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C.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D.登山途中,同学们跌倒了又爬起来,前仆后继,终于在十二点前登上了峰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近年来,侨批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广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B.雨果不仅在文学成就上,更在人格精神上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
C.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
D.能否持之以恒、科学健康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人拥有健康体魄的保证。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C.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D.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
6.对“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果复句 B.转折复句 C.并列复句 D.递进复句
7.某校九年级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一则有关圆明园的新闻,请为以下新闻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据圆明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也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今天,圆明园首次尝试在新媒体上直播远瀛观遗址考古现场,并通过实时互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发现和考古知识,进一步传播历史文化,让公众走近文化遗产,也让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的生活。
(2)一位同学分享了下面一张有关圆明园文物牛首铜雕的图片,请你根据图片进行描述,不少于50字。
(3)围绕“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这一话题,同学们纷纷发表了意见。请你也围绕该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圆明园应该重建,这样可以让国人一睹昔日圆明园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乙: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要让后人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发愤图强!
赋能阅读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3分)
1.下列有关选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封信,同时也是说理文章的典范。作者超脱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表达了爱憎鲜明的观点。
B.这封信主要表达了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对被侵略的中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表明:艺术不只是属于某一个国家,它应该属于全世界,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欣赏艺术的权利。
D.本文中,作者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展现出浪漫主义作家行文的语言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4分)
(1)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3.课文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分)
4.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 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1分)
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王守学
①“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态度坚毅,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风骨。
②风骨者,气概、品格也。一个民族有怎样的风骨,影响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风骨凛凛,不惧威胁,则民族生生不息;风骨柔弱,一味妥协,则民族难以长存。新时代,让中华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永续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③“悠悠华夏,风雨卓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倒,饱受磨难而不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这种风骨,在近代几次反侵略中更得以彰显。正如一名思想家所说:“中国共产党出现在这个国家并领导他们的民众战胜强敌后,这个民族表现出的气概和品格,让觊觎他们的人更小心翼翼了。”
④民族风骨,时穷节乃见。当年日寇侵华之初,因国力悬殊,有外国政要直言,“中国将会成为第二个埃塞俄比亚(193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吞并)”。然而,中国人民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以“桑梓之地,誓不从倭”的决绝和坚定,“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赢得抗战胜利的同时,也让中华民族重新找回自信,赢得尊严。
⑤民族风骨,烈火中永生。70年前,面对美国威胁如果参战,就把中国炸回到“石器时代”的狂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不信邪、不屈服,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硬生生将强大对手打到谈判桌前。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风骨,也在与强敌较量中愈发凛然。
⑥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被后人打上不同的烙印。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被称为“强汉”;唐,“横制六合,骏奔百蛮”,被称为“盛唐”。而当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宋朝,之所以被称为“弱宋”,就是因为其“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军不强”,面对元、辽、金甚至弱小西夏的入侵,都一味求和,结果一退再退、一败再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的“和约”越签越多,和平却离中国越来越远。清史研究专家李鸿彬一针见血指出:“部队羸弱,又不敢誓死一搏,让中华民族很是蒙羞。”现实告诉我们,抵制强暴、反抗强权,光喊口号、发声明、作谴责、提抗议是不够的。面对强暴强权敢于亮剑的军队,永远是民族风骨最有力的支撑。
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里的“必”,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胆略。只有敢于斗争,坚决回击强暴强权,才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习主席强调指出:“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⑧人民军队有敢战能胜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既来源于历史积淀,也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锻造而成的。近日,电影《金刚川》热映。影片结尾,一名美军看见志愿军在湍湍江水中用身体架起的桥后说:“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创造了神迹。这不是人类能完成的事,但你们做到了。”中国军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风骨,让敌人胆寒,令对手尊敬。
⑨今天,我们捍卫和平的手段和选择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只有保底手段保得了底,国家安全才有底数,民族复兴才有底气。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战时,人民军队必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①段与第⑦段引用习主席的话作用相同,都是为了论证我们要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新时代,让中华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永续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C.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倒,饱受磨难而不灭,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D.第⑧段以《金刚川》中美军对志愿军说的话为论据,论证了人民军队敢战能胜的传统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锻造而成的。
2.气势磅礴、论证有力是本文的突出特点,结合文章第④⑤段简要分析。(4分)
3.试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