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 跨学科 专题22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原卷版+解析版)--2024年物理中考真题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模块二 跨学科 专题22 物理学与工程实践(原卷版+解析版)--2024年物理中考真题汇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7-19 09:36: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向一:了解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案例,体会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2024安徽省)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 “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 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 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2. (2024陕西)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升华 C. 熔化 D. 凝固
3. (2024长春市)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南方独轮推车。人推车前进的过程中( )
A. 人对车不做功 B. 车是定滑轮 C. 车是费力杠杆 D. 车是省力杠杆
4. (2024江苏盐城)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锅内的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凝华 C. 液化 D. 汽化
5. (2024四川遂宁)下列选项中,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理解错误的是(  )
A. ①图:古人利用圆木滚动来搬运巨石,是为了减小摩擦
B. ②图:船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工作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C. ③图:中医使用“拔火罐”技术利用了大气压强
D. ④图:司南能指南北是因为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
6. (2024四川南充)下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送巨木的场景,通过杠杆、支架、悬绳、石块等,将巨木一端抬起,垫上圆木,将其移到其他地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支架下垫的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B. 横杆相当于一个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省距离
C. 当巨木太重无法抬起时,可以让杠杆右端的人远离支架,增大动力臂
D. 当巨木太重无法抬起时,可以增大横杆上悬绳与支架间的距离
7. (2024四川广安)桔槔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在拗石辅助下,人几乎可以不用力就能将一桶水从井中提起。如图所示,已知A点所挂拗石重力为100N,,两侧悬挂的绳子始终保持在竖直方向,忽略横杆和绳的重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桔槔平衡时,桶内水的体积为
B. 桔槔是杠杆装置
C. 桔槔平衡时,A、B两点所受的拉力之比为1∶2
D. 要想一次提取更多的水,可以将悬挂点A向远离O点方向移动
8. (2024山东滨州)以下四图节选自我国古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轧蔗取浆”中,牛拉“犁塘”匀速转动的过程中,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 图乙“湿田击稻”中,用力甩稻秆,稻粒落入木桶中,是因为受到惯性力
C. 图丙“北耕兼种”中,耧下端的“鐵尖”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力的
D. 图丁“长流漂米”中,水从高处流下,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9. (2024苏州)据记载,唐朝时省油灯已在四川地区出现。瓷质灯体如碗状,腹部有中空夹层,可通过注水孔向夹层装水,碗内有油和灯芯,如图所示。燃灯前,向注水孔缓慢注入冷水,让______及时排出。燃灯时,______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后不断蒸发,使灯碗和灯油______较低,灯油蒸发速度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10. (2024内蒙古赤峰)如图是《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的古人用脚踏碓将稻米去皮的情景。脚踏碓实质是工费力杠杆。碓头砸打稻米时,动能越大,稻米越容易去皮。
(1)请分析脚踏碓做成费力杠杆使稻米容易去皮的原因。
(2)早在汉代,人们就学会了用水力代替人力,脚踏碓就演变成水碓。水碓一般安装在水流较急的地方,请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安装在水流较急地方的原因。
考向二:调查物理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案例,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1. (2024安徽省)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6日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空间站。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面向镜头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载人飞船在升空的过程中惯性增大 B. “天宫”空间站处于平衡状态
C. 地球对“天宫”空间站有吸引作用 D. 航天员报平安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面的
2. (2024河南)中国空间站持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相对于空间站是静止的
B. 航天员太空授课是利用超声波与地面传递信息
C. 空间站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地球的距离更近
D. 空间站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3. (2024湖南)2024年4月25日,搭载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如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箭的燃料燃烧得越充分,热值越大
