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热力学定律——2025届浙江省物理选考三年高考一年模拟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4热力学定律——2025届浙江省物理选考三年高考一年模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7-19 09:40: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热力学定律——2025届浙江省物理选考三年高考一年模拟
1. (多选)(2024 浙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子整体呈电中性但内部有复杂结构
B.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大小都相同
C.增加接收电路的线圈匝数,可接收更高频率的电台信号
D.分子间作用力从斥力变为引力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先增加后减少
2. (2024 浙江)如图所示,测定一个形状不规则小块固体体积,将此小块固体放入已知容积为V0的导热效果良好的容器中,开口处竖直插入两端开口的薄玻璃管,其横截面积为S,接口用蜡密封。容器内充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并用质量为m的活塞封闭,活塞能无摩擦滑动,稳定后测出气柱长度为l1,将此容器放入热水中,活塞缓慢竖直向上移动,再次稳定后气柱长度为l2、温度为T2。已知S=4.0×10﹣4m2,m=0.1kg,l1=0.2m,l2=0.3m,T2=350K,V0=2.0×10﹣4m3,大气压强p0=1.0×105Pa,环境温度T1=300K。
(1)在此过程中器壁单位面积所受气体分子的平均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气体分子的数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求此不规则小块固体的体积V;
(3)若此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10.3J,求吸收热量Q。
3. (2024 浙江)如图所示,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绝热容器被隔板A分成体积均为V1=750cm3的左右两部分。面积为S=100cm2的绝热活塞B被锁定,隔板A的左侧为真空,右侧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处于温度T1=300K、压强p1=2.04×105Pa的状态1。抽取隔板A,右侧中的气体就会扩散到左侧中,最终达到状态2。然后解锁活塞B,同时施加水平恒力F,仍使其保持静止,当电阻丝C加热时,活塞B能缓慢滑动(无摩擦),使气体达到温度T3=350K的状态3,气体内能增加ΔU=63.8J。已知大气压强p0=1.01×105Pa,隔板厚度不计。
(1)气体从状态1到状态2是 (选填“可逆”或“不可逆”)过程,分子平均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求水平恒力F的大小;
(3)求电阻丝C放出的热量Q。
4. (多选)(2023 浙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量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B.液体的表面张力方向总是跟液面相切
C.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的形式是不同的
D.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接近时,观察者观测到波的频率大于波源振动的频率
5. (2023 浙江)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一个报警装置,其原理如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圆柱形容器内用面积S=100cm2、质量m=1kg的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能无摩擦滑动。开始时气体处于温度TA=300K、活塞与容器底的距离h0=30cm的状态A。环境温度升高时容器内气体被加热,活塞缓慢上升d=3cm恰好到达容器内的卡口处,此时气体达到状态B。活塞保持不动,气体被继续加热至温度Tc=363K的状态C时触动报警器。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了ΔU=158J。取大气压,求气体:
(1)在状态B的温度;
(2)在状态C的压强;
(3)由状态A到状态C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Q。
6. (2023 浙江)如图所示,导热良好的固定直立圆筒内用面积S=100cm2、质量m=1kg的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能无摩擦滑动。圆筒与温度300K的热源接触,平衡时圆筒内气体处于状态A,其体积VA=600m3。缓慢推动活塞使气体达到状态B,此时体积VB=500m3。固定活塞,升高热源温度,气体达到状态C,此时压强pC=1.4×105Pa。已知从状态A到状态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Q=14J;从状态B到状态C,气体内能增加ΔU=25J;大气压p0=1.01×105Pa。
(1)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B,其分子平均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圆筒内壁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求气体在状态C的温度TC;
(3)求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B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的功W。
1. (多选)(2024 温州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可以向外辐射紫外线,也可向外辐射γ射线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也可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C.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热运动,也可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D.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可以自发地全部传递给低温物体,也可以自发地完全变成功
2. (多选)(2024 西湖区校级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是电磁感应
B.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C.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是把电学量“电容”转换为力学量“位移”
D.赫兹测得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c,从而预言了光是电磁波
3. (多选)(2024 台州二模)以下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大小实验时,向水面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时,粉膜太薄会导致粉膜“支离破碎”,粉膜没有完全包围油膜
B.“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使摆的周期大一些,以方便测量,开始时拉开摆球,使摆线相距平衡位置有较大的角度
C.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若想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可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
D.在“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测量电压时可以用多用电表
