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音序查字法的理解和应用,还巧妙地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一单元的设计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人文性,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如音序查字法的熟练掌握),又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创意展示,教材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因此,本单元教材不仅是一次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一次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
学情分析 对于学习《语文园地》第三单元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基础和学习能力,能够运用音序查字法进行简单的汉字查找。然而,如何将这些基础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理解汉字在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深层含义,仍是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的能力。此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充满好奇,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对此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共同感受汉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创意展示等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字母表,熟练掌握大小写字母的对应关系。 学会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重点掌握音序查字法,并能独立运用该方法查找汉字。 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培养学生勤查字典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会用音序查字法准确快速地查找汉字。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微笑走进教室,手持《字母表》卡片,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语文园地一》里学的字母表吗?今天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复习一下。” 展示字母表卡片,先集体朗读一遍,然后宣布游戏规则:“接下来,我们分两轮进行比赛。第一轮,我报小写字母,你们快速说出对应的大写字母;第二轮反过来,我报大写字母,你们说小写。准备好了吗?”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跃跃欲试。 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声音洪亮,反应迅速。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a?”
学生:“A!”
教师:“G?”
学生:“g!” 二、学习音序查字法(约30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约3分钟) 教师行为: 讲述故事:“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我在读故事书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字——‘厨’,我想知道它的意思,但身边没有老师可以问。你们知道该怎么办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揭示答案:“对,我们可以求助《新华字典》。那么,怎么用字典找到这个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方法——音序查字法。”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倾听,思考老师的提问。 部分学生举手回答,提出查字典的初步想法。 (二)认识字典(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第11版《新华字典》,逐一介绍字典的组成部分:“同学们,这是我们常用的《新华字典》。请大家跟我一起认识它的各个部分:总目录、修订说明、凡例、汉语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正文。” 边介绍边用手指向字典的相应位置,确保学生都能看到并理解。 学生行为: 学生跟随老师的指引,仔细观察字典,认识各部分名称。 (三)学习音序查字法(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以“厨”字为例,详细演示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首先,我们翻到‘汉语拼音音节索引’这一页。” “然后,找到‘厨’字音节的首个字母‘c’的大写形式‘C’。” “接着,在‘C’下面找到音节‘chu’,注意不带声调符号。” “找到对应的页码,这里是65页,我们翻到这一页。” “在65页找到‘chu’这个音节,下面列出了所有发音为‘chu’的汉字,我们按照声调顺序找到‘厨’字。” “最后,我们看看‘厨’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并尝试组词。” 学生行为: 学生跟随老师的步骤,在自己的字典上操作,尝试找到“厨”字。 遇到问题时,举手向老师提问或向同学求助。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大家找到‘厨’字了吗?它在第几页?”
学生:“找到了,在66页!”
教师:“很好!谁能给‘厨’字组个词?”
学生:“厨房、厨师、下厨……” 三、巩固练习与总结(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练习任务:“现在,请大家用音序查字法查找‘书’、‘笔’、‘画’这三个字,并记录下它们的页码和组词。” 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查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查找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任务,积极举手分享成果。 在分享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习同伴的查找方法。 四、拓展提升(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微笑着说:“同学们,你们已经掌握了音序查字法,真是太棒了!现在,我们来一个更有趣的挑战,看看谁能用这种方法快速找到并理解一个成语中的每个字。” 成语挑战: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成语“拔苗助长”,并解释:“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但现在我们先不急着讲故事。请大家用音序查字法,分别查找‘拔’、‘苗’、‘助’、‘长’这四个字,了解它们的基本意思。”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字,确保每个字都有人负责查找。学生开始合作,利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查找,并记录每个字的基本意思。 汇报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自己负责的字及其基本意思。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个字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尝试将这四个字组合起来,初步理解成语“拔苗助长”的大致含义。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利用音序查字法查找成语中的每个字。 小组内交流查找结果,互相补充信息。 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请第一小组的代表来汇报‘拔’字的意思。” 学生(第一小组代表):“我查到‘拔’字的意思是‘用力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 教师:“非常好!那第二小组,‘苗’字呢?” 学生(第二小组代表):“‘苗’字指的是‘初生的植物或没有秀穗的庄稼’。” ...