B. 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热机效率是100%
C. 火箭“体内”的液氢燃料温度低至-253℃,内能为零
D. 火箭搭载着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飞船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大
4. (2024山西)二氧化碳(CO2)爆破技术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环保的技术。起爆前高压泵将CO2压缩成高压气体,液化后输入爆破筒内。如图所示,爆破时电加热管发热,使筒内的液态CO2迅速汽化,形成的高压气体从泄气孔中喷出,实施爆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
B. 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减小,温度升高
C. 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 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5. (2024苏州)2024年6月2日,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背样品采集。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嫦娥六号还搭载了激光角反射器等多国的实验装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采集的样品返回地球后质量会减小
B. 太阳能电池是将光能转变为内能的
C. 激光角反射器能使光线方向改变90°
D. 控制中心利用电磁波通过鹊桥二号实现对嫦娥六号的控制
6. (2024广东省)【科技改善生活】广东生产的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首飞成功,彰显了我国科技在城市空中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航空器可用于高空摄影、旅游观光等,航空器通过旋转旋翼对空气施加向下的力,从而获得升力,这说明了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的。航空器升空过程中,重力势能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航空器靠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电磁波”)与控制中心联系。
7. (2024江苏扬州)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24年4月30日,全球最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里程碑。
该项目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用电低谷时段,将电网多余的电能通过空气压缩机把空气压缩到地下盐穴中(地下盐层中的洞穴);用电高峰时段,将储存在盐穴中的高压空气释放,驱动空气膨胀机转动,连接发电机发电。
该工程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储存1度电最终能放出0.72度电,装机功率300兆瓦。每年发电量可达6亿度,能够保障超过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可连续放电6小时,使用期长达40年。
(1)该项目储能过程中,电网中多余的电能通过电动机转化为_______能,再通过空气压缩机转化为___________能;
(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内能转移给冷流体的装置,常温高压空气在“换热器2”处________热;
(3)该项目每年节约的标准煤完全燃烧,释放________J的能量;(标准煤热值为)
(4)该项目的能量转换效率为______%。该项目每年发电6亿度,则消耗_______亿度用电低谷时段电网的多余电能;(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5)从工程建设角度,要增加项目储存的能量,请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____。
8. (2024山东烟台)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探索月球背面的秘密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英勇出征,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之旅,将人类探月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让嫦娥六号落地准、抓好“土”,科学家研制出冲击电机、加载电机和整形电机,在电机体重变轻的同时,大幅增加力矩,助力推动钻头前进,为“挖土”提供动力。月球背面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温差大、辐射强等因素给任务执行带来极大的困难。支撑探测器工作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因此太阳电池阵的稳定性能至关重要。
由于月球始终有一面背对地球,当月球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后,因为它的信号沿直线传播,不能拐弯,只能向着远离地球的方向传输,所以无法直接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地面指挥和实时通信面临巨大困难。2024年3月20日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信息桥梁”。鹊桥二号携带了一个口径4.2米的天线——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这个天线像一把大伞,发射时收起,入轨后展开。伞面十分精巧,是用直径不到发丝四分之一的钼丝织就而成。镀了金的钼丝使“大伞”看上去金光灿灿的,这样做能增强天线的通信性能,降低能耗。延长卫星的使用寿命。它一边接收、传输来自地球的信号,一边接收、传输来自月球背面的信号。为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和地球之间架起通信天桥。
(1)如图,搭载鹊桥二号中继星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火箭获得的动力来自于( )(选填“A”或“B”)
A.向下喷出的高温高压燃气 B.火箭下方的空气
(2)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挖土”中主要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太阳能→化学能→______→______
(3)鹊桥二号中继星对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的探测活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9. (2024云南)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汞在温度降低至-269℃时,电阻值就变成了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具有这种特性的物质叫“超导体”。