4. (2024 浙江模拟)一艘飞船的舱壁被撞出了一个洞,八分钟内气压从0.99atm下降到0.89atm。飞船体积V=390m3,舱内温度为24℃。舱内空气可视为摩尔质量为29×10﹣3kg/mol的理想气体,则小洞的直径最接近(  )
A.5.6×10﹣4m B.5.6×10﹣3m C.5.6×10﹣2m D.5.6×10﹣1m
5. (2024 台州二模)2024年1月底,台州迎来了近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降雪,大地银装素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绒绒的雪花是晶体
B.雪花在空中飘舞做的是布朗运动
C.雪花在风中飘落过程中机械能一直减小
D.雪天路滑,汽车在转弯时易侧滑是因为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6. (2024 浙江模拟)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某学生设想“天地同一实验”,即在空间站和地面做同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下面有关其设想的实验和可能出现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1用一根绳子系着一个金属球,拉开一个角度,静止释放后“天上”和“地上”看到的现象相同
B.如图2用同样的材料和操作流程,做教材中的薄膜干涉实验,“天上”和“地上”实验现象相同
C.如图3相同密闭容器内装着完全相同的气体,在相同的温度下,“天上”和“地上”容器内气体压强相同
D.如图4用相同材料做成的两根内径相同、两端开口的圆柱形毛细管竖直插入水中,“天上”和“地上”观察到的现象相同
7. (2024 宁波模拟)理想气体常数R是表征理想气体性质的一个常数,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推得,其中p为气体压强,Vm为气体的摩尔体积(一摩尔物质在0℃1atm的体积),T为热力学温度,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表示理想气体常数R的单位,正确的是(  )
A.J/mol K B.kg m2/(s2 K)
C.kg m2/(s2 mol K) D.kg m3/(s2 mol K)
8. (多选)(2024 宁波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些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晶体
B.普朗克首先将量子观念引入了原子领域
C.霍尔元件可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和方向
D.不计分子之间的分子势能,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具有相同的内能
9. (2024 乐清市校级三模)学习了热学部分知识后,小智同学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利用气体来测量液体温度的装置。
该装置由导热性能良好、厚度不计的圆柱形细管、圆柱形金属块、四个挡条组成。圆柱形金属块质量为20g、厚度为2cm与管壁紧密接触(不漏气),管内用金属块封闭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管内挡条限制金属块只能在管内一定范围内上下移动,以金属块下端位置为基准在上下挡条之间刻上刻度。上、下挡条间距离为40cm,上端挡条距管下端距离为100cm,管的横截面积为5mm2,测温时把温度计竖直插入待测液体中。不考虑固体的热胀冷缩,不计一切摩擦阻力。外界大气压强恒为,当管内气体的温度为27℃时金属块恰好对下方挡条无压力。
(1)测量温度时,管内气体和待测液体达到 (选填“平衡态”或者“热平衡”),该温度计的刻度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2)该温度计的测温范围;
(3)某次测温时示数由57℃上升到157℃,如果该过程气体内能改变量为0.4J,求管内气体吸收的热量。
10. (2024 温州三模)某款气压式升降椅,它通过活塞上下运动来控制椅子的升降,其核心部件模型工作原理简图如图所示。圆筒形导热气缸,开口向上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筒长L=18cm、内部横截面积S1=20cm2,横截面积S2=18cm2。的圆柱形活塞插在气缸内,在卡环(可使活塞向下运动而不能向上运动,且当活塞运动时与活塞间无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开始时活塞有h=5.0cm的长度伸入气缸,缸内封闭气体压强p1=3.0×105Pa,已知活塞与椅面的总质量m=5.0kg,大气压强p0=1.0×105Pa,缸内气体视为理想气体,装置不漏气,环境温度保持不变,不计摩擦。
(1)椅面缓慢下降,若活塞对气体做功32J,则缸内气体 (选填“吸热”、“放热”),其数值为 ;
(2)某同学先虚坐在椅面上(与椅面间恰无作用力),然后逐渐减小脚对地面的压力,使活塞缓慢下降Δh=5.0cm后脚刚好完全离开地面,并保持稳定。求稳定后气体压强p2和该同学的质量M。
11. (2024 西湖区校级模拟)超市中有一种“强力吸盘挂钩”,其结构原理如图甲图所示。使用时,按住锁扣把吸盘紧压在墙上,空腔内气体压强仍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然后再扳下锁扣,让锁扣通过细杆把吸盘向外拉起,空腔体积增大,从而使吸盘紧紧吸在墙上(如图丙)。已知外界大气压强p0=1×105Pa,甲图空腔体积为V0=1.5cm3,乙图空腔体积为V1=2.0cm3,吸盘空腔内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忽略操作时温度的变化,全过程盘盖和吸盘之间的空隙始终与外界连通。
(1)扳下锁扣过程中空腔内气体是 。(吸热、放热)
(2)求扳下锁扣后空腔内气体的压强p1;
(3)若吸盘与墙面接触的正对面积为S,强力挂钩的总质量为m,与墙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正压力的k倍,则所能挂物体的最大质量?
12. (2024 镇海区校级三模)如图所示,浸没在水中的容器被隔板K隔开成相等的A、B两部分,水与外界绝热。已知A内有一定量的稀薄气体,达到平衡状态时温度为T0,压强为P0;B内为真空。抽开隔板K后,A内气体进入B,在此过程中水温不变,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若容器内气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为ΔU=αΔT(α为已知常量)。
(1)求达到新平衡态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Q和所做功A;
(2)求达到新平衡态时容器的压强p;
(3)若抽开隔板K后再将水温升至1.5T0,求容器内最终的压强p'和吸收的热量Q′。
13. (2024 浙江模拟)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开口向上的圆柱形导热汽缸,用质量m=1kg的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可以在汽缸内无摩擦移动。活塞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两个定滑轮与地面上质量M=3kg的物块连接。初始时,活塞与缸底的距离h0=40cm,缸内气体温度T1=300K,轻绳恰好处于伸直状态,且无拉力。已知大气压强p0=0.99×105Pa,活塞横截面积S=100cm2,忽略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g=10m/s2。现使缸内气体温度缓慢下降,则:
(1)当物块恰好对地面无压力时,求缸内气体的温度T2;
(2)当缸内气体温度降至T3=261.9K时,求物块上升高度Δh;已知整个过程缸内气体内能减小121.2J,求其放出的热量Q。
14. (2024 温州二模)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开口向上的圆柱形导热气缸,用质量m=1kg的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可以在气缸内无摩擦移动。活塞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两个定滑轮与地面上质量M=3kg的物块连接。初始时,活塞与缸底的距离h0=40cm,缸内气体温度T1=300K,轻绳恰好处于伸直状态,且无拉力。已知大气压强,活塞横截面积S=100cm2,忽略一切摩擦。现使缸内气体温度缓慢下降,则:
(1)当物块恰好对地面无压力时,求缸内气体的温度T2;
(2)当缸内气体温度降至T3=261.9K时,求物块上升高度Δh;
(3)已知整个过程缸内气体内能减小121.2J,求其放出的热量Q。