(依此类推,直至所有小组汇报完毕) 五、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后,布置作业以巩固所学:“同学们,今天的学习非常充实,我们不仅复习了字母表,还学会了音序查字法。为了加深记忆,我给大家布置几个作业: 家庭阅读:回家后,请每位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尝试使用音序查字法查找,并记录下来。 成语日记:选择今天学习的成语“拔苗助长”或其他你感兴趣的成语,写一篇简短的日记,描述你通过查字典了解成语意思的过程以及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预习任务:预习《语文园地三》中的其他内容,特别是与汉字学习相关的部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取作业要求,并记录下作业内容。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浓厚兴趣,开始讨论如何完成这些作业。 结束语: 教师:“同学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积累的过程。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让字典成为你们学习的好帮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汉字世界的奥秘,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现在,下课!” 学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学生收拾好书本,有序离开教室)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手持一本《新华字典》,走进教室后,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并挑战了成语‘拔苗助长’中的每个字。现在,谁能快速告诉我‘拔’字在字典中的哪一页?”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部分学生可能直接说出页码,也有学生会描述查找过程。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小明,你来说说。” 小明:“我翻到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找到‘B’,再找到‘ba’,然后在对应的页码上找到了‘拔’字,它在第XX页。” 二、实践活动:汉字大搜索(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任务: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较复杂的汉字,如“瀚”、“谧”、“霁”等,并说明这些字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常出现,但可能不太常见。 分组合作:将学生重新分组,每组分配一个汉字,要求使用音序查字法查找该字的读音、字义及一个例句。 巡回指导:教师在学生查找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操作。 学生行为: 学生按照分组开始合作查找,小组内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查找字典,有的负责记录信息,有的负责整理例句。遇到难题时,小组成员会相互讨论或向老师求助。 三、汇报展示,交流分享(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汇报: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用投影仪展示他们的查找结果,并讲解该字的读音、字义及例句。 点评总结:在每组汇报后,教师给予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并指出亮点和不足。同时,将各组查找到的信息汇总在黑板上,形成一份“汉字宝典”。 学生行为: 小组代表轮流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感兴趣或未掌握的知识点。汇报结束后,学生们积极提问,与汇报小组进行互动交流。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第二小组的代表,请为我们讲解一下‘瀚’字。” 学生代表:“我们查找到‘瀚’字的读音是hàn,意思是广大、众多,常用于形容水面辽阔无边。例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教师:“很好!你们还找到了这么美的诗句来作为例句,非常棒!其他同学有什么补充或问题吗?” ...(其他学生提问,小组代表或教师回答)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设计情境: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周末,你和家人去海边游玩,看到了一片广阔无垠的海面,你会用哪个字来形容这片海面?”引导学生回忆并应用本节课学到的汉字。 编写短文:要求学生以“我的海边之旅”为主题,编写一篇短文,要求至少使用到本节课学到的两个汉字,并注明其读音和字义。 学生行为: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开始构思并编写短文。部分学生会先在小组内讨论,确定要使用的汉字和句子结构,然后再独立完成短文。 五、总结反馈,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序查字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布置作业: 完成“我的海边之旅”短文,并附上字典中查找的汉字读音和字义。 预习《语文园地》第三单元后续内容,特别是与汉字书写或词语搭配相关的部分。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和作业要求,并记录下作业内容。部分学生开始构思如何完成短文作业,表现出对后续学习的期待。 六、拓展提升(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教师面带微笑,继续说道:“同学们,我们刚才不仅学会了如何查找和理解汉字,还尝试了在具体情境中使用它们。现在,我们要更进一步,将这些汉字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引入传统文化元素: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很多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比如,‘瀚’字不仅用来形容水面辽阔,还常用来比喻学问的博大精深。那么,你们能不能尝试从其他汉字中,发现它们与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的联系呢?” 分组探索: 教师将学生重新分组,每组分配一个新汉字(如“岳”、“梅”、“松”等),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包括字典、网络、图书等),探索该字的文化内涵、相关诗句或成语,并准备一段简短的介绍或表演。 学生行为: 学生们对新的探索任务充满兴趣,迅速分组并开始讨论。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整理信息,有的则开始构思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他们的发现。 七、延伸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在完成拓展提升环节的引导后,教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文化探索报告:每位学生选择今天分组探索中的一个汉字,撰写一篇简短的文化探索报告。报告中需包含该字的读音、基本字义、文化内涵、相关诗句或成语,以及自己的感悟或理解。 创意展示准备: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段与所选汉字相关的创意展示,可以是朗诵、小品、手抄报等形式,下节课进行分享。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听取作业要求,并记录下作业内容。他们表现出对作业的浓厚兴趣,开始讨论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些作业。 结束语: 教师:“同学们,汉字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探索,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热爱汉字,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期待大家在下节课上带来精彩的分享!现在,下课!” 学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学生收拾好书本,有序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