低温为什么能发生超导呢 基于初中知识,我们建立一个简易模型进行理解,将导体的原子核与核外受到约束的电子(能量较低而不能自由运动〉组成“原子实”,可类比成小球。原子实做着热运动,穿行其间的自由电子会与它发生碰撞,表现为导体对自由电子传导的阻碍,即电阻。导体温度降至极低时,它们的热运动都趋于消失,通电时自由电子就可以不受阻碍地定向通过导体,宏观上就发生了低温超导现象。
高压也能让材料发生超导。理论上,某种导体在相当于260万倍标准大气压的高压环境下,15℃的“高温”(相对极低温)也能发生超导现象。在这样极高的压力下,原子实排列成紧密的堆垛形式,如图所示,原子实仅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做热运动,几乎没有空间表现热运动,就像热运动消失了一般。此时原子实堆垛间的间隙就成为了稳定的自由电子通道。通电时自由电子就能在间隙中零阻碍地定向移动,宏观上就显示出超导现象。
常见输电过程中,约7%的电能因导线发热耗散掉。若输电线缆选用超导材料,就可大大减少由于电阻引发的电能损耗。2021年12月,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液氮超导输电线工程在上海投运,实现了我国在“高温”超导输电领域的领先。
(1)实现超导现象的方式有低温和______________。
(2)极低温度下,原子实与自由电子的__________都趋于消失,通电时自由电子在导体中通行无阻,发生低温超导现象。
(3)超高的压力限制了__________的热运动,通电时自由电子在原子实间隙中定向移动所受到的阻碍为零,发生高压超导现象。
(4)超导技术的一大应用前景是制作输电线缆,这样可以减少电能由于_________引发的电能损耗。
考向三:了解物理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 (2024山西)小亮发现进入电梯后手机信号会变弱,老师告诉小亮这是因为密闭的电梯对手机信号有屏蔽作用。小亮想知道不同材质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是否都有屏蔽作用,他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步骤一:收集纸盒、塑料盒、木盒、装茶叶的铁盒、铝质饭盒和锡箔纸做成的密闭盒子。
步骤二:将一部手机分别放入密闭盒中,用另一部手机拨打该手机并记录现象如下表。
盒子材质 纸 塑料 木头 铁 铝 锡箔
能否打通 能 能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步骤三:从铁盒、铝盒和锡箔纸盒中拿出手机,手机立刻打通。
(1)手机是用_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通过实验,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
(2)过量的电磁波辐射对人体有害。小亮调查发现很多地方需要进行电磁波屏蔽,如:为减少微波泄漏,微波炉玻璃门上安装有致密的细金属网;医院CT室为防止射线泄漏,房门用含有铅板夹层的厚钢板制成。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___________。
2. (2024山西)由于全球变暖,世界各地许多冰川开始快速消融。如图所示,为了保护全球海拔最低、蕴含丰富地质学信息的四川达古冰川,科学家正在探索为冰川盖“被子”来减小太阳辐射热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市场上有同种规格的白色、灰色、黑色三种颜色的纳米纤维布,选谁做“被子”呢?请你设计一个可操作的选择方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向一:了解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案例,体会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2024安徽省)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 “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 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 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答案】C
【解析】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变成液态的蜡水,因此是熔化的过程,故AB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液态的铜液变成固态的铜,因此是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 (2024陕西)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十分发达,其中制作模具时常用到“失蜡法”,具体做法是,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模具便做好了。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液化 B. 升华 C. 熔化 D. 凝固
【答案】C
【解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根据题意知,用固态蜂蜡雕刻成铸件模型,再将耐火泥料敷在其表面,加热后蜂蜡变成液体流失,该过程中蜂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 (2024长春市)如图所示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南方独轮推车。人推车前进的过程中( )
A. 人对车不做功 B. 车是定滑轮 C. 车是费力杠杆 D. 车是省力杠杆
【答案】D
【解析】A.人的推力作用在车上,且车在推力的作用下前进,人对车做了功,故A不符合题意;
BCD.人推车前进时,支点在轮子的转轴处,阻力是车上物体的重力,动力是手作用在手柄处的力,推车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车是一个省力杠杆,故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 (2024江苏盐城)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给密闭锅内的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  )
A. 凝固 B. 凝华 C. 液化 D. 汽化
【答案】C
【解析】砂矿石被加热时,其中的汞元素可能会以气态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是因为加热使得汞元素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从固态或液态转变为气态。随后,这些气态的汞遇到温度较低的倒扣锅壁时,会失去能量并转变为液态,即发生液化现象。这是因为锅壁的温度低于汞的沸点,使得气态汞无法维持其气态状态,从而转变为液态。因此,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化是液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 (2024四川遂宁)下列选项中,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理解错误的是(  )
A. ①图:古人利用圆木滚动来搬运巨石,是为了减小摩擦
