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5 15:30:35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 宋朝治国政策 ”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自开国皇帝宋太祖开始,就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皇帝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的格局,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即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的时代特点。D项正确;
“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 体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体现了重武轻文的思想,排除A项;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体现了参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排除B项;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指的是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害怕死亡,国家就得到太平了。 这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重文轻武”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不同选项即可作答。
2.(2022·荆州)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
其余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2·聊城)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
A项民族交融的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4.(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安史之乱的发生 B.辽与北宋的对峙
C.金与南宋的战争 D.清军入关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正是金与南宋的战争,C项正确;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除A项;
辽、北宋政权此时已经灭亡,排除B项;
清军入关的时间是1644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金与南宋的对峙,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结合所学的金与南宋的对峙相关知识即可作答,此题还涉及跨学科,学生通过语文素养的积累也可作答此题。
5.(2022·滨州)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沈括的描述 “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唐诗中描写的奢华生活是北宋常见的景象,可知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D符合题意;
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说法太过绝对,A不符合题意;
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不是当时沈括描述的现象的背景,B不符合题意;
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说法太过绝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北宋经济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6.(2022·昆明)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内大小店铺比比皆是,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交易频繁且数量巨大,“动以万数”。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晋商、徽商活动较频繁 B.海外贸易领先世界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贸易繁荣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南宋的都城临安店铺林立,买卖不绝,数额巨大,这反映出南宋时期,都市商业贸易繁荣,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晋商、徽商活动较频繁,不符合题意;
B.海外贸易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2·海南)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陆路贸易的阻断
C.海外贸易的兴盛 D.贸易路线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主要是陆路贸易,到了南宋后,海外贸易成为主要途径,这说明从唐朝到南宋,贸易路线发生了变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B.陆路贸易的阻断,不符合题意;
C.海外贸易的兴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图一到图二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分析题干图表信息,唐朝时期的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占比超过半数,而到了北宋时期,南方长江流域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的北方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唐朝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后,唐朝由盛转衰,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大量人口不断南迁,到北宋初年,即呈现出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人口的状态。C项正确;
题干显示的是人口数据变化,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
题干涉及的人口南迁问题,与财政收入提高无关,排除B项;
人口总量从唐朝到北宋的确在增加,但题干扇形图的变化意在强调人口南迁导致的历史现象——经济重心南移,而非片面的人口总量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难度较难,学生需要先分析图表内容并通过对比题干所给的时代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时空观念如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历史示意图,★代表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掉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即 ★ 代表的朝代是自蒙古政权发展而来的元朝。B项正确;
唐朝存在的时间是618年至907年,排除A项;
明朝存在的时间是1368年至1644年,排除C项;
清朝(自清军入关起算)存在的时间是1644年至1912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蒙古政权的崛起及发展过程,难度适中,学生要对蒙古政权(蒙元)自兴起到统一全国的时间线索过程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即可作答。
10.(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弥补这个缺陷,元代实行了(  )
A.行省制 B.转运使 C.郡县制 D.“三司”制
【答案】A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 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并结合所学可知,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元代的行省制相较之前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A项正确;
转运使是宋代设置的负责把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的一种官职名,排除B项;
郡县制是自秦朝统一后,在全国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
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也有三司,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难度适中,学生要能读懂材料,解读材料,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11.(2022·泰州)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选项D正确;
选项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从题干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
选项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选项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从题干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近年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可能看到(  )
A.瓦子的勾栏内正在表演蹴鞠 B.人们抢购热门新书《红楼梦》
C.大相国寺在演戏剧《窦娥冤》 D.市民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时代背景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A项正确;
《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的文学作品,排除B项;
《窦娥冤》是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排除C项;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明朝初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市民生活,难度适中,学生需要代入历史情境,结合所学知识排除不符合当时情境的选项。
1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家国情怀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答案】C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可知,题干中的节日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此节日是端午节,C项正确;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但其起源均与屈原无关,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难度适中,学生通过分析题干材料即可作答,同时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亦可作答。
14.(2022·福建)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关汉卿 B.李时珍 C.宋应星 D.曹雪芹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元杂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元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据“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可知,李明同学学习的历史人物是关汉卿,选项A符合题意;
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其著作是《本草纲目》;宋应星是明朝的科学家,其著作是《天工开物》;曹雪芹是清朝的小说家,其著作是《红楼梦》,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关汉卿的相关史实。
15.(2022·河南)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确立 D.宋词的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广很快。故B符合题意;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西汉时期,改进于东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宋词的繁荣与出版事业的兴盛没有直接的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印刷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6.(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苏辙《栾城集》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材料反映出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局面 D.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可知,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了和约,即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C项正确;
