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7 16:5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单选题
1.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B.因俗而治灵活多样
C.适应了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 D.都是兵农合一制度
2.为了巩固统一,元朝开创的新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行省制 D.“四等人制”
3.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管理,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该制度为(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羁縻府州制 D.行中书省制
4.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 )
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 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
5.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桃花石”即“中国”的意思。如《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汉人被称为“桃花石”。在《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回鹘人被称为“塔特·桃花石”,直译就是中国回鹘人。由此可以推断( )
A.少数民族政权正不断汉化 B.中原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C.各政权开启了同一化进程 D.民族共同体意识正不断发展
6.元朝统治者突破以前按山川地形自然体系划分政区的传统做法,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划分给若干个行省,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元朝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促进区域交流
C.便于修建驿道 D.加强中央集权
7.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8.《五代要会》卷二十九《契丹》条载:“契丹本无文纪,惟刻木为信,汉人陷番者以隶书之半,就加增减,撰为胡书。”这印证了( )
A.中华文化同源多元之特性 B.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落后
C.金朝文字得益于汉字影响 D.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9.辽国建立后,对以前的契丹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各部族长官与州节度使、刺史一样,既是本领区内的军事长官,也是赋有实权的行政长官。他们由辽廷统一任命,既有一定的任期,也有一定的考核制度。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 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10.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一位天文学家曾向朝廷进呈“简仪”的设计图纸,但直至金亡也没有制作成功。元代郭守敬在“百刻环内广面卧施圆轴四,使赤道环旋转无涩滞之患”通过发明和运用类似近代轴承的新零件,最终制成了简仪。材料表明,简仪的问世得益于( )
A.统一王朝君主的支持 B.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C.手工生产技术的进步 D.科学家的传承和创新
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开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12.《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边疆管理( )
A.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
C.沿袭了唐代的管理体制 D.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
13.1280年,忽必烈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时说:“(河源之地)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联欲极其源之所出。”这从侧面可印证元朝( )
A.科技成就显著 B.军政大权集中 C.疆域空前辽阔 D.重视黄河治理
14.《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管理广袤的疆土,元朝( )
A.设行省管理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 B.设置南、北面官
C.修筑驿道,建立驿站和急递铺系统 D.实行猛安谋克制
15.元世祖灭亡南宋之初,令各地官员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并在江南差拨站户设立驿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其目的在于( )
A.凸现元王朝经济的繁荣 B.实行行省制度
C.加强与察合台汗的联系 D.巩固国家统一
16.唐朝的道大多东西长、南北狭,元朝行省则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形势。上述变化源于( )
A.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B.政区划分原则的改变
C.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二、材料题
17.图1、图2、图3均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局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图1、图2、图3分别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图?
(2)根据三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历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18.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休或与共,共同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城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首糟、石榴、胡桃等物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据蔡名照《弘扬丝路精神再现丝路辉煌》等整理
材料二唐朝统一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及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了。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材料一中,“他”是谁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朝在何时何地设置了哪一军政机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唐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了哪些机构统辖天山南北
(3)根据材料三,写出元朝为加强管辖今西藏和新疆地区而设立的机构名称。(4)根据材料四,指出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糜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的发展所呈现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唐朝相比,元朝边疆治理的新发展。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出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祖以来,海内用兵,宁岁无几。重以海陵无道,赋役繁兴,盗贼满野,兵甲并起,万姓盻盻(盻盻:怒视).国内骚然,老无留养之丁,幼无顾复(顾复: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爱,颠危愁因,待尽朝夕(待尽朝夕:危在旦夕)。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此其效验也。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卷8《世宗纪下》
(1)材料反映了______(民族)的_____________之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宗治国思想属于诸子百家中的哪些流派。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宗纪下》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南北面官”为辽朝制度,“猛安谋克”为金朝兵农合一制度,“四等人制”为元朝制度,上述制度都适应了少数民族统治的需要,C正确;材料均为少数民族制度,看不出承袭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材料和因俗而治无关,排除B;D只符合金朝“猛安谋克”制度,排除。故选:C。