15. (2024 浙江模拟)如图所示,一端开口的绝热试管竖直放置,开口朝上,试管总长l=75.0cm,横截面积S=10.0cm2试管内用水银封闭一段理想气体,气柱高度与水银柱高度均为h=25.0cm,试管下侧内部有一电阻丝,电阻丝的体积可忽略。该理想气体初始温度T1=300K,处于状态A。现通过电阻丝对封闭的气体缓慢加热,使水银上液面恰好到达玻璃管开口处,气体处于状态B。继续对封闭气体缓慢加热,直至水银恰好即将全部流出,气体达到状态C。已知大气压强p0=75.0cmHg约为105Pa,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气体处于状态B时的温度T2;
(2)气体从状态B到状态C,其分子平均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试管内壁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已知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C,内能增加ΔU=78J,求整个过程电阻丝放出的热量Q。
16. (2024 浙江模拟)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测量某一不规则实心矿石的体积V,导热良好的气缸上部高L1=20cm,横截面积S1=100cm2,下部高L2=20cm,横截面积S2=450cm2,质量为m的活塞初始轻放到气缸的顶部,封闭了空气后继续缓慢下落,待平衡后,活塞下表面正好距气缸顶部h1=10cm。将矿石放入气缸底部,再次封上活塞后,发现最终活塞静止时下表面距气缸顶部h2=8cm。已知大气压强p0=1.0×105Pa,活塞气缸紧密接触且不计两者间的摩擦,封闭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环境温度恒定。
(1)活塞下降过程中,被封闭空气对外做 功(选填“正”或“负”),被封闭空气待温度稳定后,其内能将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求活塞的质量m;
(3)求矿石的体积V。
17. (2024 绍兴二模)如图1所示,开口的塑料瓶下部分盛有一定质量的液体,上部分被空气占据,此时瓶内空气温度为280K、压强为1.0×105Pa。当瓶内空气温度从280K升高到300K时,部分空气将跑到大气中,立即用质量为50g、横截面积为2cm2的圆柱形瓶塞密封上部分剩余的空气(图2所示),再将瓶内空气温度恢复至280K,接着维持此温度,然后用力挤压塑料瓶使瓶塞弹出,已知大气温度恒为280K、压强恒为1.0×105Pa,瓶塞与瓶口的最大静摩擦力为3.5N。不考虑瓶内空气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塑料瓶的体积和液体的物态变化,挤压塑料瓶过程中瓶内空气温度保持不变,瓶塞体积相对于瓶内空气体积可忽略不计。
(1)瓶塞密封的剩余空气从300K降温至280K的过程中,塑料瓶内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剩余空气向外界 (选填“吸热”或“放热”)。
(2)求瓶内剩余空气的分子数目占原来空气的分子总数目比例。(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3)求瓶塞恰好被弹出时,瓶内剩余空气体积变为挤压前的几倍?(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18. (2024 宁波模拟)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温度报警装置,原理图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导热汽缸内用质量m=0.2kg、横截面积S=100mm2上表面涂有导电物质的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当缸内气体的温度T1=300K时,活塞下表面与汽缸底部的距离h1=6cm上表面与a、b两触点的距离h2=3cm。当活塞上移至卡口处,上表面恰好与a、b两触点接触,触发报警器报警。不计一切摩擦,大气压强恒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求该报警装置报警的最低热力学温度T2;
(2)当环境温度缓慢升高到T3=600K时,求封闭气体的压强p2;
(3)若环境温度由T1=300K缓慢升高到T3=600K时,气缸内气体吸收热量1.8J,求该部分气体内能的增量ΔU。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热力学定律——2025届浙江省物理选考三年高考一年模拟
1. (多选)(2024 浙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子整体呈电中性但内部有复杂结构
B.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大小都相同
C.增加接收电路的线圈匝数,可接收更高频率的电台信号
D.分子间作用力从斥力变为引力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先增加后减少
【解答】解:A.根据中子的符号可知,中子呈电中性;
根据β衰变的实质为
由此可以说明中子内部有复杂结构,故A正确;
B.根据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可知,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大小都相同,故B正确;
C.根据LC电路的频率公式可知,增加接收电路的线圈匝数,可减小振荡电路的固有频率,则可接收较低频率的电台信号,故C错误;
D.分子间作用力从斥力变为引力的过程中,即分子距离从小于到大于r0的过程,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则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故D错误。
故选:AB。
2. (2024 浙江)如图所示,测定一个形状不规则小块固体体积,将此小块固体放入已知容积为V0的导热效果良好的容器中,开口处竖直插入两端开口的薄玻璃管,其横截面积为S,接口用蜡密封。容器内充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并用质量为m的活塞封闭,活塞能无摩擦滑动,稳定后测出气柱长度为l1,将此容器放入热水中,活塞缓慢竖直向上移动,再次稳定后气柱长度为l2、温度为T2。已知S=4.0×10﹣4m2,m=0.1kg,l1=0.2m,l2=0.3m,T2=350K,V0=2.0×10﹣4m3,大气压强p0=1.0×105Pa,环境温度T1=300K。
(1)在此过程中器壁单位面积所受气体分子的平均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气体分子的数密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求此不规则小块固体的体积V;
(3)若此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10.3J,求吸收热量Q。
【解答】解:(1)温度升高后,活塞缓慢上升,受力不变,故封闭气体的压强不变;
根据压强公式可知,器壁单位面积所受气体分子的平均作用力不变;
容器内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由于体积变大,因此气体分子的数密度变小。
(2)气体发生等压变化,根据盖﹣吕萨克定律
代入数据解得V=4×10﹣5m3
(3)整个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为W=﹣p1S(l2﹣l1)
对活塞受力分析p1S=mg+p0S
解得W=﹣4.1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其中ΔU=10.3J
解得Q=14.4J>0
故气体吸收热量为14.4J。
故答案为:(1)不变,变小;
(2)此不规则小块固体的体积4×10﹣5m3;
(3)吸收热量14.4J。
3. (2024 浙江)如图所示,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绝热容器被隔板A分成体积均为V1=750cm3的左右两部分。面积为S=100cm2的绝热活塞B被锁定,隔板A的左侧为真空,右侧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处于温度T1=300K、压强p1=2.04×105Pa的状态1。抽取隔板A,右侧中的气体就会扩散到左侧中,最终达到状态2。然后解锁活塞B,同时施加水平恒力F,仍使其保持静止,当电阻丝C加热时,活塞B能缓慢滑动(无摩擦),使气体达到温度T3=350K的状态3,气体内能增加ΔU=63.8J。已知大气压强p0=1.01×105Pa,隔板厚度不计。
(1)气体从状态1到状态2是 (选填“可逆”或“不可逆”)过程,分子平均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求水平恒力F的大小;