澶渊之盟不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它是建立在北宋每年送给岁币,即辽银、绢等钱物的基础上,排除A项;
澶渊之盟的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材料中并未体现此条约对人民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
消除了民族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错误,隔阂只能缓解或减轻,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与北宋和战,即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并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即可作答。
17.(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贝币→金属币→纸币”的演进历史,数字货币正在成为当前和未来货币发展的新趋势。历史上“纸币”最早出现于(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北宋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 区出现“ 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项正确;
唐代、南宋、元代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纸币的出现),难度较易,学生识记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即可作答。
1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2022年8月10日,《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布,指出宋元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开始在澎湖、台湾设治,实施行政管辖。其中,元朝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 元朝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 ”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地区,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正确;
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公元前60年,建立的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A项;
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C项;
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时期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题干和识记所学知识的的基础上作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
1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两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历史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
【答案】(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经济重心南移。
(3)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科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化害为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 始置诸州通判 ”“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并结合所学可知, 宋朝政府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以此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中的年代信息可知,该数据展现的是唐朝与北宋时期南方与北方人口的数量对比,唐朝时期的北方人口占比超过一半且超过南方人口数量,而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即出现了北宋时期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的现象,而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即表格信息中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经济现象。
(3)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可知,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看法: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皆可,要从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着手回答,同时要指明科技的利弊。例如:科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化害为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点评】(1)此问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适中,学生需要理解材料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2)此问考查中国古代史的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需要综合分析材料所给的数据,对比唐朝与北宋时期南方与北方人口数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3)此问考查宋代科技的发展相关史实,难度适中,学生分析归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4)此问为开放题,言之有理皆可,但语言要完整,逻辑要通顺,不能出现史实错误,从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作用方面着手,即可作答,同时要注意分析科技的利弊。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2022·荆州)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3.(2022·聊城)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4.(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安史之乱的发生 B.辽与北宋的对峙
C.金与南宋的战争 D.清军入关
5.(2022·滨州)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6.(2022·昆明)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内大小店铺比比皆是,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交易频繁且数量巨大,“动以万数”。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晋商、徽商活动较频繁 B.海外贸易领先世界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贸易繁荣
7.(2022·海南)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陆路贸易的阻断
C.海外贸易的兴盛 D.贸易路线的变化
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图一到图二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时空观念如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历史示意图,★代表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0.(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弥补这个缺陷,元代实行了(  )
A.行省制 B.转运使 C.郡县制 D.“三司”制
11.(2022·泰州)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2.(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近年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剧中,宋仁宗带着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可能看到(  )
A.瓦子的勾栏内正在表演蹴鞠 B.人们抢购热门新书《红楼梦》
C.大相国寺在演戏剧《窦娥冤》 D.市民在传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13.(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家国情怀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14.(2022·福建)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关汉卿 B.李时珍 C.宋应星 D.曹雪芹
15.(2022·河南)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确立 D.宋词的繁荣
16.(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苏辙《栾城集》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材料反映出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局面 D.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17.(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货币大体经历了“实物→贝币→金属币→纸币”的演进历史,数字货币正在成为当前和未来货币发展的新趋势。历史上“纸币”最早出现于(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18.(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2022年8月10日,《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发布,指出宋元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开始在澎湖、台湾设治,实施行政管辖。其中,元朝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
二、非选择题
19.(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两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历史意义。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 宋朝治国政策 ”可知,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自开国皇帝宋太祖开始,就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皇帝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的格局,体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即反映当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的时代特点。D项正确;
“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 体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体现了重武轻文的思想,排除A项;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体现了参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排除B项;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指的是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害怕死亡,国家就得到太平了。 这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重文轻武”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不同选项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B项正确;
其余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开元盛世”;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
A项民族交融的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4.【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正是金与南宋的战争,C项正确;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排除A项;
辽、北宋政权此时已经灭亡,排除B项;
清军入关的时间是1644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金与南宋的对峙,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结合所学的金与南宋的对峙相关知识即可作答,此题还涉及跨学科,学生通过语文素养的积累也可作答此题。
