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单选题
1.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 )
秦→ →三国→西晋→…… →唐→……→元→ →清
A.汉、隋、明 B.夏、五代、明 C.汉、隋、北宋 D.商、五代、明
2.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拓展海外贸易 B.开拓国内市场 C.彰显明朝国威 D.加强友好往来
3.明朝前期处理政务依赖朝会。明朝中期处理政务的机制逐渐改变,变成“廷议——票拟(①)——批红(②)——封驳(六科)—执行(③)”的形式。在整个机制运行过程中,负责每个环节的部门或个人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皇帝或司礼监②内阁③六部 B.①内阁②皇帝或司礼监③六部
C.①内阁②六部③皇帝或司礼监 D.①六部②皇帝或司礼监③内阁
4.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伽马。而我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是在( )
A.盛赞西方航海家的大无畏冒险精神B.反思郑和船队规模浩大却影响有限
C.称赞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声名远播D.追究郑和船队靡费明朝财力的责任
5.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所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A.郑和下西洋 B.佛教的传播 C.中国火药的外传 D.玉米传入中国
6.明代的马政,实行内地与边镇两种不同的牧养马匹的方式。两京太仆寺负责管理内地民间牧养,而北部边防地区设立行太仆寺和苑马寺,负责所属各卫所、监苑的马匹牧养等相关事务的管理。明代的马政举措旨在( )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形成民族交融局面
C.促进边疆畜牧业的繁荣 D.提高内地军事地位
7.明太祖废丞相后认识到: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明朝内阁的形成和发展表明( )
A.明初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专制皇权体系受到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趋势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的复兴
8.明代言谏官通过会议讨论、奏疏、面劾等方式驳正朝政违失。明太祖朱元璋让吏部选用有德行、有学识并通达治体的“清谨介直之士”为言谏官,并强调“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朱元璋此举旨在( )
A.提高内阁行政效率 B.扩大言谏官的职权
C.维护政治统治权威 D.强化君主集权体制
9.专制时代统治者为实现自身权力的集中,往往重用亲信,由亲信而赋予权力,由权势人物而演变成权力机构,便成为自然而然的过程。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是( )
A.秦三公九卿制 B.隋唐三省六部制
C.元代中书省制 D.明成祖设立内阁
10.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后,由各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荐人选,奏请皇帝点用的廷推变成“祖宗定制”,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明熹宗天启年间,朝臣进而要求皇帝点用在廷推名单中居于首位者。上述变化表明( )
A.制度建设服从皇帝需要 B.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
11.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 C.明代的内阁 D.明代的宰相
12.明朝仁宗,宣宗到英宗正统前期,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B.内阁成为国家法定机构
C.内阁政治地位提升 D.中枢机构之间相互牵制
13.下图是某人绘制的明代中央政治体制运作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
A.丞相、九卿 B.中书省、尚书省 C.内阁、大学士 D.内阁、六部
14.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政府权力运行产生异化
C.内阁法定地位丧失 D.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15.明太祖为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军机处 B.设置内阁 C.实行奏折制度 D.废除宰相制度
16.明代宦官魏忠贤趁明熹宗沉迷于木匠工艺时,捧章请裁,使皇帝愈加厌烦政事,宦官遂可以暗操威柄,矫旨行事。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出明代( )
A.宦官专权威胁皇权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内阁议政功能丧失 D.皇帝权力的衰落
二、材料题
17.图1至图3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架构示意图,图4为民国初年中国政体架构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示中央官制是什么?指出其中丞相的地位及职责。
(2)概括图2与图3所示中央官制对相权进行调整的相同目的,并指出其做法的不同。
(3)与图1、2、3相比,图4反映出中国政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实录》
材料二 顺治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禁海令。顺治十八年的禁海令写道∶“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台湾外记》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大学士,但大学士对政事“鲜所参决”,仅“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选拔了解缙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从此内阁成了常设机构,其成员是正从六七品的翰林官,没有属官,“不得专制诸司”。宣德时开始了票拟制度,即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疏的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票拟往往成为敕谕发至全国执行,于是阁臣取得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实权。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从内阁的形成、演变,可见内阁是皇权不可缺少的辅助,它是以亲近皇帝,在皇权的直接扶翼下运作的。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内阁制中央行政制度起源于英国。1688年至1701年威廉三世当政期间,内阁成员已不再由国王遴选,而变成由议会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由向国王负责变成向议会负责,由咨询机关变为权力机关。到18世纪末19世初,内阁日益成为一个独立于王权之外、依附于议会下院、主管行政决策的权力实体。19世纪中叶,议会处于至尊的地位,内阁秉承议会意志管理国家。19世纪后期,内阁开始凌于议会之上,成为政治权力的中枢和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轴心。进入20世纪后,内阁权力继续扩大,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首相的权力也相应扩大,英国政治学家詹宁斯将首相比喻为“众多行星围之运转的太阳”。