(3)求电阻丝C放出的热量Q。
【解答】解:(1)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自然界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有方向性,气体的扩散可以自发进行,因此气体从状态1到状态2是不可逆过程;
由于隔板A的左侧为真空,可知气体从状态1到状态2,气体自由膨胀,不做功,又没有发生热传递,所以气体的内能不变,气体的温度不变,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2)气体从状态1到状态2发生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耳定律p1V1=p2 2V1
代入数据解得
解锁活塞B,同时施加水平恒力F,仍使其保持静止,以活塞B为对象,
根据平衡条件p2S=p0S+F
代入数据解得F=10N
(3)当电阻丝C加热时,活塞B能缓慢滑动(无摩擦),使气体达到温度T2=350K的状态3,可知气体做等压变化
根据盖 吕萨克定律
代入数据解得
该过程气体对外做功为W=p2ΔV=p2(V3﹣2V1)
代入数据解得W=25.5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ΔU=﹣W+Q′
解得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ΔU+W=63.8J+25.5J=89.3J
可知电阻丝C放出的热量为Q=Q′=89.3J。
答:(1)不可逆;不变;
(2)水平恒力F的大小为10N;
(3)电阻丝C放出的热量为89.3J。
4. (多选)(2023 浙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量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B.液体的表面张力方向总是跟液面相切
C.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的形式是不同的
D.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接近时,观察者观测到波的频率大于波源振动的频率
【解答】解:A、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得,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故A错误;
B、液体的表面张力方向总是跟液面相切,故B正确;
C、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物理规律的形式是相同的,故C错误;
D、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可知,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接近时,观察者接收到波的频率增大;反之,观察者接收到波的频率减小。故D正确。
故选:BD。
5. (2023 浙江)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一个报警装置,其原理如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圆柱形容器内用面积S=100cm2、质量m=1kg的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能无摩擦滑动。开始时气体处于温度TA=300K、活塞与容器底的距离h0=30cm的状态A。环境温度升高时容器内气体被加热,活塞缓慢上升d=3cm恰好到达容器内的卡口处,此时气体达到状态B。活塞保持不动,气体被继续加热至温度Tc=363K的状态C时触动报警器。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气体内能增加了ΔU=158J。取大气压,求气体:
(1)在状态B的温度;
(2)在状态C的压强;
(3)由状态A到状态C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Q。
【解答】解:(1)从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中气体发生等压变化,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TB=330K
(2)气体在状态B的压强为pB=p00.99×105PaPa=1×105Pa
从状态B到状态C的过程中气体发生等容变化,根据查理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pC=1.1×105Pa
(3)从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中气体对外做的功为W=pBSd=1×105×100×10﹣4×0.03J=30J
从状态B到状态C的过程中气体不做功。由状态A到状态C过程中,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ΔU=Q﹣W
代入数据解得:Q=188J
答:(1)气体在状态B的温度为330K;
(2)气体在状态C的压强为1.1×105Pa;
(3)由状态A到状态C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Q为188J。
6. (2023 浙江)如图所示,导热良好的固定直立圆筒内用面积S=100cm2、质量m=1kg的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能无摩擦滑动。圆筒与温度300K的热源接触,平衡时圆筒内气体处于状态A,其体积VA=600m3。缓慢推动活塞使气体达到状态B,此时体积VB=500m3。固定活塞,升高热源温度,气体达到状态C,此时压强pC=1.4×105Pa。已知从状态A到状态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Q=14J;从状态B到状态C,气体内能增加ΔU=25J;大气压p0=1.01×105Pa。
(1)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B,其分子平均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圆筒内壁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求气体在状态C的温度TC;
(3)求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B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的功W。
【解答】解:(1)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中,圆筒内气体与热源处于热平衡状态,则圆筒内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其分子平均动能不变;
根据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CT可知,因为从状态A到状态B过程,气体的温度不变,体积减小,所以气体的压强增大,所以圆筒内壁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增大;
(2)从状态A到状态B的过程中,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根据玻意耳定律可得:
pAVA=pBVB
在A状态时,根据活塞的平衡状态可得:
p0S=mg+pAS
其中,S=100cm2=0.01m2
从状态B到状态C的过程中,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根据查理定律可得:
联立解得:TC=350K
(3)因为A到B过程中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则ΔUAB=0
从状态A到状态C的过程中,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ΔUAC=Q+WAC
因为状态B到状态C过程气体的体积不变,则WAC=WAB
根据题意可得:ΔUAC=ΔU
联立解得:WAB=11J
答:(1)不变;增大;
(2)气体在状态C的温度为350K;
(3)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B过程中外界对系统做的功为11J。
1. (多选)(2024 温州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可以向外辐射紫外线,也可向外辐射γ射线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也可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
