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八课《人之初》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人之初》作为部编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是第二个集中识字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文节选自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以其短小精悍、韵律优美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本课不仅承载着识字写字的基本教学任务,还通过富含哲理的语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教育与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教材编排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旨在通过集中识字和韵文诵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力强,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然而,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活动和行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对于《人之初》这样的课文,学生一方面会被其短小的韵文形式所吸引,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另一方面,由于课文蕴含的道理较为深奥,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朗读背诵习惯。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认读本课中的生字词,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能够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通过小组讨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教育与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成长的追求,引导他们认识到个人努力和选择的重要性;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受到儒学经典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教育与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哲理,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初识《三字经》 主要教学活动: 引入插图,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教师面带微笑,手持课本,走到讲台前,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语言:“同学们,请大家看这幅美丽的图画,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们在做什么呢?” 学生行为:学生纷纷抬头看向插图,好奇地观察并思考老师的提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看,这位老先生正在给小朋友们上课,他们手里拿的书是什么?” 学生(齐声):“是《三字经》!” 初识《三字经》 教师行为:教师简要介绍《三字经》的特点和价值。 教师语言:“对了,这就是《三字经》,它是一本非常有名的古代启蒙读物,每句话都是三个字,读起来特别好听,而且里面藏着很多智慧和道理呢。” 学生行为:学生认真听讲,表现出对《三字经》的好奇和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问题引领 主要教学活动: 初读课文 教师行为: 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8《人之初》。”(板书课题) 引导自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行为:学生翻开课本,认真拼读,尝试自己读课文。 教师领读纠正读音 教师行为:教师巡视课堂,注意学生拼读情况,然后领读课文,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教师语言:“现在,老师来领读一遍,请大家注意听,特别是那些你觉得难读的字。” 学生行为: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自己的发音,及时纠正错误。 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处理: 问题一:针对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识字方法,如看图识字、拼音识字、偏旁部首识字等。 教师语言:“有同学说有很多字不认识,没关系,我们可以用拼音来帮忙,也可以看看字的形状,想想它可能是什么意思。” 学生行为: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识字方法,积极认读生字。 问题二:对于已会读但不明白意思的学生,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教师语言:“有同学已经会读了,但不明白意思,没关系,我们后面会结合故事和生活来一起了解它。” 学生行为:学生期待后续的学习,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 教学环节三:识字写字教学 主要教学活动: 识字教学 教师行为:教师利用生字卡片或多媒体展示“之、初”等9个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并结合语境理解。 教师语言:“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生字朋友吧。比如‘之’,这个字在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比如‘人之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 学生行为:学生跟读生字,尝试组词,理解字义。 认读词语 教师行为:教师出示“初始、初夏”等8个词语,引导学生认读,并复习“不”的变调规律。 教师语言:“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谁能来读一读?注意,‘不’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可能会有变化哦。” 学生行为:学生积极认读词语,注意“不”的变调。 写字教学 教师行为:教师示范书写“之、近、远”三个字,强调笔顺、笔画和占格。 教师语言:“现在,我们来学写这三个字。请大家注意看老师的笔顺,特别是‘之’字,它的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 学生行为: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书写示范,然后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教学环节四:朗读背诵第一小节 主要教学活动: 正确朗读 教师行为:教师领读第一小节,注意停顿和语气,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 学生行为:学生跟读、个别朗读,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理解内容 教师行为:
在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朗读第一小节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容。 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已经能够流利地朗读第一小节了,现在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它讲了什么。请大家看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行为:学生思考后,可能会举手回答,或者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接着解释:“这句话是说,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是古代先贤对人性的一种美好期望和看法。那么,接下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又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是说,人们的本性虽然相近,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不同,所以人们的习性和行为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提醒我们要重视后天的教育和自我修养。” 教学环节五: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在完成第一小节的学习后,教师布置相关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人之初》的第一小节,并认识了新的生字和词语。为了加深印象,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抄写今天学习的生字‘之、初’等9个字,每个字写三遍,并尝试组词。 背诵第一小节,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给家人听。 预习第二小节,尝试自己拼读生字,了解大致内容。” 教学环节六: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为了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兴趣,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活动。 教师语言:“《三字经》不仅是一本启蒙读物,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三字经》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名人典故。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就出自《三字经》。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更多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和道理,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字经》的其他部分,或者观看相关的动画视频,以增加对《三字经》的了解和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行为:
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手持生字卡片,准备开始复习。 教师语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之初》的第一小节,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 学生行为:
学生齐声回答:“人之初,性本善。”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好!那么‘性相近,习相远’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人们的本性相近,但后天环境和教育会使习性和行为变得不同。” 教师行为:
教师点头肯定,然后引出新课:“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人之初》的后续内容,看看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智慧。”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行为:
教师板书课题“识字8《人之初》(续)”,然后引导学生翻开课本。 教师语言: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小节,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并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学生行为:
学生翻开课本,认真拼读,尝试自己读课文。 教师行为:
教师巡视课堂,注意学生拼读情况,然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及时纠正发音错误。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朗读完毕后)
教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不过‘苟不教,性乃迁’这句话中的‘苟’字,我们可以读得稍微重一些,表示假设的意思。大家再来试一试。”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尝试朗读,注意改进发音和语调。 教学环节三:深入解读,理解内涵 教师行为:
教师出示第二小节的关键句子,如“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师语言:
“同学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如果我们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行为:
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可能会变得不好。”
教师:“非常对!‘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说,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可能变得不再那么善良。那么,‘教之道,贵以专’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教育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
教师:“很好!教育的确需要专注和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 教学环节四:识字写字,巩固基础 教师行为:
教师利用生字卡片或多媒体展示第二小节中的新生字,如“苟、教、迁”等。 教师语言:
“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朋友吧。请大家跟读,并尝试组词。”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生字,积极组词。 写字教学:
教师示范书写“教、迁”等字,强调笔顺、笔画和占格。 教师语言:
“请大家注意看,‘教’字的右边是‘攵’,不是‘文’。现在请大家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书写示范,然后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教学环节五:朗读背诵,加深印象 教师行为:
教师领读第二小节,注意停顿和语气。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个别朗读,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教师语言:
“现在,请大家试着背诵这一小节。记住,理解意思后再背诵会更容易哦。” 学生行为:
学生尝试背诵,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环节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教师行为:
教师介绍与第二小节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如“孟母三迁”的故事。 教师语言:
“《三字经》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苟不教,性乃迁’就让我们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这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大家课后可以去查找更多关于这个故事的资料。”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布置作业: 抄写第二小节中的生字和词语,并尝试组词。 背诵第二小节,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自己的理解。 查找并阅读“孟母三迁”或其他与《三字经》 教学环节七:拓展提升,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教师看到学生们对“孟母三迁”的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教育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语言:
“同学们,孟母三迁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搬家的故事,它更深刻地揭示了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可以体现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分享你们的想法。”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历。有的提到学校的学习氛围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有的则讲述了家庭环境如何塑造个人性格。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我觉得学校的学习氛围很重要,如果周围的同学都很爱学习,我也会更有动力去学习。”
教师:“非常棒的观察!这就是环境对个人的正面影响。还有其他同学想分享吗?” 学生B:“我在家里做作业时,如果爸爸妈妈都在看电视或者玩手机,我就很难集中注意力。但是,如果他们也在看书或者工作,我就能更专心地完成作业。”
教师:“这个例子非常生动,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看来,我们不仅要选择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家庭氛围。” 教学环节八:情感升华,培养价值观 教师行为:
在学生们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责任。 教师语言: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和讨论,我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同样重要。即使环境不尽如人意,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和适应。那么,你们打算如何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提升自己呢?” 学生行为:
学生思考后,纷纷表达自己的决心和计划。有的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有的则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环节九:结束语 教师语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人之初》的续篇,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通过讨论和分享深化了理解。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对成长的追求,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字经》中的其他内容,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现在,下课!” 学生行为:
学生收拾好学习用品,满怀期待地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