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本节课为酸碱盐的复习课)
1、通过对熟悉的酸碱盐用途的复习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建立知识网络,再通过练习巩固酸碱盐的性质。
2、通过讨论交流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品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酸碱盐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掌握的不好,解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困难重重,更难以灵活应用。究其原因,一是对酸碱盐的知识点理解的不透彻,记忆的不准确、不牢固,解题时往往出错;二是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点线化,缺乏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解题时往往思考比较片面;三是缺乏对一些生活常识和经验的了解,解题时很难应用所学知识。本节课试图通过对一些实际和常见问题的讨论解决,使学生能对酸碱盐的知识理解得更透,能建立起知识网络,逐步达到会综合应用的目的。
3重点难点
重点是进一步熟悉酸碱盐的性质及关系,难点是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讲述
从物质分类引入
活动2【活动】解决问题
【提问】1、现有两瓶无色溶液: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区分?2、我们学过的常见的酸-盐酸都有哪些用途?3、常用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有哪些?请你写出用盐酸去除铁锈和用氢氧化铝、小苏打中和胃酸的化学方程式。4、实验室如何制取氢气?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思考交流,并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然后分组回答、展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纠正学生回答并投影正确答案)【总结】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酸的通性并回答。教室最后给出投影并强调各条性质中的注意事项酸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注:不能用硝酸和浓硫酸,金属是活动性在氢之前的
3、金属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注:反应前后金属化合价不变
4、碱 + 酸 → 盐 + 水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5、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注:常用该反应制取酸(强酸能制弱酸,反之不行)或实现酸的转化
活动3【活动】解决问题
5、我们学过的常见的碱氢氧化钙有哪些用途?
请写出用氢氧化钙处理酸性工业废水(含硫酸)及用熟石灰刷墙后墙壁变干变硬的化学方程式
6、实验室没有氢氧化钠,但有其他的碱,如何制取氢氧化钠?
(学生思考交流,并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然后分组回答、展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纠正学生回答并投影正确答案)
【总结】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出碱的通性并回答。教师最后给出投影并强调各条性质中的注意事项
碱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 + 碱 → 盐 + 水
3、酸 + 碱 → 盐 + 水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4、盐 + 碱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碱 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注:该反应可用来制取碱或实现碱的转化。
活动4【活动】解决问题
7、我国古代湿法炼铜的原理是什么?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8、现有两瓶无色溶液氯化钠和硝酸钠,如何鉴别?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思考交流,并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然后分组回答、展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纠正学生回答并投影正确答案)
【总结】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出盐的性质并回答。教师最后给出投影并强调各条性质中的注意事项
盐的性质:
1、盐(可溶)+ 金属1 →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2活泼,K、Ca、Na除外) 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2、盐 + 酸 → 新盐 + 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3、盐 + 碱 → 新盐 +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4、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活动5【讲授】画出酸碱盐的知识网络图
活动6【练习】巩固练习
1、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A.紫色石蕊试液B.氯化钠溶液C.铁粉D.pH试纸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FeCl3、NaOH、NaClB.Na2SO4、HCl、BaCl2C.CuSO4、KCl、HClD.Na2CO3、NaCl、Na2SO4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A.Fe(OH)3→FeCl3B.H2SO4→HClC.AgCl→CuCl2D.MgCl2→KCl
活动7【练习】课后练习
4、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以下三种物质:稀HCl、NaOH溶液、Na2SO4溶液,分组提交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作业】单元测试卷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