C.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热运动,也可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D.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可以自发地全部传递给低温物体,也可以自发地完全变成功
【解答】解:A.大量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可以向外辐射紫外线,不能向外辐射γ射线,故A错误;
B.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也可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故B正确;
C.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热运动,也可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故C正确;
D.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可以自发地全部传递给低温物体,也不可能自发地完全变成功,故D错误。
故选:BC。
2. (多选)(2024 西湖区校级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是电磁感应
B.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C.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是把电学量“电容”转换为力学量“位移”
D.赫兹测得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c,从而预言了光是电磁波
【解答】解:A、无线充电是利用交流电在受电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来充电的,故A正确;
B、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小颗粒的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故B正确;
C、电容式位移传感器是把力学量“位移”转换为电学量“电容”,故C错误;
D、赫兹测得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光速c,从而证实了光是电磁波,故D错误。
故选:AB。
3. (多选)(2024 台州二模)以下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大小实验时,向水面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时,粉膜太薄会导致粉膜“支离破碎”,粉膜没有完全包围油膜
B.“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使摆的周期大一些,以方便测量,开始时拉开摆球,使摆线相距平衡位置有较大的角度
C.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若想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可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
D.在“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测量电压时可以用多用电表
【解答】解:A.粉膜太薄会导致粉膜“支离破碎”,粉膜没有完全包围油膜,从而无法准确画出油膜的轮廓,故A正确;
B.只有当摆角小于5o时,才能将单摆的摆动看成简谐运动,振动周期才满足
如果摆角过大,振动周期有较大的偏差,从而测出的重力加速度误差较大,故B错误;
C.在“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实验中,根据
可知如果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L增大,从而条纹间距Δx增大,观察到的条纹个数减小,故C错误;
D.在“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测量电压时可以用多用电表的交流电压挡测量,故D正确。
故选:AD。
4. (2024 浙江模拟)一艘飞船的舱壁被撞出了一个洞,八分钟内气压从0.99atm下降到0.89atm。飞船体积V=390m3,舱内温度为24℃。舱内空气可视为摩尔质量为29×10﹣3kg/mol的理想气体,则小洞的直径最接近(  )
A.5.6×10﹣4m B.5.6×10﹣3m C.5.6×10﹣2m D.5.6×10﹣1m
【解答】解:初始时刻飞船内气体压强为:p1=0.99atm=0.99×105Pa
末时刻飞船内气体压强为:p2=0.89atm=0.89×105Pa
飞船内气体体积为:V1=390m3
飞船内气体温度为:T=297K
由玻意耳定律得:p1V1=p2V2
解得:V2=433.82m3
所以有ΔV=V2﹣V1
代入数据得:ΔV=43.82m3
对于小孔或狭缝流出的气体,流速v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估算:
v=C(无损失情况下C=1)
对于密度ρ可以通过理想气体定律计算:
(R是理想气体常数,其值通常为8.314J/(mol K);初始压强p=0.99×105Pa;摩尔质量M=29×10﹣3kg/mol)
代入数据解得:ρ=1.16kg/m3
将ρ代入数据,解得:v=131.31m/s
流出气体的体积ΔV=vSt
已知t=8min,S=π
联立解得:d≈0.03m,与B最接近,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 (2024 台州二模)2024年1月底,台州迎来了近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降雪,大地银装素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绒绒的雪花是晶体
B.雪花在空中飘舞做的是布朗运动
C.雪花在风中飘落过程中机械能一直减小
D.雪天路滑,汽车在转弯时易侧滑是因为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解答】解:A、雪花是水蒸气凝华时形成的晶体,故A正确;
B、雪花形状比较大,不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所以不能把雪花的运动认为是布朗运动,故B错误;
C、雪花飘落过程中风可能对雪花做正功,雪花的机械能可能增大,故C错误;
D、雪天路滑,汽车在转弯时容易侧滑是因为地面的摩擦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车辆受到离心力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故D错误。
故选:A。
6. (2024 浙江模拟)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某学生设想“天地同一实验”,即在空间站和地面做同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下面有关其设想的实验和可能出现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1用一根绳子系着一个金属球,拉开一个角度,静止释放后“天上”和“地上”看到的现象相同
B.如图2用同样的材料和操作流程,做教材中的薄膜干涉实验,“天上”和“地上”实验现象相同
C.如图3相同密闭容器内装着完全相同的气体,在相同的温度下,“天上”和“地上”容器内气体压强相同
D.如图4用相同材料做成的两根内径相同、两端开口的圆柱形毛细管竖直插入水中,“天上”和“地上”观察到的现象相同
【解答】解:A.如图1用一根绳子系着一个金属球,拉开一个角度,静止释放后,“天上”由于完全失重,小球相对空间站静止不动;“地上”由于重力的影响,小球将做圆周运动,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相同,故A错误;
B.如图2用同样的材料和操作流程,做教材中的薄膜干涉实验,“天上”由于完全失重状态,薄膜厚度基本均匀分布,不会出现干涉条纹;“地上”由于重力的影响,薄膜厚度并不是均匀分布,形成上薄下厚的形状,会出现干涉条纹,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相同,故B错误;
C.气体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频繁碰撞器壁而产生的,如图3相同密闭容器内装着完全相同的气体,在相同的温度下,分子平均动能相同,“天上”和“地上”容器内气体压强相同,故C正确;
