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会进行常见物质的鉴别与检验等;
(2)学会探究的方法和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整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归纳能力和具体的学习方法,学会从个
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以“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科学
反思”为主线完成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积
极性。
(2)使学生感受化学变化美与化学规律美,同时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灵活多变的乐趣和获取
成功的喜悦。
2学情分析
1、认知状态:在一轮复习之后,学生已经对重要酸碱盐的代表物质的性质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一些认识。但自觉利用
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或者以清晰地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和能力方面需要提高。
2、技能状态: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化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学习中,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讨论比较默契。但实验设计
和解决综合性题目能力有限。
3、情感状态: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但不能长久。有强烈动手设计的欲望,逻辑思维较活跃,
但仍需要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和梳理。
3重点难点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检验、鉴别及除杂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酸碱盐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本节课我们采用“紧张冲关”的形式,下面请同学们喊出冲关口号:“快乐学习,轻松冲关,展示双中风采”。
下面组织学生进入第一关:
小试牛刀“我会连线”,
请看导学案案例一(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能反应的物质用线连起来(要求:连线之前将实验桌上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进行分类;连线之后要知道是利用酸、碱还是盐的哪一条性质)然后选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然后通过反应通式的形式整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在整理中强调金属与酸和盐反应的条件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积极参与活动,首先合作探究如何将能反应的物质用线连起来;然后性质归类整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或特性。使学生注重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或特性的掌握
和应用。本节课我们采用“紧张冲关”的形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斗志。开始喊出“快乐学习,轻松冲关,展示双中风采”的口号,目的是迅速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以高昂的斗志迎接这节课。
通过“合作探究——性质归类”目的是巩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或特性,促使学生复习过程中要注重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或特性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
设计能力。走进第二关:
崭露头角“我会检验”。
请看导学案案例二(读题),组织学生以判断“氢氧化钠和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为契机,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科学反思”的主线完成科学探究。在实验验证这一环节各小组展开讨论,并提醒学生围绕结论“酸过量”还是“碱过量”,抓住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确定验证酸和碱的实验方案。
然后告诉学生要想准确判断某物质是否存在,只需知道一些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即可。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整理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和现象。让学生口述猜想,敢于探究;引导学生以“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科学反思”为主线完成科学探究;鼓励、启发学生讨论并进行大胆的猜想,认真倾听学生对自己的猜想的见解,并对每一种意见表现出理解。
让学生抓住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展开讨论完成实验验证和科学反思。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导学案上整理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和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应用知识点解题的意识;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本案例的展现形式是结合中考模式:在表格中按“教师示范——半命题——全命题”的形式展现,让学生适应中考模式。走进第三关:
大显身手“我会除杂”。
请看导学案案例三(读题),教师从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实验桌上的一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进而探究如何将杂质除去。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可参照导学案旁边的“方法指导”。积极参与活动,思考并完成各组的任务,然后讨论总结出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小结解题
方法和技巧。从书本知识走进生活,由浅入深,学以致用,寻找除杂的事实根据,培养学生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理清自己
的解题思路。在学生谈完本节课的收获之后,带领学生走进第四关:
“当堂检测”。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完成当堂检
测。旨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活动2【练习】酸碱盐的综合应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
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判断反应的发生,对物质进行检验、除
杂等。
学习过程:应用案例分析方法总结我
会
连
线案例一:小试牛刀(第一关)
小红发现实验桌上有下列药品有Fe、Cu、CuO、CO2、稀H2SO4、Ca(OH)2溶液、Na2CO3溶液、CuSO4溶液,请同学们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进行分类整理(其中溶液按溶质分类),其中属于单质的有;金属氧化物有;非金属氧化物有;酸有;碱有;盐有。
现请同学们在下图中将能反应的两种物质用短线连起来。
Cu
Fe
CuOCO2
H2SO4Ca(OH)2(NaOH)
Na2CO3
CuSO4
通过连线反映出了酸碱盐的性质,现请同学们在下图中整理出酸碱盐的性质。
一、酸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3.与碱反应
4.与盐反应
二、碱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与酸反应
3.与盐反应
三、盐的化学性质
⒈与金属反应
2.与酸反应
3.与碱反应
4.与盐反应
我
会
检
验案例二:崭露头角(第二关)
在第一关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的反应中没有现象,在反应结束后,小明、小芳两位同学欲探究“氢氧化钠和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1)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和硫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2)科学猜想: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有三种可能:
①恰好完全反应;
②;
③。
(3)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探究方法小
明用玻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
pH试纸上,并与比色卡对比。pH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
上pH为7处的颜色一致(浅黄色)。恰好完全反应。教
师
示
范小
方取反应后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半
命
题小
红全
命
题(4)科学反思: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该实验的实质是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填离子符号)。上述实验中选择试剂的依据是该离子的。方法提炼: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前五个小组各完成一个,第六小组小结检验的一般方法)离子所选试剂现象H+OH—Cl—SO42—CO32—
检验的一般方法为:
依据物质的选择所加试剂,依据反应时的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复习酸碱的化学性质,培养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能力。掌握借助实验现象检验物质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自觉利用酸碱的性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
会
除
杂案例三:大显身手(第三关)
小明发现实验桌上的NaOH溶液好像已变质,
(1)分析:NaOH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2)实验探究NaOH溶液确实已变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NaOH样品于试管中,
滴加。已变质(3)通过探究我们发现,验证NaOH溶液已变质实质是检验溶液中存在(填离子符合)。
(4)再探究:甲、乙、丙三位同学各选一种试剂(适量)想将NaOH溶液中的杂质除去,请你对他们所选用的试剂进行评价:选用试剂评价(是否可行,并简述理由)甲CaCl2乙HCl丙Ba(OH)2方法提炼:
除杂质的要求:
1、不增,即不增加新的;2、不减,不能把主要成
分;
3、易分,即把杂质变成。
窍门:所加试剂要与原物质
“沾亲带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除杂的一般方法。
活动3【测试】酸碱盐综合应用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第四关)
1、现有三瓶无色溶液,分别是NaOH溶液、Ca(OH)2溶液和稀H2SO4,若用一种试剂将它们鉴别开
来,这种试剂是()
2、将下列物质中括号内的杂质除去,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NaOH(Ca(OH)2) 。
(2)HCl(H2SO4) 。
拓展延伸
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K2SO4、NaNO3、FeCl3、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
到以下结论: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
(2)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且有气体放出。
从实验可以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有;可能含有。
活动4【作业】酸碱盐综合应用课后作业
某溶液中吸只有Na2SO4、Na2CO3和NaCl三种溶质。欲证明其中SO42-、CO32-和Cl-确实存在,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认真填写下面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向盛该溶液的试管中
加入足量的稀HNO3酸化
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有CO32-
2.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
的______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证明有______
3.过滤,向滤液中加适
量________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证明有____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