2.答案:C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及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A项正确;猛安谋克制度为金朝的制度,排除B项;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时期的制度,排除C项;行中书省制是元朝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元朝的宣政院以及宣慰司的设置意味着西藏被纳入中央管辖,明清两朝沿袭这一行政管辖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正确;A错在“开始”,而且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题干未涉及不同民族,而是强调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排除B:南部边疆的开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根据题干“宋代著名历史文献《突厥语大词典》词条里,称回鹘人为塔特·桃花石”和“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着汉人被称为桃花石”体现了浓厚的民族认同观念,D项正确;题干中的汉人和少数民族都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正不断汉化解释不合理,排除A项;辽夏金都已经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不是中原政权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排除B项;各政权开启同一化进程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突破了以前按山川自然地形划分政区的传统做法,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有利于降低地方割据的风险,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行省制度是政治制度,与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区域交流不大,排除AB项;犬牙交错对于修建驿道并无益处,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时期,辽朝、金朝和宋朝均自称“中国”,认同中原文化,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生活习俗趋于一致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非经济交流,排除B项;仅有周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得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契丹原本没有文字,契丹文字是仿照汉字的隶书增减偏旁之笔画创造而成,这印证了中华文明同源多元之特性,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契丹文字的创造,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落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金朝文字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间经济交流,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参照中原州县制,对原有的部族制进行了改造,其管理制度与地方州县一样,使其成为辽政权直接领导下的地方统治机构,这就强化了地方的控制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是讲辽国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汉化改革,不属于“因俗而治”,排除A项;部族制改革与宋辽战争没有必然联系,且辽国没有灭宋,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多元一体格局的信息,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一位天文学家曾向朝廷进呈‘简仪’的设计图纸,但直至金亡也没有制作成功……通过发明和运用类似近代轴承的新零件,最终制成了简仪”可知,郭守敬在借鉴前人经验及个人的努力之下制成了“简仪”,由此可知,简仪的问世得益于古代科学家的传承和创新,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君主对郭守敬制作“简仪”的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简仪是古代天文学家发明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它与浑仪一样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该仪器对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生产技术进步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12.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羁縻之州在元代“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内地是一样的,故选A项;“消弭了”过于绝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元代改变了唐代的边疆管理体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边疆管理的体制发生了变化,由唐代的羁縻政策到元代的管理一体化,无法得知行政管理效率是否提高,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朝忽必烈派专使探察黄河源头,命人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黄河源头有计划、有组织的实地考察。这一壮举源于元朝远超前代的疆域,说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故选C项;材料讲的是元朝对黄河源头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地考察,这并不是科技成就,排除A项;
“军政大权集中”与元朝的政治制度有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对黄河源头的探寻,并不等于对黄河的治理,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后, 为管理广袤的疆域,在全国修筑驿道,建立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大大加强了行政效率的提升,C项正确
元朝时期在西藏设立宣政院进行管理,而非行省, 排除A项;
辽代设置南、北面官,而非元朝,排除B项; 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而非元朝,排除D项。 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驿传制度有利于保障政令通畅,有助于加强元朝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元朝完善驿传制度是出于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显示经济实力,排除A项;行省制度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修建驿道、设立驿站是为了改善交通,加快信息传递,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府的统治,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所以实行行省制度不是驿传制度的目的,排除B项;元朝驿道四通八达,而非只为了联系察合台汗,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在地方设置道,而元朝时期设置行省。元朝时期为了防范地方势力的扩大,在行省设置中坚持犬牙交错的原则,由此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差别,所以这些变化源于政区划分原则的变化,B项正确,国家认同意识在唐朝时期同样存在,排除A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谈不上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排除C项;元朝虽然必唐朝的疆域扩大,但并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7、
(1)答案:图1是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图2是战国形势图,图3是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解析:从图一中的北齐、北周、陈,表明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地图,而这一张地图在教科书中有体现,所以可以直接写教科书中的名称;从图二中的赵魏韩齐楚等,可知这是战国的形势图;从图三中的夏、临安、燕京等可以看出这是南宋时期的形势图。
(2)答案:趋势一:民族交融趋势加强说明: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在与中原各国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他们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接受儒家文化,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金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
趋势二:经济重心南移说明: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趋势三: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说明:从经济发展、局部统一、民族交融、民心所向等角度予以说明即可。
解析:历史发展趋势,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历史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说明: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8.答案:(1)张骞。公元前60年,乌垒城,西域都护府。(2)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张骞。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
(2)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3)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辖新疆。
(4)根据材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答案:(1)趋势: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逐渐走向一体化:在民族交融中,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不懈追求;华夏族内部的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
(2)新发展: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或设置行省取代唐朝羁縻之州):设宣政院辖区,实现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辖。
(3)主流:在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20.答案:(1)女真;大定
(2)道家;儒家。
(3)《世宗纪下》是二手的文献史料,其编写离金世宗所处的年代较近,真实性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金朝前期的政治情况;可用于研究金世宗的社会治理措施和效果;可用于研究宋金关系和民族交融。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