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静夜思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7静夜思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7 13:0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静夜思》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乡情感而广为传颂。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静夜思》不仅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也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良好载体。教材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诗中的意象与意境,进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热爱。同时,教材还注重跨文化比较,通过引入英文思乡诗,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表达手法的理解。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和情感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其注意力。对于《静夜思》这样的古典诗词,学生可能因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感到陌生,难以深入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情感朗读、文化比较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跨越时空障碍,与诗人产生共鸣。同时,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支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长。
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背诵《静夜思》,理解诗中每句的含义,识别并解释诗中的关键意象(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通过情感朗读、小组讨论、文化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增强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静夜思》中每句诗的含义,特别是“疑是地上霜”这一比喻句所表达的秋夜寒意和孤寂感。 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障碍,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与诗人产生共鸣。 在文化比较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画猜诗’。看看谁的反应最快,最能成为我们的小小诗人!” 展示图片1(月亮图):“看,这幅画让你们想到了哪首诗呢?” 学生行为:(学生积极举手) 学生A:“我想到了《古朗月行》!” 教师回应:“真棒!来,我们一起背背这首诗的前两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展示图片2(桃花潭水图):“再来看这幅图,谁能猜出对应的诗?” 学生行为:(学生再次积极举手) 学生B:“是《赠汪伦》!” 教师回应:“非常正确!‘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谁呢?” 学生行为:(齐声回答) 全班:“李白!” 教师总结:“对,都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写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李白的一首诗,题目叫做《静夜思》。” 二、出示课题,随课题识字(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板书课题:“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静夜思》。” 学习“夜”字: 教师示范:“首先,我们来看‘夜’字,这个字怎么读?” 学生跟读:“yè。” 教师引导:“谁能给‘夜’字找个朋友,组个词?” 学生回答:学生C:“夜晚、黑夜。” 学习“思”字: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学习‘思’字。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学生回答: 学生D:“上面是‘田’,下面是‘心’,就像心里在种田一样,想着事情。” 教师讲解:“很好,这是用‘加一加’的方法。现在,老师来教大家怎么写这个字。” 教师示范书写:“‘思’字,上面‘田’字要写得稍微扁一些,下面的‘心’字三点要呈弧形分布,整体要写得紧凑。” 学生练习: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思”字,教师巡回指导。 评价反馈:“大家写得都很认真,特别是XX同学,‘思’字写得既规范又整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出示古诗:“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静夜思》这首诗,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各自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注意倾听学生的发音。 指名朗读:“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行为:(学生E举手并朗读) 教师回应:“读得真好,字音都读准了。大家一起来读一遍,注意停顿和节奏。” 全班齐读: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古诗,教师适时指导停顿和节奏。 四、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想象:“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着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学生F:“我仿佛看到李白在夜晚,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亮,心里很思念家乡。” 教师总结:“是的,李白在寂静的夜晚,看着明亮的月光,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情感,就叫做思乡之情。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想象这个画面,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出来。” 学生行为:(学生闭眼想象,随后交流自己的理解) 五、课拓展提升,深化理解(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拓展:“同学们,李白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几个小游戏,进一步感受《静夜思》的魅力。” 活动一:诗意配画 教师说明:“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力,根据《静夜思》的内容,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画面。然后,用彩色笔或铅笔在纸上画出你心中的这幅画。” 学生创作:学生开始动手画画,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细致描绘。 作品展示:“谁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G展示:“我画了一个大大的月亮挂在夜空中,下面是一个小房子,房子里李白躺在床上看着月亮,旁边还有一棵松树。因为我觉得李白很孤独,但月亮陪着他,就像亲人一样。” 教师点评:“你的画真是太美了,而且你很好地理解了诗中的情感。大家掌声鼓励!” 活动二:诗句接龙 教师说明:“接下来,我们玩一个诗句接龙的游戏。老师先说第一句,然后同学们依次接下去,看谁接得又快又好。” 游戏开始: 教师:“床前明月光,” 学生H:“疑是地上霜。” 