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65)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65)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8 17:17:23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酸碱化学知识的理解,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有效的组织。2、过程与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出解题的思想套路,掌握学习的一些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1、能力起点:学生已掌握不少化学学习方法和实验技能2、知识起点:酸碱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做下铺垫3、心理特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本身是个重点与难点,加上利用该部分知识来出题类型多且灵活,学生存在心里阴影,怕面对易放弃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出解题思想套路。2、教学难点:如何教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酸碱化学知识的理解,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有效的组织。2、过程与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出解题的思想套路,掌握学习的一些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能力。学时重点
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出解题思想套路。学时难点
如何教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酸碱化学性质复习板块
完成复习学案第一部分:知识整理
解题指引:
回忆总结酸碱类物质各所具有的通性
设计意图:
知识梳理,整理出框架,作为下面的解题工具
例题分析:
例(1)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①X+碱→盐+水
②X+金属氧化物→盐+水
A.HClB.COC.NaOHD.CaO
解题指引:
(1)、①②中X与碱或金属氧化物指导学生交换位置
(2)、指导学生回忆碱与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3)、推出哪类物质能与上述两类性质共同反应
(4)、验证选项中哪个属于推导出的这类物质
设计意图:
从最简单的选择题入手,先巩固学生利用所整理出来的知识来直接套用,形成最简单的解题思路框架
例(2)如图如示,若将稀H2SO4比作初三学生在“应急演练”中,要从楼顶入口处由上至下疏散到出口处,各层都有三道门(空白处为通道),稀硫酸要在每层中至少打开一道门(即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才能到达出口处,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若按“距离最短”的原则疏散,则其疏散路线由上至下依次为(填化学式)进口→→出口.若按“速度最快”(化学反应速度最快)的原则疏散,则应将上述疏散路线中第五层改为(填化学式),所有楼层中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共有种.
②写出疏散路线上经过第三层时的物质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若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则无法通过第层.
解题指引:
(1).透过图表理清应急演练中的疏散路线(2).判断H2SO4属于哪类物质(3).分析酸所具有的通性,套用所整理的知识网络(4).注意题干要求“距离最短”(5).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6).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规律
设计意图:
从填空题出发,说明该部分知识出题方向的多样性。也把知识点透过图表来考查分析,吻合中考命题方向,也适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外,也把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3)如图以稀硫酸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的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稀硫酸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Ⅱ)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色;
(Ⅲ)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Ⅳ)图中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包括填序号);
(Ⅴ)若X溶液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BaCl2、CuSO4、
Na2CO3)中的 .
解题指引:
(1).判断H2SO4属于哪类物质(2).整理酸的通性,并把酸的几个通性套到图形中(3).判断出X属于哪类物质(4).再根据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来判断
设计意图:
综合考查酸的性质,通过图形串连出酸的通性,也更进一步巩固知识的套用思路
从例题中总结解题套路
理清题意→判断物质类别→分析物质属性→结合信息,找准思路
设计意图:
从做题经验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给予学生解题方法,将活的知识死用,也突破知识难点,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应试能力。
4、学以致用
解题指引:
审题→判断→套用
设计意图:
通过习题适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透过题目将知识综合起来。练讲过程中及时查漏补缺,及时巩固知识。
5、课后作业(南方新中考P42-45)
设计意图:
强化基础,强化训练,加深题型外延,使知识更加牢固。
6、板书设计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①酸能与指示剂作用
②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盐+水
⑤酸+盐→新酸+新盐
2、碱的通性
①碱能与指示剂作用
②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③碱+酸→盐+水
④碱+盐→新碱+新盐
3、解题套路
理清题意→判断物质类别→分析物质属性→结合信息,找准思路
7、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关于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我认为学生已对酸碱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复习。先是判断物质的类别,再分析其通性,再直接套用,从例题到习题的评讲与练习过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种解题模式已经是得心应手,也解决了学生面对酸碱盐这一大知识板块就产生恐惧心理。
但本课题学习的一个障碍点就是,有少部分学生对酸碱的概念认识模糊,无法判断物质所属类别,导致无法使用解题框架。
8、教学反思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对于化学教学要把握好两个趋势。第一,对于零散的知识点的教学要做到勤抓、勤练,这样,学生才能巩固好基础。第二,对于有难点的知识板块,作为教师要用经验总结出解题思想套路,学生就会感觉做起来得心应手,在每种题型中驾驭自如。另外,把难点知识简单化,公式化,这样也就解决学生的应试恐惧心理。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所出现的一些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强化酸碱的概念教学,这样才能为本节课打下基础,为解题框架的确立找对方向。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