D.如图4用相同材料做成的两根内径相同、两端开口的圆柱形毛细管竖直插入水中,“天上”由于完全失重,观察到水上升到毛细管顶部,“地上”由于重力的影响,观察到水上升一小段距离后静止不动,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7. (2024 宁波模拟)理想气体常数R是表征理想气体性质的一个常数,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推得,其中p为气体压强,Vm为气体的摩尔体积(一摩尔物质在0℃1atm的体积),T为热力学温度,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表示理想气体常数R的单位,正确的是(  )
A.J/mol K B.kg m2/(s2 K)
C.kg m2/(s2 mol K) D.kg m3/(s2 mol K)
【解答】解: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推得
根据压强与力的关系有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ma
联立可得
其中质量的单位为kg,加速度的单位为m/s2,摩尔体积的单位为m3/mol,面积的单位为m2,热力学温度的单位为K,代入则有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 (多选)(2024 宁波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些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晶体
B.普朗克首先将量子观念引入了原子领域
C.霍尔元件可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和方向
D.不计分子之间的分子势能,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具有相同的内能
【解答】解:A、同种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一定条件下非晶体可以转化为晶体,如把晶体硫加热熔化(温度超过300℃)再倒进冷水中,会变成柔软的非晶硫,再过一段时间又会转化为晶体硫,故A正确;
B、波尔首先将量子观念引入了原子领域,故B错误;
C、置于磁场中的载流体,如果电流方向与磁场垂直,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会产生一附加的横向电场,这个现象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霍尔于1879年发现的,后被称为霍尔效应。霍尔元件可以测量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和方向,故C正确;
D、不计分子之间的分子势能,气体内能由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分子总数共同决定,由于温度决定了分子的平均动能,即气体内能由温度与分子数目共同决定,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但分子数目不相等,所以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内能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C。
9. (2024 乐清市校级三模)学习了热学部分知识后,小智同学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利用气体来测量液体温度的装置。
该装置由导热性能良好、厚度不计的圆柱形细管、圆柱形金属块、四个挡条组成。圆柱形金属块质量为20g、厚度为2cm与管壁紧密接触(不漏气),管内用金属块封闭有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管内挡条限制金属块只能在管内一定范围内上下移动,以金属块下端位置为基准在上下挡条之间刻上刻度。上、下挡条间距离为40cm,上端挡条距管下端距离为100cm,管的横截面积为5mm2,测温时把温度计竖直插入待测液体中。不考虑固体的热胀冷缩,不计一切摩擦阻力。外界大气压强恒为,当管内气体的温度为27℃时金属块恰好对下方挡条无压力。
(1)测量温度时,管内气体和待测液体达到 (选填“平衡态”或者“热平衡”),该温度计的刻度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2)该温度计的测温范围;
(3)某次测温时示数由57℃上升到157℃,如果该过程气体内能改变量为0.4J,求管内气体吸收的热量。
【解答】解:(1)测量温度时,管内气体和待测液体达到热平衡。
测温时金属块在上下挡条之间自由移动,封闭气体压强一定,由盖—吕萨克定律:,可得:
因圆柱形细管的横截面积S一定,故金属块的高度变化Δh与温度的变化ΔT成正比关系,可知该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已知当管内气体的温度为27℃时金属块恰好对下方挡条无压力,此时封闭气体的体积最小,所测温度最低。
此时气体的体积为:V1=Sh1,h1=100cm﹣40cm=60cm
温度为:T1=(27+273)K=300K
所测温度最高时(设为T2),金属块恰好对上方挡条无压力,此时气体的体积为:
V2=Sh2,h2=100cm﹣2cm=98cm
根据盖—吕萨克定律可得:
解得:T2=490K,即217℃
则该温度计的测温范围为:27℃~217℃
(3)示数由57℃上升到157℃,温度升高了Δt=100℃,设对应的金属块上升的高度为Δh,由(1)的结论:金属块的高度变化Δh与温度的变化ΔT成正比关系,可得:
解得:Δh=20cm=0.2m
封闭气体压强为:p=p0
此过程外界对气体做功为:
W=﹣pSΔh
其中:m=20g=0.02kg,S=5mm2=5×10﹣6m2,
解得:W=﹣0.14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解得:Q=0.54J
即气体吸收的热量为0.54J。
答:(1)热平衡;均匀;
(2)该温度计的测温范围27℃至217℃;
(3)管内气体吸收的热量为0.54J。
10. (2024 温州三模)某款气压式升降椅,它通过活塞上下运动来控制椅子的升降,其核心部件模型工作原理简图如图所示。圆筒形导热气缸,开口向上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筒长L=18cm、内部横截面积S1=20cm2,横截面积S2=18cm2。的圆柱形活塞插在气缸内,在卡环(可使活塞向下运动而不能向上运动,且当活塞运动时与活塞间无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开始时活塞有h=5.0cm的长度伸入气缸,缸内封闭气体压强p1=3.0×105Pa,已知活塞与椅面的总质量m=5.0kg,大气压强p0=1.0×105Pa,缸内气体视为理想气体,装置不漏气,环境温度保持不变,不计摩擦。
(1)椅面缓慢下降,若活塞对气体做功32J,则缸内气体 (选填“吸热”、“放热”),其数值为 ;
(2)某同学先虚坐在椅面上(与椅面间恰无作用力),然后逐渐减小脚对地面的压力,使活塞缓慢下降Δh=5.0cm后脚刚好完全离开地面,并保持稳定。求稳定后气体压强p2和该同学的质量M。
【解答】解:(1)椅面缓慢下降,若活塞对气体做功32J,由于环境温度保持不变,可知气体温度不变,气体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ΔU=W+Q=0,Q=﹣W=﹣32J,可知缸内气体放热,其数值为32J;
(2)以密封体为对象,初态有
p1=3.0×105Pa,V1=LS1﹣hS2,
使活塞缓慢下降Δh=5.0cm后脚刚好完全离开地面,并保持稳定,则稳定后气体体积为V2=LS1﹣(h+Δh)S2,
根据玻意耳定律p1V1=p2V2
代入数据联立解得p2=4.5×105Pa,
根据受力平衡可得
p2S2=p0S2+(M+m)g
联立解得该同学质量M=58kg;
故答案为:(1)放热,32J;(2)稳定后气体压强p2为4.5×105Pa,该同学的质量M为58kg。
11. (2024 西湖区校级模拟)超市中有一种“强力吸盘挂钩”,其结构原理如图甲图所示。使用时,按住锁扣把吸盘紧压在墙上,空腔内气体压强仍与外界大气压强相等。然后再扳下锁扣,让锁扣通过细杆把吸盘向外拉起,空腔体积增大,从而使吸盘紧紧吸在墙上(如图丙)。已知外界大气压强p0=1×105Pa,甲图空腔体积为V0=1.5cm3,乙图空腔体积为V1=2.0cm3,吸盘空腔内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忽略操作时温度的变化,全过程盘盖和吸盘之间的空隙始终与外界连通。
(1)扳下锁扣过程中空腔内气体是 。(吸热、放热)
(2)求扳下锁扣后空腔内气体的压强p1;
(3)若吸盘与墙面接触的正对面积为S,强力挂钩的总质量为m,与墙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正压力的k倍,则所能挂物体的最大质量?