5.【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沈括的描述 “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唐诗中描写的奢华生活是北宋常见的景象,可知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D符合题意;
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说法太过绝对,A不符合题意;
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不是当时沈括描述的现象的背景,B不符合题意;
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说法太过绝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北宋经济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6.【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南宋的都城临安店铺林立,买卖不绝,数额巨大,这反映出南宋时期,都市商业贸易繁荣,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晋商、徽商活动较频繁,不符合题意;
B.海外贸易领先世界,不符合题意;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D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主要是陆路贸易,到了南宋后,海外贸易成为主要途径,这说明从唐朝到南宋,贸易路线发生了变化,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经济重心的南移,不符合题意;
B.陆路贸易的阻断,不符合题意;
C.海外贸易的兴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8.【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分析题干图表信息,唐朝时期的北方黄河流域人口占比超过半数,而到了北宋时期,南方长江流域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的北方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唐朝安史之乱爆发(755年)后,唐朝由盛转衰,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大量人口不断南迁,到北宋初年,即呈现出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人口的状态。C项正确;
题干显示的是人口数据变化,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
题干涉及的人口南迁问题,与财政收入提高无关,排除B项;
人口总量从唐朝到北宋的确在增加,但题干扇形图的变化意在强调人口南迁导致的历史现象——经济重心南移,而非片面的人口总量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难度较难,学生需要先分析图表内容并通过对比题干所给的时代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1227年蒙古灭掉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即 ★ 代表的朝代是自蒙古政权发展而来的元朝。B项正确;
唐朝存在的时间是618年至907年,排除A项;
明朝存在的时间是1368年至1644年,排除C项;
清朝(自清军入关起算)存在的时间是1644年至1912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蒙古政权的崛起及发展过程,难度适中,学生要对蒙古政权(蒙元)自兴起到统一全国的时间线索过程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 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并结合所学可知,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元代的行省制相较之前朝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A项正确;
转运使是宋代设置的负责把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的一种官职名,排除B项;
郡县制是自秦朝统一后,在全国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
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明代也有三司,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难度适中,学生要能读懂材料,解读材料,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选项D正确;
选项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从题干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
选项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选项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从题干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时代背景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大的瓦子,可容几千人。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A项正确;
《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的文学作品,排除B项;
《窦娥冤》是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排除C项;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明朝初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市民生活,难度适中,学生需要代入历史情境,结合所学知识排除不符合当时情境的选项。
13.【答案】C
【知识点】传统节日及习俗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可知,题干中的节日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此节日是端午节,C项正确;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但其起源均与屈原无关,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难度适中,学生通过分析题干材料即可作答,同时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亦可作答。
14.【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元杂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元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据“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可知,李明同学学习的历史人物是关汉卿,选项A符合题意;
李时珍是明朝的医药学家,其著作是《本草纲目》;宋应星是明朝的科学家,其著作是《天工开物》;曹雪芹是清朝的小说家,其著作是《红楼梦》,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关汉卿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广很快。故B符合题意;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西汉时期,改进于东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盛行,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宋词的繁荣与出版事业的兴盛没有直接的联系,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印刷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6.【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可知,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了和约,即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C项正确;
澶渊之盟不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它是建立在北宋每年送给岁币,即辽银、绢等钱物的基础上,排除A项;
澶渊之盟的确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材料中并未体现此条约对人民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
消除了民族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错误,隔阂只能缓解或减轻,不可能消除,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辽与北宋和战,即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并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北宋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 区出现“ 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项正确;
唐代、南宋、元代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纸币的出现),难度较易,学生识记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 元朝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 ”可知,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地区,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B项正确;
西域都护是西汉时期公元前60年,建立的管辖西域的机构,排除A项;
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排除C项;
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时期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难度适中,学生在理解题干和识记所学知识的的基础上作答即可。
19.【答案】(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经济重心南移。
(3)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科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化害为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 始置诸州通判 ”“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并结合所学可知, 宋朝政府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以此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中的年代信息可知,该数据展现的是唐朝与北宋时期南方与北方人口的数量对比,唐朝时期的北方人口占比超过一半且超过南方人口数量,而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即出现了北宋时期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的现象,而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即表格信息中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经济现象。
(3)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可知,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看法: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皆可,要从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着手回答,同时要指明科技的利弊。例如:科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化害为利,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点评】(1)此问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适中,学生需要理解材料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2)此问考查中国古代史的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需要综合分析材料所给的数据,对比唐朝与北宋时期南方与北方人口数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才可作答。
(3)此问考查宋代科技的发展相关史实,难度适中,学生分析归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4)此问为开放题,言之有理皆可,但语言要完整,逻辑要通顺,不能出现史实错误,从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作用方面着手,即可作答,同时要注意分析科技的利弊。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