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端午粽》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端午粽》作为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选文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内涵。课文以“端午粽”为切入点,通过描绘外婆包粽子的情景,不仅展现了粽子的制作过程和材料,还巧妙地融入了端午节的历史故事和节日氛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学到生字词,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材设计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段朗读、问题引导、图片辅助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情感升华的环节中,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针对这一学情特点,《端午粽》一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快速闪卡复习生字词、分段朗读课文、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了问题引导和学生间的交流分享,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或描述端午节的场景,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布置了创意写作和分享交流的作业,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端午粽的香甜和节日的喜庆氛围。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或描述端午节的场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创意表达。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展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引导学生回答) 接着介绍:“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端午节、粽子有关的课文——《端午粽》。”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学生行为: 观察图片,回答老师的问题。 认真听讲,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跟随老师朗读课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喜欢吃粽子吗?” 学生:“喜欢!” 教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二、认读课题,学习生字和偏旁 教师行为: 指读课题,引导学生注意“端”和“粽”两个生字。 教授“立字旁”和“米字旁”,并引导学生观察“立”和“米”作为偏旁时的变化。 出示词语“大米、小米、糯米”,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糯米”。 引导学生再次读课题,巩固生字和新偏旁的识记。 学生行为: 认真听老师讲解,观察生字和偏旁的变化。 跟读词语,理解“糯米”的意思。 齐声朗读课题,加深记忆。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端’字的偏旁是什么?” 学生:“立字旁!” 教师:“那‘粽’字的偏旁呢?” 学生:“米字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行为: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学生行为: 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 自己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子的通顺性,并标出自然段。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时,要注意老师的停顿和语气哦。” 学生:“好的,老师。” 四、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逐一认识课文中的生字,通过词语、句子等具体语境帮助学生识记。 例如,通过“节日”一词认识“节”字;通过句子“外婆会包粽子”认识“总”字,并引导学生发现“一”的不同读音。 借助图片展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朗读相关句子。 学生行为: 跟随老师学习生字,通过词语、句子等语境加深记忆。 观察图片,理解词语意思,并朗读句子。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青青的箬竹叶’是什么颜色呢?” 学生:“青色!” 教师:“对了,那‘白白的糯米’呢?” 学生:“白色!” 五、识记会写字,指导书写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一起认读需要书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行为: 示范书写:在黑板上用田字格示范书写“午”字,边写边讲解笔顺和注意事项,如“午”字的撇从横中线左边起笔,长横压横中线,竖压竖中线,不要写出头。接着,示范书写“米”字和“豆”字,同样详细讲解每个笔画的位置和书写要点。 学生练习:请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书写这三个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和笔顺。 展示评价: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和师评,表扬书写规范、整洁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继续指导:用同样的方法指导书写“节、叶、真、分”等字,特别强调“节”字的草字头要宽盖下方,“真”字的三横间距要均匀等细节。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记住书写要点。 在练习本上专心书写,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结构。 积极参与展示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在写‘节’字时,要注意草字头要写得宽一些,这样才能把下面的部分稳稳地托住。” 学生:“老师,我明白了,就像一把大伞一样。” 教师:“很好,这个比喻很形象。那我们继续练习,争取把每个字都写得像模像样。” 六、布置作业 书写练习:将今天学习的7个生字各写两行,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朗读课文:回家后,请家长帮忙听读课文,确保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生活实践:周末时,和家人一起包粽子,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粽子的样子、味道和制作过程。 拓展提升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端午节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书,如《屈原的故事》、《粽子的由来》等,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文化探究: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知识,如端午节的起源、不同地区的粽子特色等,并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发现。 创意写作:以“我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小短文或画一幅画,描述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或想象中的端午节场景,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行为: 生字词复习:通过快速闪卡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如“午、节、米、豆”等,让学生快速读出并组词。 课文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回答。 学生行为: 积极响应老师的复习活动,大声读出生字词并尝试组词。 回顾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老师的提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的‘午’字吗?谁能用它组个词?”
学生:“中午!”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教师行为: 分段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问题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图片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粽子的图片和端午节的节日场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行为: 分组合作,认真朗读课文段落,注意字音和感情。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观察图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外婆包的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和红红的枣做的。” 三、情感升华,感受节日氛围 教师行为: 情感引导:通过讲述端午节的历史故事和习俗,引导学生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如“我是小小粽子制作师”,让学生模拟包粽子的过程,体验节日的乐趣。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老师讲述的端午节故事,感受节日的喜庆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包粽子的过程,体验节日的乐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学生:“是为了纪念屈原!” 四、创意表达,分享感受 教师行为: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以“我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小短文或画一幅画,描述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或想象中的端午节场景。 分享交流: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鼓励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励。 学生行为: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创意写作或绘画作品。 勇敢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作品分享,给予掌声和鼓励。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分享者):“我画的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的画面,大家都很开心。”
教师:“你的画真温馨,看得出来你很享受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的时光。”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行为: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氛围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复述课文内容,并询问家人关于端午节的更多习俗和故事,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学生行为: 认真听取老师的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回家后积极完成作业,向家人复述课文内容并询问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端午粽》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够记住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氛围。回家后别忘了向家人复述课文内容哦!”
学生:“好的,老师!” 六、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文化拓展: 多元文化介绍: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端午节的特色习俗,如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互动问答: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端午节有特别的习俗吗?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课外知识进行回答。 语言实践: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端午市集”的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卖粽子的商贩、买粽子的顾客、观看赛龙舟的观众等),用简单的语言进行对话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行为: 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了解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并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勇于分享自己的知识。 积极参与情景模拟活动,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角色对话,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南方有些地方,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会举行什么活动吗?”
学生:“赛龙舟!”
教师:“非常棒!那你能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现场看赛龙舟,你会怎么描述这个场景呢?”
学生:“我会说,江面上有好多龙舟在飞快地划动,船上的人都在用力地划桨,岸边的人都在为他们加油鼓劲,非常热闹!” 七、延伸作业 教师行为: 书面作业:除了之前要求的复述课文和询问家人习俗外,增加一项作业——编写一份“我的端午节小报”。要求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家人的讲述以及自己的创意表达(如小短文、绘画)整合在一起,制作成一份图文并茂的小报。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邀请家人一起动手制作粽子,并记录下制作过程和感受,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照片或视频形式。 学生行为: 认真完成书面作业,整理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一份精美的“我的端午节小报”。 积极与家人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体验制作粽子的乐趣,并记录下这一过程。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作业很有趣哦!除了复述课文和询问家人习俗外,你们还要制作一份‘我的端午节小报’,期待看到你们的作品哦!还有,别忘了和家人一起动手做粽子,记录下这个美好的时光。”
学生:“好的,老师!我们一定会认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