学生I:“举头望明月,” 学生J:“低头思故乡。” (继续接龙,可多轮进行,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 六、布置作业,巩固延伸(约5分钟) 教师行为: 作业布置:“同学们,今天的课非常精彩,希望大家能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以下是今天的作业: 背诵默写:请大家回家后继续背诵《静夜思》,并尝试默写这首诗。 亲子阅读: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李白的另一首诗,比如《望庐山瀑布》,然后讨论一下这首诗和《静夜思》有什么不同,你又感受到了哪些新的情感或画面。 创意写作:以《假如我是李白》为题,写一篇小短文或画一幅画,想象自己成为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静夜思》这首诗,还感受到了李白深深的思乡之情。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李白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美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现在,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谁能来背诵一下?” 学生行为: 学生A举手并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师回应: “背诵得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这首诗。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静夜思》,探索诗中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二、深入解读,品味诗句(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解读首句:“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同学们,这里的‘床’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月光会照在床前呢?” 学生行为: 学生B回答:“这里的‘床’可能是指诗人睡觉的地方,也可能是指窗边的榻。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所以床前就有了明亮的月光。” 教师点评: “你的理解很到位。月光洒满床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解读后三句:“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后面的三句。‘疑是地上霜’,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认为是霜呢?” 学生行为: 学生C回答:“可能是因为夜晚很冷,月光又很白,所以诗人看起来就像地上铺了一层霜。” 教师引导: “是的,诗人通过这一比喻,巧妙地表达了秋夜的寒意和孤寂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行为: 学生D回答:“诗人抬头看到明亮的月亮,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所以低头沉思,感到非常思念。” 教师总结: “非常好!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明月之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三、情感朗读,体会韵律(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李白,在一个月圆之夜,独自面对这明亮的月光。然后,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一起朗读这首诗。” 学生行为: 学生闭上眼睛,跟随教师的引导,有感情地朗读《静夜思》。 教师指导: “注意停顿和重音,比如‘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要读得稍微重一些,表现出诗人的疑惑;‘低头思故乡’中的‘思’字要读得悠长一些,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文化比较(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思乡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达。现在,我们来看一首英文的思乡诗(可选取简短易懂的英文诗),比较一下它和《静夜思》在表达上的异同。” 学生行为: 学生阅读英文思乡诗,并小组讨论两者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师生对话示例: 学生E:“我觉得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静夜思》通过明月来寄托情感,而英文诗则可能通过其他自然景物或场景来表达。” 教师回应: “你的观察很仔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确实会采用不同的意象和手法。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五、拓展提升,深化理解(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静夜思》中蕴含的思乡之情。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更有趣的活动,叫做‘诗意演绎’,让我们用肢体语言和表演来展现这首诗的意境。” 活动:诗意演绎 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静夜思》中的一句或几句进行演绎。他们可以讨论如何通过动作、表情和简单的道具来展现诗句的意境。 创意排练:学生开始分组排练,教师可以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表演展示:每组依次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认真观看并给予掌声鼓励。 师生对话示例: 在学生E组表演完“举头望明月”后,教师提问: “你们这组是怎么想到用这样的动作来表现‘举头望明月’的呢?” 学生E组代表回答:“我们觉得李白在抬头看月亮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专注和深情的,所以我们选择慢慢抬起头,用手指轻轻指向天空,好像真的在望着那轮明月。” 教师点评: “你们的表演非常生动,把李白的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大家掌声鼓励!” 六、布置作业,巩固延伸(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的课非常精彩,你们不仅深入理解了《静夜思》,还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了诗的意境。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提升大家的文学素养,我布置以下作业: 创意写作进阶:在‘我心中的明月’写作基础上,尝试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文化对比研究:在查阅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月亮或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时,选择一篇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撰写一篇短文,比较它与《静夜思》在情感表达、意象选择、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家庭互动:与家人一起制作一张以《静夜思》为主题的手抄报,可以包括诗句抄写、诗意配图、家庭讨论心得等内容,增进亲子间的文学交流。 结束语: “同学们,文学是心灵的灯塔,它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情感的归宿。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热爱文学,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文学的奥秘,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现在,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