B. ②图:船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工作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C. ③图:中医使用“拔火罐”技术利用了大气压强
D. ④图:司南能指南北是因为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
【答案】D
【解析】A.古人利用圆木滚动来搬运巨石,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了摩擦力,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船闸是由闸室和上、下游闸门以及上、下游阀门组成;若船要从上游驶向下游,先打开上游阀门,使闸室和上游构成连通器,水相平后,打开上游闸门,船驶入闸室;然后打开下游阀门,使下游和闸室构成连通器,闸室和下游水位相平时,打开下游闸门,船驶入下游,分析可知,船闸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拔火罐时,先把酒精在罐内烧一下,罐内空气受热排出,此时迅速把罐扣在皮肤上,罐内的空气冷却后压强降低,小于外面的大气压,外面的大气压就将罐紧紧地压在皮肤上,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司南能够指南北是受地磁场的作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 (2024四川南充)下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送巨木的场景,通过杠杆、支架、悬绳、石块等,将巨木一端抬起,垫上圆木,将其移到其他地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支架下垫的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B. 横杆相当于一个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省距离
C. 当巨木太重无法抬起时,可以让杠杆右端的人远离支架,增大动力臂
D. 当巨木太重无法抬起时,可以增大横杆上悬绳与支架间的距离
【答案】C
【解析】A.支架下端垫有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增大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支架对地面的压强,故A错误;
B.横杆相当于一个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故B错误;
C.让杠杆右端的人远离支架,增大动力臂,阻力臂、阻力大小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变小,更有利于将巨木抬起,故C正确;
D.增大横杆上悬绳与支架之间的距离,阻力臂变长,动力臂、阻力大小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变大,无法将巨木抬起,故D错误。
故选C。
7. (2024四川广安)桔槔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在拗石辅助下,人几乎可以不用力就能将一桶水从井中提起。如图所示,已知A点所挂拗石重力为100N,,两侧悬挂的绳子始终保持在竖直方向,忽略横杆和绳的重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桔槔平衡时,桶内水的体积为
B. 桔槔是杠杆装置
C. 桔槔平衡时,A、B两点所受的拉力之比为1∶2
D. 要想一次提取更多的水,可以将悬挂点A向远离O点方向移动
【答案】A
【解析】A.已知A点所挂拗石重力为100N,OA︰OB=2︰1,两侧悬挂的绳子始终保持在竖直方向,桔槔平衡时,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100N×2=FB×1
解得
FB=200N
由于水桶有重力,所以桶中水的重力小于200N,则桶内水的体积小于
所以水的体积小于2×10 2m3,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桔槔是绕着固定的点转动的硬棒,所以桔槔是杠杆装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桔槔平衡时,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由于OA︰OB=2︰1,所以A、B两点所受的拉力之比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桔槔平衡时,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要想一次提取更多的水,即增大FB,由于FA和OB保持不变,所以需要增大OA,故可以将悬挂点A向远离O点方向移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2024山东滨州)以下四图节选自我国古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轧蔗取浆”中,牛拉“犁塘”匀速转动的过程中,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 图乙“湿田击稻”中,用力甩稻秆,稻粒落入木桶中,是因为受到惯性力
C. 图丙“北耕兼种”中,耧下端的“鐵尖”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力的
D. 图丁“长流漂米”中,水从高处流下,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D
【解析】A.图甲“轧蔗取浆”中,牛拉“犁塘”匀速转动的过程中,其运动方向不断变化,因此运动状态改变,故A错误;
B.图乙“湿田击稻”中,用力甩稻秆,稻粒落入木桶中,是因为其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故B错误;
C.图丙“北耕兼种”中,耧下端的“鐵尖”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故C错误;
D.图丁“长流漂米”中,水从高处流下,质量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大,动能增大,因此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D正确。
故选D。
9. (2024苏州)据记载,唐朝时省油灯已在四川地区出现。瓷质灯体如碗状,腹部有中空夹层,可通过注水孔向夹层装水,碗内有油和灯芯,如图所示。燃灯前,向注水孔缓慢注入冷水,让______及时排出。燃灯时,______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后不断蒸发,使灯碗和灯油______较低,灯油蒸发速度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答案】 空气 水 温度 减小
【解析】燃灯前,为了让空气及时排出,向注水孔缓慢注入冷水。
由于蒸发的影响因素有温度的高度、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温度越低,蒸发越慢。燃灯时,水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后不断蒸发,蒸发吸热,使灯碗和灯油温度较低,灯油蒸发速度减慢,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10. (2024内蒙古赤峰)如图是《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的古人用脚踏碓将稻米去皮的情景。脚踏碓实质是工费力杠杆。碓头砸打稻米时,动能越大,稻米越容易去皮。
