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十九课《咕咚》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咕咚》是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该课文以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教材通过“咕咚”这一声突如其来的声响,引发了一系列小动物的恐慌与盲目跟从,最终揭示出真相,并传递出“遇到事情不能盲目跟从,要自己思考;要勇敢面对未知”的重要道理。课文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角色形象鲜明,有助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此外,课文还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和表演,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多停留在直观感受上。因此,在《咕咚》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分段阅读、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对于较长的句子和段落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复述故事和体会故事寓意的能力。此外,一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尚在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分享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这些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并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行为: 手持一张画有“咕咚”声音的动态图片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对学生说:“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张图,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到了什么故事呢?” 学生行为: 学生好奇地观察图片,纷纷举手回答:“我听到了咕咚的声音!”“我想到了水掉进湖里的声音!”“是不是有什么动物掉水里了?” 师生示例对话: 师:“你们真聪明,听到了咕咚的声音,还联想到了这么多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咕咚’有关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咕咚》。” 生(齐):“《咕咚》!”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师行为: “现在,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开始范读课文。 “听完老师的朗读,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呢?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引导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教师范读,随后自己尝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尝试通过图画、形声字特点或联系上下文猜测读音。 多种方法识记汉字环节: 形声字识记: 师(出示“咕、咚、吓、拦、领”等字):“看这些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有的左边是声旁,有的是右边。” 师:“对,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住它们的读音。比如‘咕’,左边是‘口’,表示和声音有关,右边是‘古’,我们可以猜它的读音和‘古’相近。” 其他方法识记: 对于“鹿、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交流已有知识来识记。 对于“野、熟、掉、逃、命”,则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联系上下文或看插图来认识。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教师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朗读后,教师检查自然段序号是否正确,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咕咚”是什么,以及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分享时,学生可能会说:“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故事里有小兔、小猴、大象、狐狸等动物。”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来说说,‘咕咚’到底是什么?” 生:“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师:“非常好!那故事中都有哪些动物呢?” 生(纷纷举手):“有小兔、小猴、大象、狐狸,还有……” 四、识记会写字,指导书写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今天要写的字。先来看‘吓、怕’这两个字。” 教师通过PPT展示字的笔画顺序,引导学生书空并组词。 对于“跟、都”,同样先让学生记字形、组词语,再观察结构特点,指导书写。 “家、象”两个字则通过字形演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行书写指导。 最后是“羊”字,简单书空后强调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行为: 学生跟随教师书空,记忆字形,并尝试组词。 在书写练习纸上认真书写每个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姿势和笔画顺序。 五、巩固练习与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也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些小游戏,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 生字接龙游戏: 教师先起头说出一个生字,如“咕”,然后邀请第一位学生接龙说出另一个生字,要求这个生字的第一个字母(或声旁)与上一个生字的最后一个字母相同或相近,以此类推。如:“咕→咚→吓→怕……”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生字。 角色扮演: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角色扮演活动。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小兔、小猴、大象等故事中的角色,用你们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咕咚’这个故事。” 学生分组准备,然后上台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参与生字接龙游戏,争先恐后地说出生字,享受游戏的乐趣。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们认真准备,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演绎了故事中的情节。 师生示例对话: 师:“非常好,你们不仅记住了生字,还能把它们运用得这么灵活。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 生1:“我觉得小兔它们太胆小了,听到咕咚声就害怕。” 生2:“但是它们后来也学会了要勇敢,不能盲目跟从。” 师:“对,这正是我们要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道理。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不能盲目跟从。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 生(纷纷举手):“有!……” 六、布置作业 书写作业: 在家继续练习书写今天所学的“吓、怕、跟、都、家、象、羊”这七个字,每个字写三行,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阅读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篇简短的连环画故事,尝试自己阅读,并尝试用简短的话复述给家人听。 思考作业: 思考一下,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咕咚”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日记本上。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不仅认识了新朋友——咕咚,还学会了如何勇敢地面对未知。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像今天一样,勇于探索,不盲目跟从。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咕咚》这篇课文,还玩了生字接龙和角色扮演的游戏。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还记得课文中的哪些生字和角色吗?”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回答,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和故事中的角色。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能说出三个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生字?”
生:“咕、咚、怕。”
师:“非常好!那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生:“有小兔、小猴、大象……”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分段阅读与分析 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段阅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就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行为: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以第一段为例):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段,然后告诉我,咕咚是什么声音?”
生(齐):“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师:“非常好!木瓜为什么会掉进湖里呢?”
生:“木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 2. 角色心理分析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在听到咕咚声后的反应。请同学们分别扮演小兔、小猴等角色,想象并说出他们当时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行为:
学生戴上动物头饰,分组讨论并分享角色心理。 师生示例对话:
师:“如果你是小兔,听到咕咚声,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很害怕,以为是什么怪物在叫。”
师:“那小猴呢?它听到小兔说咕咚来了,它做了什么?”
生:“小猴也跟着跑,它可能也很害怕,或者只是想跟着大家。” 三、复述故事与讨论 教师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整个故事。复述时,要注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行为:
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复述后讨论:
教师行为:
“故事讲完了,你们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故事的寓意。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能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遇到事情不能盲目跟从,要自己思考。”
生2:“我还学到了要勇敢,不能害怕未知的东西。” 四、拓展延伸 教师行为:
“同学们,如果你们是故事中的小动物,在听到咕咚声后,你们会怎么做呢?请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分享。” 学生行为:
学生小组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派代表上台分享。 师生示例对话: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你们的想法?”
生(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应该先去看看咕咚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盲目逃跑。”
师:“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勇气!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五、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已经从《咕咚》这个故事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道理。现在,老师想带大家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加深我们对这些道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参与,展现出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活动一:创意绘画 教师行为:
“请大家拿出画笔和纸,我们来进行一次创意绘画。主题是‘勇敢的我’。你可以画自己遇到挑战时勇敢面对的场景,也可以画自己想象中的勇敢角色。画完后,我们可以互相欣赏并分享画中的故事。” 学生行为:
学生开始创作,有的画自己在黑暗中勇敢前行,有的画自己站在领奖台上接受表彰,还有的画自己帮助小动物渡过难关。 活动二:情景模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情景模拟游戏。老师会设定几个场景,比如在学校遇到了不认识的人要带你走,或者在家里发现了奇怪的声音。你们需要分组讨论,制定应对策略,并上台表演出来。”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如大声呼救、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冷静观察等。然后,他们上台表演,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展现出应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六、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 续写故事:请续写《咕咚》的故事,想象小动物们在知道咕咚真相后,如何向森林里的其他动物解释并帮助他们克服恐惧。要求语句通顺,情节合理。 阅读拓展:阅读一篇与《咕咚》主题相似的寓言故事,如《小马过河》,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包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从中获得的启示。 口头作业: 家庭讨论: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故事和道理,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挑战时是如何应对的,以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故事分享会:准备一个与“勇敢面对未知”相关的故事或经历,下节课进行班级分享。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听来的故事,要求内容积极向上,能够启发他人。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咕咚》这个故事,还通过创意绘画、情景模拟等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像今天一样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记住,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也选择前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期待你们下次更加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