【解答】解:(1)温度不变,空腔内气体内能不变,扳下锁扣过程中外力对空腔内气体做负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空腔内气体吸热。
(2)根据玻意耳定律可得:
p0V0=p1V1
代入数据解得:p1=7.5×104Pa
(3)若挂钩挂上重物时恰好不脱落,对挂钩受力分析
(m+M)g=kFN
挂钩对墙面的压力
FN=p0S
联立解得M
故答案为:(1)吸热;(2)气体的压强为7.5×104Pa;(3)所能挂物体的最大质量为。
12. (2024 镇海区校级三模)如图所示,浸没在水中的容器被隔板K隔开成相等的A、B两部分,水与外界绝热。已知A内有一定量的稀薄气体,达到平衡状态时温度为T0,压强为P0;B内为真空。抽开隔板K后,A内气体进入B,在此过程中水温不变,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若容器内气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为ΔU=αΔT(α为已知常量)。
(1)求达到新平衡态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Q和所做功A;
(2)求达到新平衡态时容器的压强p;
(3)若抽开隔板K后再将水温升至1.5T0,求容器内最终的压强p'和吸收的热量Q′。
【解答】解:(1)由于B内为真空,当抽开隔板K后,气体将发生扩散,充满整个气室,此过程气体不对外做功,即A=0,而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ΔU=Q+W
可知式中W=0,而水与外界绝热,则浸没在水中的容器内的气体温度不变,即ΔU=0,由此可知Q=0,即气体既不对方放热也不从外界吸热。
(2)A室中的气体经扩散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发生等温变化,设容器的体积为V,则由玻意耳定律有
解得:
(3)根据题意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有
解得:
而根据容器内气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为:
ΔU=αΔT
可知此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Q′=ΔU=αΔT=0.5αT0
答:(1)达到新平衡态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为0,所做功为0;
(2)达到新平衡态时容器的压强为;
(3)若抽开隔板K后再将水温升至1.5T0,容器内最终的压强为,和吸收的热量为0.5αT0。
13. (2024 浙江模拟)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开口向上的圆柱形导热汽缸,用质量m=1kg的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可以在汽缸内无摩擦移动。活塞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两个定滑轮与地面上质量M=3kg的物块连接。初始时,活塞与缸底的距离h0=40cm,缸内气体温度T1=300K,轻绳恰好处于伸直状态,且无拉力。已知大气压强p0=0.99×105Pa,活塞横截面积S=100cm2,忽略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g=10m/s2。现使缸内气体温度缓慢下降,则:
(1)当物块恰好对地面无压力时,求缸内气体的温度T2;
(2)当缸内气体温度降至T3=261.9K时,求物块上升高度Δh;已知整个过程缸内气体内能减小121.2J,求其放出的热量Q。
【解答】解:已知S=100cm2=1×10﹣2m2
(1)初始时,对活塞,由平衡条件有
p0S+mg=p1S
解得:
当物块对地面无压力时,对活塞,由平衡条件有
p0S+mg=p2S+Mg
解得:
对气体,由等容变化的规律可得
解得:T2=291K
(2)对气体,由等压变化的规律可得

解得:Δh=4cm
整个降温压缩过程活塞对气体做功为
W=p2ΔV=p2SΔh=0.97×105×1×10﹣2×4×10﹣2J=38.8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得
ΔU=W+Q
据题有ΔU=﹣121.2J
解得:Q=﹣160J
即放出热量160J。
答:(1)缸内气体的温度T2为291K;
(2)物块上升高度Δh为4cm,其放出的热量Q为160J。
14. (2024 温州二模)如图所示,固定在水平地面开口向上的圆柱形导热气缸,用质量m=1kg的活塞密封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可以在气缸内无摩擦移动。活塞用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两个定滑轮与地面上质量M=3kg的物块连接。初始时,活塞与缸底的距离h0=40cm,缸内气体温度T1=300K,轻绳恰好处于伸直状态,且无拉力。已知大气压强,活塞横截面积S=100cm2,忽略一切摩擦。现使缸内气体温度缓慢下降,则:
(1)当物块恰好对地面无压力时,求缸内气体的温度T2;
(2)当缸内气体温度降至T3=261.9K时,求物块上升高度Δh;
(3)已知整个过程缸内气体内能减小121.2J,求其放出的热量Q。
【解答】解:(1)初始时,对活塞:p0S+mg=p1S
解得:p1=1×105Pa
当物块对地面无压力时,对活塞:p0S+mg=p2S+Mg
解得:p2=9.7×104Pa
对气体,由等容变化:
解得:T2=291K;
(2)对气体,由等压变化:

解得:h′=36cm 所以,Δh=4cm;
(3)整个降温压缩过程活塞对气体做功:W=p2ΔV=p2SΔh
解得W=38.8J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
解得:Q=﹣160J,即放出热量为160J
答:(1)缸内气体的温度T2为291K;
(2)物块上升高度Δh为4cm;
(3)其放出的热量Q为160J。
15. (2024 浙江模拟)如图所示,一端开口的绝热试管竖直放置,开口朝上,试管总长l=75.0cm,横截面积S=10.0cm2试管内用水银封闭一段理想气体,气柱高度与水银柱高度均为h=25.0cm,试管下侧内部有一电阻丝,电阻丝的体积可忽略。该理想气体初始温度T1=300K,处于状态A。现通过电阻丝对封闭的气体缓慢加热,使水银上液面恰好到达玻璃管开口处,气体处于状态B。继续对封闭气体缓慢加热,直至水银恰好即将全部流出,气体达到状态C。已知大气压强p0=75.0cmHg约为105Pa,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气体处于状态B时的温度T2;
(2)气体从状态B到状态C,其分子平均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试管内壁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已知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C,内能增加ΔU=78J,求整个过程电阻丝放出的热量Q。