——摘编自汤勤等《西方行政制度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内阁制度发展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三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摘自《明夷待访录·置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汉、唐、宋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不同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C
解析:根据“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得出其目的主要是炫耀明朝国威,政治色彩浓厚,C项正确;AD项都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排除AD项;郑和下西洋与开拓国内市场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皇帝或司礼监送达批红,六科封驳即是辅助皇帝处理奏章,最后交给六部执行,故B项正确,排除ACD。因此本题答案选B。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影响深远,而中国的远洋活动在郑和下西洋后逐渐衰落,因此“反思郑和船队规模浩大却影响有限”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不是盛赞西方航海家的大无畏冒险精神,而是强调西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具体阐述郑和船队靡费明朝财力的问题,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不是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声名远播,而是强调郑和下西洋影响有限,排除C项。故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A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从印度开始,经中亚、新疆、河西走廊传入内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国火药的外传主要是依靠丝绸之路,排除C项:玉米传入中国是从美洲、欧洲等地传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实行内地与边镇两种不同的牧养马匹的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国防力量,从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马政举措的主旨并非是形成民族交融局面,更不是促进边疆畜牧业的繁荣,排除BC项; D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表明内阁职权渐重,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对中央中枢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国家行政体系正常运行,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是皇权高度强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丞相制度没有再被恢复,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朱元璋要求吏部选用“清谨介直之士”为言谏官,并且强调“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这说明朱元璋重视言谏官的作用,说明他旨在维护政治统治的权威,C项正确。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明代废丞相,设置内阁,内阁不是法定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其充分体现了皇帝重用亲信,由亲信而赋予权力,由权势人物而演变成权力机构的过程,D项正确;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元代的中书省都是正式的法定中枢机构,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阁臣的入阁方式,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的唯一方式”及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大臣由皇帝直接任命为主变为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体现了文官集团对皇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C项正确;材料强调皇帝服从制度建设需要,排除A项;明代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决策方式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阁臣的入阁方式,无法得出其辅政趋向合法的结论,并且内阁辅政并未合法化,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拥有票拟权,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2.答案:C
解析:D材料没有体现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故排除D项;C根据材料“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的和制度化的职掌”可知,内阁的主要工作由原来的顾问到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这说明内阁地位有了显著提升,故选C项;CB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排除B项;A.内阁地位的上升实质上是皇权的强化,故排除A项。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与中书部,负责执行,故②是六部,故D正确;排除AB;大学士不负责执行,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宦官专权。明后期宦官在中枢权力运行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即政府权力运行出现异化,故选B项;宦官依附于君主,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异化表现,故排除A项;内阁自建立伊始起就没有获得法定地位,故排除C项;明后期政令的下达需经过皇帝—太监—管文书官—内阁等多道程序,行政效率低下,故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对以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D项正确;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A项;明成祖在位时,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内阁”,排除B项;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形成了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宦官魏忠贤趁明熹宗沉迷于木匠工艺时,捧章请裁,使皇帝愈加厌烦政事,宦官遂可以暗操威柄,矫旨行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废除了丞相,皇帝大权独揽,皇帝为了集权,设置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同时为了制约内阁,皇帝用自己身边宦官处理朝政。这使得宦官有了控制大权的机会,但是宦官权力来源于皇帝,其本质依然是皇帝加强专制的工具,B项正确;明朝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权,很难威胁到皇权,排除A项;明朝的内阁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其具有议政功能,“内阁议政功能丧失”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而“皇帝权力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1)官制:三公九卿制;地位及职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目的:加强皇权。不同:分散相权,废除丞相。