(1)请分析脚踏碓做成费力杠杆使稻米容易去皮的原因。
(2)早在汉代,人们就学会了用水力代替人力,脚踏碓就演变成水碓。水碓一般安装在水流较急的地方,请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安装在水流较急地方的原因。
【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
【解析】(1)脚踏碓做成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能省距离,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这意味着在施力端移动较小的距离,阻力端就能移动较大的距离。对于脚踏碓来说,脚踏的一端移动较小距离,碓头一端就能快速下落较大距离,碓头快速下落会使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速度,从而具有更大的动能。较大的动能作用在稻米上,能够更有效地使稻米去皮。
(2)水碓安装在水流较急的地方,是因为水流较急时,水的动能较大。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水的动能可以更多地转化为水碓的机械能,从而使水碓具有更大的功率,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对稻米的加工。
考向二:调查物理学应用于工程技术的案例,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1. (2024安徽省)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6日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空间站。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面向镜头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载人飞船在升空的过程中惯性增大 B. “天宫”空间站处于平衡状态
C. 地球对“天宫”空间站有吸引作用 D. 航天员报平安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面的
【答案】C
【解析】A.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火箭加速升空的过程中,载人飞船的质量不变,惯性不变,故A错误;
B.空间站在太空中运动的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处于非平衡状态,故B错误;
C.“天宫”空间站能绕着地球运动,是因为受到地球对它的吸引作用,故C正确;
D.太空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交流时的声音不是通过声波传向地球的,而是通过电磁波传向地球的,故D错误。
故选C。
2. (2024河南)中国空间站持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相对于空间站是静止的
B. 航天员太空授课是利用超声波与地面传递信息
C. 空间站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地球的距离更近
D. 空间站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AC
【解析】A.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与空间站一起同步运动,故飞船相对于空间站位置不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A正确;
B.航天员太空授课是利用电磁波与地面传递信息,而不是超声波,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空间站和月球相比,月球离地球更远。空间站距离地球上空大约400公里,而月球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400公里的距离和38万公里相差了950倍。故C正确;
D.空间站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故选AC。
3. (2024湖南)2024年4月25日,搭载着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如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箭的燃料燃烧得越充分,热值越大
B. 火箭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热机效率是100%
C. 火箭“体内”的液氢燃料温度低至-253℃,内能为零
D. 火箭搭载着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飞船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大
【答案】D
【解析】A.热值是燃料的特性,与燃烧情况无关,所以火箭的燃料燃烧得越充分,热值不变,故A错误;
B.火箭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其热机效率并不能达到100%。这是因为火箭发动机在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能量损失。故B错误;
C.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所以火箭“体内”的液氢燃料温度低至-253℃,内能不为零,故C错误;
D.火箭搭载着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飞船的质量不变,高度不断增大,重力势能越来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4. (2024山西)二氧化碳(CO2)爆破技术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环保的技术。起爆前高压泵将CO2压缩成高压气体,液化后输入爆破筒内。如图所示,爆破时电加热管发热,使筒内的液态CO2迅速汽化,形成的高压气体从泄气孔中喷出,实施爆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
B. 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减小,温度升高
C. 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 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答案】D
【解析】AB.高压泵压缩CO2,此时对气体做功,因此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AB错误;
CD.高压CO2气体喷出时,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5. (2024苏州)2024年6月2日,在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支持下,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背样品采集。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嫦娥六号还搭载了激光角反射器等多国的实验装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采集的样品返回地球后质量会减小
B. 太阳能电池是将光能转变为内能的
