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7 19:2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十六课《小猴子下山》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的一系列经历,展现了贪心与专注之间的冲突。教材以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该故事不仅情节紧凑,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图画和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知识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能力,但词汇量和表达能力有限,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示范。此外,学生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方面正处于形成期,通过《小猴子下山》这样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本课生字,如“块、非、往、进”等;能够复述小猴子下山的主要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关键信息。 通过分段精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自律性;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理解小猴子下山的主要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做事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续写《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其情节合理、语言生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鼓励质疑 教师行为: 出示图片,引入生字:“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动物?(出示小猴子图片)对,是小猴子!这个字就是‘猴’,谁来拼一拼,读一读?”(学生举手回答) 复习反犬旁:“非常棒!‘猴’字的左边是什么偏旁呢?对,是反犬旁。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反犬旁的字吗?”(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猫、狗、猪、狮、狐狸,引导学生朗读) 课题质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们心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行为: 积极举手拼读“猴”字,并尝试回答带有反犬旁的字。 提出问题,如:“我想知道小猴子下山要去做什么?”“我想知道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猴子下山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行为: 自读课文指导:“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划分自然段:“读完后,请同学们数一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并用铅笔在书上标出来。” 学习生字: 自主认读:“现在,请大家在课文中圈出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认一认。” 语境中巩固:“老师现在带读这些生字新词,请大家跟读。”(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游戏巩固:“我们来玩一个‘送生字回家’的游戏。老师会出示一些词语,如果你们能准确读出它们,就把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对应的位置。”(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子通顺性。 认真数自然段并标记。 在课文中圈画生字,跟读新词,积极参与游戏。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来挑战一下这个词语?(出示‘结满’)”(学生举手回答) 生:“结满,jiē mǎn。”(教师纠正发音,全班跟读) 三、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教师行为: 自由读文:“现在,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课文,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努力把句子读通顺。” 指导读重点句: 多音字指导:“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教师示范读,强调“结”的读音) 师生对话:“注意,‘结’在这里读第一声,表示结果实。谁来试试读读这句话?”(学生尝试读,教师评价并指导) 长句子指导:“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 生生交流:“这个句子有点长,谁有好办法能读得更通顺?”(学生分享方法,如:注意停顿、突出重点词) 分句多句子指导:“走着走着,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节奏,通过分句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通句子。 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读准多音字、读好长句子和分句多的句子。 生生之间交流朗读技巧,共同进步。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来试试读读这个长句子,注意停顿哦?”(学生尝试读) 生:“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教师表扬并点评:“很好,你把‘满树的桃子’读得特别清楚,句子就读得更通顺了。”) 四、深入理解,故事复述 教师行为: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翻到课文中的插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遇到了什么。”(教师逐一展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 句式练习:“我们刚才已经学会了‘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现在,谁能用这个句式来复述一下小猴子下山的第一个故事情节?”(鼓励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小组合作:“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一组,用同样的句式合作复述小猴子下山的其余故事情节。每个同学负责一个情节,然后轮流分享。”(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行为: 仔细观察插图,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内容。 积极运用所学句式复述故事情节,先在心中构思,然后举手回答。 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轮流复述故事情节,相互补充,共同进步。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来试试复述小猴子看到玉米的情节?” 生:“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师:“非常好!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继续用这个句式复述其他情节。” 五、拓展提升,情感升华 教师行为: 讨论交流:“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情感升华:“是啊,小猴子因为贪心,看到什么都想要,结果却什么都没得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你们是怎么做的?”(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经历) 学生行为: 认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或他人因贪心而失败的例子,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明,你觉得小猴子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生:“因为它太贪心了,看到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拿稳。” 师:“那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很多好吃的零食,但我只选了我最喜欢的几种,没有都买下来。因为我知道,如果买太多,我可能就吃不完了。” 六、布置作业 书写练习: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书写本课学习的生字“块、非、往、进”,每个字写三遍,并组一个词。 复述故事:请家长帮忙,用“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的句式,复述整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给家人听。 阅读拓展:阅读一篇关于“坚持与放弃”的寓言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复习生字:“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猴子下山》的生字词,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字你们还记得吗?”(展示生字卡片或PPT上的生字,如“块、非、往、进”,学生齐声朗读) 情境导入:“看来大家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看看小猴子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教师用生动的语气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行为: 齐声朗读生字,巩固记忆。 集中注意力,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能用‘块’字组个词?” 生:“一块石头。” 师:“很好,那‘非’字呢?” 生:“非常。”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教师行为: 分段精读:“现在,我们分段来精读课文。首先,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小猴子接下来遇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提问引导:“小猴子走到哪里了?看见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的?”(鼓励学生举手回答) 角色扮演:“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内容,我们来进行角色扮演。谁愿意来扮演小猴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演它看到桃子时的情景?”(选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观看并评价) 学生行为: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 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 参与角色扮演,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猴子走到哪里了?” 生:“小猴子走到了一片桃林里。” 师:“它看见了什么?” 生:“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师:“非常好!那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 生:“它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此时,扮演小猴子的学生上台表演) 三、小组合作,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分组讨论:“接下来,我们分组讨论第三、四自然段。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讨论小猴子又去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的。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分享交流:“时间到,请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学生代表上台分享,教师适时点评) 学生行为: 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学习不同的理解角度。 派代表上台分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师生示例对话(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生代表:“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第三自然段。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走到了一片西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师:“你们分析得很到位!小猴子看到西瓜时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呢?谁能来补充一下?” 生:“它可能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一副很惊讶的样子。然后,它赶紧扔掉桃子,跑过去摘西瓜。”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教师行为: 总结全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猴子下山的全过程。它因为贪心,看到什么都想要,结果最后却什么都没得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总结) 情感升华:“是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东西,不要盲目追求更多。” 学生行为: 认真思考并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生:“做事要专心,不能贪心。” 师:“非常好!那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 五、布置作业 情感日记:请每位同学写一篇短文,题为《我的“小猴子”时刻》。在文中,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因为贪心或三心二意而错失机会或经历挫折的一个故事,并反思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 家庭讨论: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及你今天的所学所感。讨论一下,家人或亲戚中有没有类似小猴子的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创意绘画:根据《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创作一幅连环画或插画,展现小猴子下山的整个过程及其心理变化。可以在画面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六、拓展提升,联系生活 教师行为: 联系实际:“同学们,小猴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童话,它还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个故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呢?”(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中寻找例子) 分享交流:“谁能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小猴子这样的情况?比如,面对多个选择时,你是如何做出决定的?有没有因为贪心或三心二意而错失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真实感受) 学生行为: 认真思考,将故事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积极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与同学们交流心得。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红,你来说说看,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小猴子的情况?” 生:“有一次,学校艺术节要报名节目,我既想学跳舞又想学唱歌,最后哪个都没练好,表演时很紧张。后来我明白,我应该先选好一个,专心练习。” 师:“非常好,小红的例子很贴切。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成为‘小猴子’呢?” 生:“我们要有计划,有目标,然后专心去做,不要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