(3)从君主专制政体变为民主共和政
解析:(1)官制:根据“皇帝”“三公”“九卿”得出三公九卿制;地位及职责:结合所学可知,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上承天子,下总百官。
(2)目的:图2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3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二者都是加强皇权的措施。不同:图2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图3是废除丞相,强化皇权。
(3)图1、2、3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图4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变化是从君主专制政体变为民主共和政体。
18、
(1)答案: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或限制正常的海外贸易。
解析:相似:根据材料“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可归纳出二者均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或限制正常的海外贸易。
(2)答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均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答案: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9.答案:(1)异:①明代内阁服务于专制王权,英国内阁是近代民主代议制的产物;②明代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的正式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最终成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正式机构;③明代内阁服务于皇帝专制,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④明代内阁阁臣由皇帝任命;英国内阁成员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
同:①都曾经是最高统治者的咨询机构;②都曾是国家的非正式行政机构;③权力都不断增大;④都在不断发展演变。
(2)认识:①不同制度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治制度;④政治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⑤政治制度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对于高效政府的需求。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明代时期的中国、近代英国。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不同方面,据材料一“成祖即位,选拔了解缙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供皇帝参考采用”“内阁是皇权不可缺少的辅助”可得出明代内阁服务于专制王权,据材料二“内阁成员已不再由国王遴选,而变成由议会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由向国王负责变成向议会负责”可得出英国内阁是近代民主代议制的产物;据材料一“成员是正从六七品的翰林官,没有属官,‘不得专制诸司’”可得出明代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的正式行政机构,据材料二“内阁日益成为一个独立于王权之外、依附于议会下院、主管行政决策的权力实体”可得出英国内阁最终成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的正式机构;据材料一“内阁是皇权不可缺少的辅助,它是以亲近皇帝,在皇权的直接扶翼下运作的”可得出明代内阁服务于皇帝专制,据材料二“内阁由向国王负责变成向议会负责”可得出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据材料一“成祖即位,选拔了解缙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可得出明代内阁阁臣由皇帝任命,据材料二“变成由议会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可得出英国内阁成员下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
同:据材料一“阁臣草拟对各种奏疏的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材料二“内阁由向国王负责变成向议会负责,由咨询机关变为权力机关”可得出都曾经是最高统治者的咨询机构;据材料一“成员是正从六七品的翰林官,没有属官,‘不得专制诸司’”、材料二“咨询机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曾是国家的非正式行政机构;据材料一“不得专制诸司”“阁臣取得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实权。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材料二“内阁开始凌于议会之上,成为政治权力的中枢和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轴心。进入20世纪后,内阁权力继续扩大,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首相的权力也相应扩大”可得出权力都不断增大;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在不断发展演变。
20.答案:(1)秦:三公九卿制;汉:中(内)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
(2)明太祖:认为宰相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黄宗羲:认为宰相是官僚机器当中针对皇权的调节器,废掉之后会有严重后果。
明太祖和黄宗羲对待宰相做法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立场不同。明太祖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宰相;黄宗羲则站在普通士大夫的角度。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汉朝设立中(内)外朝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2)明太祖:根据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概括出明太祖认为宰相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黄宗羲:根据材料“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可概括出黄宗羲认为宰相是官僚机器当中针对皇权的调节器,废掉之后会有严重后果。结合所学从立场的角度概括明太祖和黄宗羲对宰相的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