【解答】(1)气体从A到B经历等压膨胀,根据盖—吕萨克定律有
可得T2=600K
(2)气体从状态B到状态C,温度升高,则分子平均动能增大,水银流出过程中,气体压强减小,则试管内壁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减小;
(3)将封闭气体与水银看作整体,吸收的热量变为气体的内能增量ΔU、水银的重力势能增量 ΔEp 和系统对外界大气做功W,则有
W=2p0Sh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Q=ΔU+ΔEp+W
解得Q=140.5J
故答案为:(1)气体处于状态B时的温度为600K;(2)增大,减小;(3)整个过程电阻丝放出的热量为140.5J。
16. (2024 浙江模拟)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测量某一不规则实心矿石的体积V,导热良好的气缸上部高L1=20cm,横截面积S1=100cm2,下部高L2=20cm,横截面积S2=450cm2,质量为m的活塞初始轻放到气缸的顶部,封闭了空气后继续缓慢下落,待平衡后,活塞下表面正好距气缸顶部h1=10cm。将矿石放入气缸底部,再次封上活塞后,发现最终活塞静止时下表面距气缸顶部h2=8cm。已知大气压强p0=1.0×105Pa,活塞气缸紧密接触且不计两者间的摩擦,封闭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环境温度恒定。
(1)活塞下降过程中,被封闭空气对外做 功(选填“正”或“负”),被封闭空气待温度稳定后,其内能将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求活塞的质量m;
(3)求矿石的体积V。
【解答】解:(1)活塞下降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小,被封闭空气对外做负功,被封闭空气待温度稳定后,由于气缸导热良好,即温度不变,封闭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其内能将不变。
(2)对活塞进行分析有
mg+p0S1=p1S1
气缸导热良好,温度不变,即气体发生的是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耳定律有
p0(L1S1+L2S2)=p1[(L1﹣h1)S1+L2S2]
解得.
m=10kg
(3)再次平衡时,对活塞有
mg+p0S1=p2S1
根据玻意耳定律有.
p0(L1S1+L2S2﹣V)=p1[(L1﹣h2)S1+L2S2﹣V]
解得
V=2200cm3
故答案为:(1)负;不变;(2)活塞的质量为10kg;(3)矿石的体积为2200cm3。
17. (2024 绍兴二模)如图1所示,开口的塑料瓶下部分盛有一定质量的液体,上部分被空气占据,此时瓶内空气温度为280K、压强为1.0×105Pa。当瓶内空气温度从280K升高到300K时,部分空气将跑到大气中,立即用质量为50g、横截面积为2cm2的圆柱形瓶塞密封上部分剩余的空气(图2所示),再将瓶内空气温度恢复至280K,接着维持此温度,然后用力挤压塑料瓶使瓶塞弹出,已知大气温度恒为280K、压强恒为1.0×105Pa,瓶塞与瓶口的最大静摩擦力为3.5N。不考虑瓶内空气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塑料瓶的体积和液体的物态变化,挤压塑料瓶过程中瓶内空气温度保持不变,瓶塞体积相对于瓶内空气体积可忽略不计。
(1)瓶塞密封的剩余空气从300K降温至280K的过程中,塑料瓶内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剩余空气向外界 (选填“吸热”或“放热”)。
(2)求瓶内剩余空气的分子数目占原来空气的分子总数目比例。(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3)求瓶塞恰好被弹出时,瓶内剩余空气体积变为挤压前的几倍?(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解答】解:(1)瓶塞密封的剩余空气从300K降温至280K的过程中,根据查理定律C可知,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则塑料瓶内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减小,气体内能减小,与外界做功为0,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气体向外界放热;
(2)瓶内空气温度从280K升高到300K时,部分空气将跑到大气中,气体经历等压变化,则有
则瓶内剩余空气的分子数目占原来空气的分子总数目比例为η100%100%100%=93%
(2)塑料瓶塞弹出前后气体经历等容变化,则有
根据受力平衡有p2S=p0S+mg+f
挤压塑料瓶时,气体经历等温变化,根据玻意耳定律有p2V3=p1V1
瓶塞恰好被弹出时,设瓶内剩余空气体积变为挤压前的n倍,则有
n
解得n=0.78
故答案为:(1)减小;放热;(2)瓶内剩余空气的分子数目占原来空气的分子总数目比例为93%;(3)瓶塞恰好被弹出时,瓶内剩余空气体积变为挤压前的0.78倍。
18. (2024 宁波模拟)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温度报警装置,原理图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导热汽缸内用质量m=0.2kg、横截面积S=100mm2上表面涂有导电物质的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当缸内气体的温度T1=300K时,活塞下表面与汽缸底部的距离h1=6cm上表面与a、b两触点的距离h2=3cm。当活塞上移至卡口处,上表面恰好与a、b两触点接触,触发报警器报警。不计一切摩擦,大气压强恒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求该报警装置报警的最低热力学温度T2;
(2)当环境温度缓慢升高到T3=600K时,求封闭气体的压强p2;
(3)若环境温度由T1=300K缓慢升高到T3=600K时,气缸内气体吸收热量1.8J,求该部分气体内能的增量ΔU。
【解答】解:(1)当活塞上移,上表面恰好与a、b两触点接触时,封闭气体做等压变化,根据盖—吕萨克定律
该报警装置报警的最低热力学温度
(2)气体初态时的压强为p1,根据平衡条件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代入数据解得,封闭气体的压强
(3)气体做等压变化过程中,对外做功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1.8J﹣0.36J=1.44J。
答:(1)该报警装置报警的最低热力学温度为450K;
(2)当环境温度缓慢升高到T3=600K时,封闭气体的压强为1.5×105Pa;
(3)若环境温度由T1=300K缓慢升高到T3=600K时,气缸内气体吸收热量1.8J,该部分气体内能的增量为1.44J。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