C. 激光角反射器能使光线方向改变90°
D. 控制中心利用电磁波通过鹊桥二号实现对嫦娥六号的控制
【答案】D
【解析】A.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跟物体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等无关,故采集的样品返回地球后质量不变,故A错误;
B.太阳能电池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故B错误;
C.激光角反射器能使光线沿原来方向相反方向反射回去,故使光线方向改变180°,故C错误;
D.电磁波可以传递信息,且不需要介质,故控制中心利用电磁波通过鹊桥二号实现对嫦娥六号的控制,故D正确。
故选D。
6. (2024广东省)【科技改善生活】广东生产的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首飞成功,彰显了我国科技在城市空中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航空器可用于高空摄影、旅游观光等,航空器通过旋转旋翼对空气施加向下的力,从而获得升力,这说明了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的。航空器升空过程中,重力势能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航空器靠___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电磁波”)与控制中心联系。
【答案】 相互 增大 电磁波
【解析】航空器通过旋转旋翼对空气施加向下的力,空气对航空器施加向上的力,从而获得升力,这说明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航空器升空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势能增大。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且传播速度最快,这使得它成为航天和航空通信的理想选择,航空器与控制中心是通过电磁波联系的。
7. (2024江苏扬州)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24年4月30日,全球最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里程碑。
该项目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用电低谷时段,将电网多余的电能通过空气压缩机把空气压缩到地下盐穴中(地下盐层中的洞穴);用电高峰时段,将储存在盐穴中的高压空气释放,驱动空气膨胀机转动,连接发电机发电。
该工程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储存1度电最终能放出0.72度电,装机功率300兆瓦。每年发电量可达6亿度,能够保障超过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可连续放电6小时,使用期长达40年。
(1)该项目储能过程中,电网中多余的电能通过电动机转化为_______能,再通过空气压缩机转化为___________能;
(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内能转移给冷流体的装置,常温高压空气在“换热器2”处________热;
(3)该项目每年节约的标准煤完全燃烧,释放________J的能量;(标准煤热值为)
(4)该项目的能量转换效率为______%。该项目每年发电6亿度,则消耗_______亿度用电低谷时段电网的多余电能;(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5)从工程建设角度,要增加项目储存的能量,请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____。
【答案】(1)机械 内 (2)吸 (3) (4) 72 8.3 (5) 增大地下盐穴的体积
【解析】(1)电动机工作时,扇叶转动带动空气流动,将电能转化为空气的机械能;空气压缩机空气时,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大了空气的内能,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常温高压空气在“换热器2”处吸收热量,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依然很大,为下一步释放能量做准备。
(3)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根据故每年节约的煤可释放的热量为
(4)该项目的能量转换效率为
该项目每年发电6亿度,则消耗
(5)地下盐穴的体积越大,可储存的能量越大。故增大地下盐穴的体积,可以增大内能的转化量,从而增加项目储存的能量。
8. (2024山东烟台)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探索月球背面的秘密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英勇出征,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之旅,将人类探月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让嫦娥六号落地准、抓好“土”,科学家研制出冲击电机、加载电机和整形电机,在电机体重变轻的同时,大幅增加力矩,助力推动钻头前进,为“挖土”提供动力。月球背面的环境条件十分恶劣,温差大、辐射强等因素给任务执行带来极大的困难。支撑探测器工作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因此太阳电池阵的稳定性能至关重要。
由于月球始终有一面背对地球,当月球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后,因为它的信号沿直线传播,不能拐弯,只能向着远离地球的方向传输,所以无法直接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地面指挥和实时通信面临巨大困难。2024年3月20日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信息桥梁”。鹊桥二号携带了一个口径4.2米的天线——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这个天线像一把大伞,发射时收起,入轨后展开。伞面十分精巧,是用直径不到发丝四分之一的钼丝织就而成。镀了金的钼丝使“大伞”看上去金光灿灿的,这样做能增强天线的通信性能,降低能耗。延长卫星的使用寿命。它一边接收、传输来自地球的信号,一边接收、传输来自月球背面的信号。为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和地球之间架起通信天桥。
(1)如图,搭载鹊桥二号中继星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火箭获得的动力来自于( )(选填“A”或“B”)
A.向下喷出的高温高压燃气 B.火箭下方的空气
(2)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挖土”中主要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太阳能→化学能→______→______
(3)鹊桥二号中继星对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的探测活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 A (2)电能 机械能 (3)为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和地球之间架起通信天桥
【解析】(1)燃气在火箭内部燃烧,产生高压,高速从火箭尾部喷出,由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高速喷出的气体必然给火箭一个反作用力,这就是火箭的动力,所以应选“A”。
(2) 支撑探测器工作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太阳电池阵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需要时将化学能释放转化为电能使用,冲击电机、加载电机和整形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所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挖土”中主要涉及到的能量转化是太阳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
(3)鹊桥二号携带了一个口径4.2米的天线——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它一边接收、传输来自地球的信号,一边接收、传输来自月球背面的信号。所以鹊桥二号中继星对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的探测活动起到的作用是:为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和地球之间架起通信天桥。
9. (2024云南)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汞在温度降低至-269℃时,电阻值就变成了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具有这种特性的物质叫“超导体”。
低温为什么能发生超导呢 基于初中知识,我们建立一个简易模型进行理解,将导体的原子核与核外受到约束的电子(能量较低而不能自由运动〉组成“原子实”,可类比成小球。原子实做着热运动,穿行其间的自由电子会与它发生碰撞,表现为导体对自由电子传导的阻碍,即电阻。导体温度降至极低时,它们的热运动都趋于消失,通电时自由电子就可以不受阻碍地定向通过导体,宏观上就发生了低温超导现象。
高压也能让材料发生超导。理论上,某种导体在相当于260万倍标准大气压的高压环境下,15℃的“高温”(相对极低温)也能发生超导现象。在这样极高的压力下,原子实排列成紧密的堆垛形式,如图所示,原子实仅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做热运动,几乎没有空间表现热运动,就像热运动消失了一般。此时原子实堆垛间的间隙就成为了稳定的自由电子通道。通电时自由电子就能在间隙中零阻碍地定向移动,宏观上就显示出超导现象。
常见输电过程中,约7%的电能因导线发热耗散掉。若输电线缆选用超导材料,就可大大减少由于电阻引发的电能损耗。2021年12月,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液氮超导输电线工程在上海投运,实现了我国在“高温”超导输电领域的领先。
(1)实现超导现象的方式有低温和______________。
(2)极低温度下,原子实与自由电子的__________都趋于消失,通电时自由电子在导体中通行无阻,发生低温超导现象。
(3)超高的压力限制了__________的热运动,通电时自由电子在原子实间隙中定向移动所受到的阻碍为零,发生高压超导现象。
(4)超导技术的一大应用前景是制作输电线缆,这样可以减少电能由于_________引发的电能损耗。
【答案】 (1)高压 (2)热运动 (3)原子实 (4) 电阻
【解析】(1)由“高压也能让材料发生超导”可知,实现超导现象的方式有低温和高压。
(2)由导体温度降至极低时,它们的热运动都趋于消失,通电时自由电子就可以不受阻碍地定向通过导体,宏观上就发生了“低温超导现象”可知,极低温度下,原子实与自由电子的热运动都趋于消失,通电时自由电子在导体中通行无阻,发生低温超导现象。
(3)在这样极高的压力下,原子实排列成紧密的堆垛形式,原子实仅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做热运动,几乎没有空间表现热运动可知,超高的压力限制了原子实的热运动,通电时自由电子在原子实间隙中定向移动所受到的阻碍为零,发生高压超导现象。
(4)由常见输电过程中,约7%的电能因导线发热耗散掉。若输电线缆选用超导材料,就可大大减少由于电阻引发的电能损耗可知,超导技术的一大应用前景是制作输电线缆,这样可以减少电能由于电阻引发的电能损耗。
考向三:了解物理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 (2024山西)小亮发现进入电梯后手机信号会变弱,老师告诉小亮这是因为密闭的电梯对手机信号有屏蔽作用。小亮想知道不同材质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是否都有屏蔽作用,他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步骤一:收集纸盒、塑料盒、木盒、装茶叶的铁盒、铝质饭盒和锡箔纸做成的密闭盒子。
步骤二:将一部手机分别放入密闭盒中,用另一部手机拨打该手机并记录现象如下表。
盒子材质 纸 塑料 木头 铁 铝 锡箔
能否打通 能 能 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步骤三:从铁盒、铝盒和锡箔纸盒中拿出手机,手机立刻打通。
(1)手机是用_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通过实验,可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
(2)过量的电磁波辐射对人体有害。小亮调查发现很多地方需要进行电磁波屏蔽,如:为减少微波泄漏,微波炉玻璃门上安装有致密的细金属网;医院CT室为防止射线泄漏,房门用含有铅板夹层的厚钢板制成。根据以上信息,请你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___________。
【答案】(1)电磁波 不同材质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的屏蔽效果不同
(2)电磁波屏蔽效果与材料有关吗
【解析】(1)手机是人们常用的通讯工具,它传递信息依靠的是电磁波;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纸盒、塑料盒、木盒对手机信号没有屏蔽作用,而铁盒、铝盒和锡箔纸盒对手机信号有屏蔽作用,所以可得出初步结论:不同材质的密闭容器对手机信号的屏蔽效果不同。
(2)根据题中的信息,可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电磁波屏蔽效果与材料有关吗?
2. (2024山西)由于全球变暖,世界各地许多冰川开始快速消融。如图所示,为了保护全球海拔最低、蕴含丰富地质学信息的四川达古冰川,科学家正在探索为冰川盖“被子”来减小太阳辐射热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市场上有同种规格的白色、灰色、黑色三种颜色的纳米纤维布,选谁做“被子”呢?请你设计一个可操作的选择方案。
【答案】见解析
【解析】由题意可知,是为了探索给冰川盖“被子”来减小太阳辐射热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因此可设计实验:
(1)实验准备:选取体积相同的三块冰,给其分别盖上白色、灰色、黑色三种颜色的纳米纤维布。
(2)实验过程:将他们放在太阳底下,隔一段时间,观察冰的熔化情况。
(3)实验结论:冰熔化最慢的其所盖的那个颜色的纳米纤维布最适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